2日拂晓时,一纵的1、3师在萧县以东和敌军接触。待情况查明,敌军已退过萧县。30团发扬猛打猛冲的作风,于4日晨攻占郝汉楼,俘虏李弥第8军三个营1 800余人。8军的一个团在坦克配合下向阎阁反扑,29团坚决抵抗。他们陷入重围后,邱清泉兵团进展缓慢,打了两天才前进到青龙集以西的陈官庄一带。下午3时散会,各兵团准备突围。孙元良的第16兵团在郑州组建时有41、47和99三个军,加上炮兵、工兵部队约10万人。......
2023-08-18
中共中央召开“九月会议”——粟裕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毛泽东制订战役方针——蒋介石改变战略——华野曲阜会议——徐州国民党军摆开“一字长蛇阵”——白崇禧拆台——刘邓大军收复郑州——毛泽东指示华野精心组织战役——国民党“徐蚌会战”计划
1948年9月8日到13日,毛泽东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历史上称之为“九月会议”。
到1948年7月底,经过两年的解放战争,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党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作战的正规军只有174万人,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个战场,在战略上已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军则不断发展壮大,从战争初期的120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在正规化建设和技术装备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具备了进行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和城市攻坚的能力。华北、华东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东北除少数大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已获得解放。中原、西北解放区也逐渐巩固。这些变化,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九月会议”是为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而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报告,关于我军的战略方针,他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如何消灭国民党军主力?毛泽东算了算账:“第二年的好处是把临汾打开了,徐(向前)兵团变成有战斗力的兵团,许谭兵团加强了,陈粟的情况变了,刘邓已开始壮了,东北虽少打一个仗,但现在壮得厉害。今年还有四个月,再搞三十六个旅是有可能的。”
毛泽东高瞻远瞩,在报告中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加强经济工作,加强训练干部,准备占领全国的各方面工作干部,学习工业和做生意等方面的问题。新中国的雏形,已经在毛泽东的报告中描绘出来了。
会议结束后,各战区的中央委员们迅速返回。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刚刚回到华东局驻地,济南战役就打响了。济南战役的胜利是对中央指示最坚决的贯彻,也大大鼓舞了各战区的信心。
粟裕在南线指挥阻援战斗,由于徐州方向敌军的畏惧不前,阻援兵团没有仗打。利用这段时间,粟裕认真分析了敌情,于9月24日向中央军委建议:立即进行淮海战役。电报中说:“为更好的改善中原战局,暴露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的支持,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1)
9月25日,毛泽东复电华野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等领导人(邓小平出席中央九月会议正在返回途中——作者注),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筹划了战役的三个阶段:1. 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2. 歼灭两淮、高邮、宝安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3. 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毛泽东指出:“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电报要求华野“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召开干部会议“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2)
在粟裕和毛泽东的往返电报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但是这个设想把战役范围定在徐州以东的苏北地区,打击对象主要是黄百韬兵团。这个计划可以称之为“小淮海”的作战计划。
9月28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华野、中野负责人,强调指出“新安镇地区距离徐州甚近,邱李两兵团赴援甚快。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他要求华野做好充分准备,对济南战役中伤亡较大的纵队迅速完成整补,出动的时间可以推迟到10月20日左右。
毛泽东的指示已经显示出中央军委要华野打大战役的意图,他将电报同时转告中野,也有两支大军协同作战的考虑。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10月9日,当饶漱石返回山东野战军司令部驻地曲阜后,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钟期光、张震等召集各纵队首长举行作战会议,研究战役第一阶段的部署问题。根据前方侦察情报,黄百韬兵团已经回到新安镇集结,准备堵截我军南下,这样,华野24日电报提出的先夺两淮,再打海州、连云港的方案已难实现,需要制订新的作战计划。会议研究了两个方案:一是运用“围城打援”战术,以一部攻打连云港、海州,调动黄百韬东援,在运动中歼灭之;二是直接对黄兵团进行分割包围,力求全歼,并以一半以上的力量组织打援。与会者多倾向于第二方案,粟裕在会上讲话,指出这次战役的目的是“收复华中地区,开辟淮海资源,暴露津浦线南段,孤立徐州”。他说:“我们歼灭黄兵团后,直取两淮,进逼长江,威胁南京。敌军现在有三个兵团,我们如果能歼灭黄兵团,再歼援敌三分之一,就能收复淮海广大地区,使敌军防线收缩到沿江一带。所以此次战役意义极大。”在决定采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粟裕作出部署:苏北兵团移至鲁南补充棉衣,一、四、七纵主攻新安镇,六纵攻郯城,三、八纵于运河阻援,九、十三纵威胁徐州,十纵为预备队。最后饶漱石讲话,要大家在连续胜利之后切忌骄傲轻敌,要仔细研究,头脑冷静,把下一个战役打好。(3)
10月12日作战会议结束,粟裕将会议情况和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军委。并附带说明,因华野部队需要补充棉衣,请将战役开始时间推迟到10月28日。就在报告发出当晚,华野首长收到毛泽东以军委名义于11日发出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这份重要指示。毛泽东对战役的设想和部署作了更明确的规定,他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消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准备在淮阴、淮安方面作战。针对国民党军徐州“剿总”主力集结于徐州附近,随时可能增援的情况,毛泽东着重指出:为达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应采取“攻济打援”那样的部署,以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牵制和阻援,对付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使其不敢全力以赴东援黄兵团,这样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三个师的目的。鉴于郑州的孙元良兵团可能东进,毛泽东指示刘邓陈迅速部署攻击郑州至徐州铁路线,牵制孙兵团。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西兵团与刘邓协力作战的方法,亦是一部兵力打城,以主要兵力打援阻援,这样去各个歼敌。刘邓因为兵力不足,不能实现如像你们攻济打援及淮海战役那样的作战。你们西兵团去后,就可以实现那样的作战。六、七两月开封睢杞战役就是西兵团与刘邓协力的结果。”
毛泽东在发出上述指示后,又接到华野12日的电报,经过考虑,毛泽东14日复电华野,对战役作了更具体的部署。他强调打援部队应放在援敌的侧面,即徐州以北、西北和南面,造成围攻徐州的态势,使徐州之敌“第一个感觉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决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时间歼灭黄兵团”。他强调要“以一、四、六、七、十一、鲁中等六个纵队再加特纵,担任歼灭黄兵团三个师,这是全战役的中心目标”。并以刘邓主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就进攻郑州、开封,吸引刘汝明、孙元良兵团停留于郑州、开封之间,不能东援,以配合华野作战。(4)
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为淮海战役设计了更大、更稳妥的方案。这样,淮海战役不再是华野单独执行的任务,而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共同执行的任务。当然,谁也没有预见到淮海战役后来会打到那样大的规模,取得那样辉煌的战果,但是毛泽东提出的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的方案,不仅局限于歼灭一个黄百韬兵团,而是力求歼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的主力。这就使原来设想的“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开阔了华野、中野的眼光,使他们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10月14日夜里,华野首长召开第二次作战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进一步完善作战部署。会议决定济南只留下渤海军区地方武装看守,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南下作战。决定华野全军于10月31日进至临沂、邹县一带集结,11月5日开始攻击。10月15日,粟裕、谭震林致电中央军委,详细汇报了华野各纵队目前的位置和行动方向。电报中说:“昨晚召集各纵首长研究军委14日电示,均认为一面集中主力围歼黄匪,同时展开主力一部自各方进迫徐州外围要点,滞留、迟阻援敌于运河右岸、徐州间地区,以此种攻势钳制手段争取裕余时间,保证主要突击方向歼敌顺利的部署方案,布置最妥慎。大家拥护军委此种指示。”电报中补充建议:除以五个纵队围歼黄兵团外,以八纵、十纵主力袭占韩庄,控制运河桥梁,进逼冯治安部驻守的贾汪;以三纵、七纵抢占台儿庄、万年闸,迫使冯治安部起义或于运动中歼灭之。17日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5)
就在我军运筹帷幄之际,蒋介石集团也没有闲着。济南在短短几天就被攻克,对国民党军是极大的震动。作为徐州国民党军机动兵团的指挥官杜聿明,更是深深自责。当初他建议蒋介石集中兵力,组建强大的机动兵团,吸引共军攻击某一城市久攻不下,待其攻击顿挫时,出动机动兵团与之决战。济南失守后,杜聿明仍然坚持这个做法。他考虑要扭转国民党军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主动出击。眼下他手中握有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4个机动兵团12个军,李延年、刘汝明、冯治安3个绥靖区5个军,加上中原地区的黄维兵团和徐州的特种部队、二线部队,共计24个军,70万人。杜聿明认为,以国民党军的武器优势,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寻找华野主力决战。在9月下旬,他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放弃郑州、开封、商丘等城市,集中机动兵团,互相靠拢,在鲁西南寻求与华野主力决战。一旦抓住战机,则快速迂回包围;如正面攻击情况不利,则在炮火和坦克掩护下,与迂回部队共同夹击共军。
杜聿明拟定作战计划后,交给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刘峙原则上同意,但认为杜聿明使用的兵力过多,徐州防务空虚。尤其是对冯治安部守徐州不放心。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将李弥的13兵团两个军调来守徐州,将冯治安部调往贾汪、台儿庄、万年闸前线。国民党军保存嫡系,将杂牌部队推上前线的做法,令冯治安部队极为不满,埋下了起义的导火线。
10月2日,杜聿明到北平请示蒋介石,蒋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杜再飞南京,与参谋总长顾祝同商讨实施方案。顾祝同犹豫不决地问:“你们发动攻击,有没有把握?”杜说:“关键在于黄维兵团是否能将刘伯承牵制住。如果能牵制住的话,徐州方面打华野的各纵队都是有胜算把握的。”顾问:“万一刘伯承过来,又怎么办呢?”杜说:“我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集中主力形成圆形态势,让共军钻不了空子,吃不掉我们。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万一共军主动先撤,我们采取‘钓鱼’战法,诱其来攻,再行包围。万一这期间刘伯承过来,我们可以阻击华野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先击破刘伯承部,再回头击破华野。”顾祝同觉得杜聿明的计划尚属稳妥,表示同意。10月7日,杜聿明在徐州召集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等开会,进行部署,并决定15日开始行动。(6)
如果国民党军先于华野开始行动,淮海战役的历史就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历史就是这样地巧合,10月15日早晨,杜聿明正要上车出发去前方指挥部,突然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叫他一同乘飞机去东北。东北野战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杜聿明奉命去指挥东北国民党军的行动。这样,徐州方面的作战计划被搁置,直到华野发起淮海战役,国民党军一直没有主动出击。这20天的时间,为华野进行战前准备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在积极进行战役准备的同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华野于10月5日至24日在山东曲阜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中心内容是贯彻中央九月会议精神,加强纪律教育。这是华野继濮阳整军之后,又一次提高部队政治思想觉悟,加强部队思想建设的重要会议。
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主持会议并作报告,传达中央九月会议精神。他强调毛泽东提出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战略任务。特别强调了加强纪律性的问题。他引用任弼时同志在九月会议上的讲话:“为什么毛主席在报告中对加强纪律性提得这么重要呢?这是因为:1. 今天的战争规模扩大了,在大规模战争中,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互相协同,如果纪律性破坏了,任何一个师、一个纵队闹独立性,任何一个同志闹个人主义,就要使我们军队遭受损失,使整个战役遭受损失。大规模战争要保证胜利,非加强纪律性,非统一集中不可。2. 今后要集中更多的兵力进行作战,如果要弄清各个部队的一切然后才打仗,是不可能的。为了战争胜利,不问你是任何部队,只要是共产党的部队,都要坚决服从指挥,不准借口违抗。3. 今天的界限已不存在了,地区上已经打成一片。过去的分裂是敌人造成,是客观事实,要求独立坚持作战。而今天客观上打成一片,便要求统一集中。不管你是哪个部队哪个地区,都要统一于中央的领导。过去过早强调集中是错误的,现在不集中就是严重的错误。……因此,在今天要求全党全军绝对的统一集中,特别是对执行党的任务、对革命工作不许讲价钱,反对无纪律、闹独立性的倾向。”
饶漱石在报告中说:“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是军事会议中讨论作战、编制、后勤、教育等问题时,华野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中央对华野的作战特别满意,但对华野后勤没有制度,造成浪费,以及部队的骄气,提出严肃的批评。中央责成我要在华野全军展开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对不服从前委领导的违反纪律的各负责同志要执行纪律处分。此次打济南,我们估计这次战役将是空前的,中央对各兵团服从中央服从前委的领导有所了解,曾反复指示全军要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可是有些同志竟闹无纪律无政府的现象,不尊重前委的领导,不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中央责成华野前委要开这一次会议,展开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加强纪律性来保证胜利。”(7)
曲阜会议期间,参加会议的华野师以上干部都认真发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华野部队中存在的军阀主义、本位主义和浪费现象、无政府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检查,研究了改进措施。这是一次发扬民主的会议,参加会议的纵队首长回忆:“曲阜会议,确实解决了大问题。开了20天,师长政委都参加,是华东局直接主持的。部队经过土改、三整三查后,有个别纵队也想在这个会议上民主一下,好多人提意见。这个会有三个体会:1. 总的说从上而下是把自卫战争开始从思想上、组织上的原则问题搞通了,从上而下发扬了民主,作了自我检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2. 反对无组织、无纪律。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汇报,这问题在高级干部中的确严重,我们听了很惊奇。我们只是有些本位主义,是思想问题。粟裕提出今后一定要反对本位主义,我们保证做到。3. 关系问题。个别党委关系不好,在这个会上还拍桌子,要指名检讨。总之会议收获是大的,从上而下,解决了民主问题,统一了认识,整顿纪律,整顿作风,反对本位主义,建立了党的统一领导,解决了团结问题。曲阜会议的中心很明确,反无组织无纪律,为淮海、渡江战役作了准备;批评与自我批评搞得深,每个纵队都写了决议,每个干部都写了保证书。”
曲阜会议是新式整军运动的继续和深入发展,通过这次会议,华野全军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顾全大局的观念有了明显的增强,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位参加曲阜会议的纵队首长这样说:“曲阜会议,贯彻毛主席的四句话,强调组织性纪律性,部队整体观念更强了。在这次会议上野战军首长都作了检讨,对我们教育很大。这次会议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我们是革命军队,服从上级一向是没有问题的,但互相配合有问题。曲阜会议后,在淮海战役中打碾庄圩,四纵某师政委就主动到我们这里研究商量,如何共同歼灭敌人。打碾庄圩八纵、九纵从南门一座桥进去,互无干扰。八纵67团先打进碾庄圩,后来九纵说是他们先打进去的,也没有发生争执。及至战斗解决,八纵押运俘虏离开战场,那时天已经亮了,敌机来袭,好多俘虏纷纷逃到九纵那边去,也没发生什么问题。这些都是贯彻曲阜会议的成就。”(8)
曲阜会议期间,徐州方面国民党军的部署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鉴于济南失守的教训,认为“过去不惜任何牺牲以坚守强固据点或主要城市的老战略,必须改变”。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南京国防部于10月22日召开军事会议,顾祝同等根据情况判断,认为共军可能会进攻徐州,或进攻蚌埠进逼江淮。与会者坚持“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方针,决定徐州“剿总”放弃陇海线上郑州、开封等大城市,集中重兵集团于徐州外围,对华东共军采取“攻势防御”。蒋介石批准了这个计划,并指定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的部队,调黄维兵团东进,策应徐州国民党军的行动。
10月下旬,南京国防部开始调整徐州方面的部署,将郑州的孙元良(第16)兵团调往涡阳、蒙城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调到砀山地区;黄百韬(第7)兵团在运河以东的新安镇;李弥(第13)兵团在运河以西的曹八集;台儿庄、贾汪是冯治安的第3绥靖区部队;海州是李延年的第9绥靖区部队。此外,命令驻确山的黄维(第12)兵团出周口,策应徐州方面作战。从地图上看,国民党军在徐州方面是沿陇海铁路摆了个“一字长蛇阵”,他们的意图是依托坚固据点,可以及时调动,进可攻,退可守。
当时,杜聿明正在葫芦岛指挥东北国民党军作战,没有参与徐州方面的决策。当他得知徐州方面的部署后,大为不满。他的感觉是:“自徐州到蚌埠间二百多公里的铁路两侧,摆了数十万大军,既弃置徐州既设永久工事而不守(徐州那样庞大纵深的据点工事,只留一两个军,几乎等于不守),又将各兵团摆于铁路两侧毫无既设阵地的一条长形地带,形成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态势。据我了解,古今中外的战史中还找不到这样一种集中会战的战略先例。”(9)
不仅是杜聿明,白崇禧也意识到国民党统帅部这个计划的危险性。蒋介石打算让白崇禧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部队与共军决战,白崇禧10月30日从汉口来南京开会,也满口答应承担指挥职责。但他与李宗仁和桂系将领研究之后,第二天开会时突然改变态度,坚决不肯指挥徐州方面的行动。只同意将黄维兵团调给徐州配合作战。与会者对白崇禧的出尔反尔感到不解,猜测白崇禧是怕蒋介石做成圈套,准备在会战失败后委过于他。也有人认为是李宗仁、白崇禧合谋拆蒋介石的台,如果战败就逼蒋下野,由李宗仁取而代之。大战尚未开始,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就显现出来了。(10)
中央军委依靠隐蔽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情报系统,准确地把握着国民党军的动向。10月14日,我军获悉徐州附近的敌军有所调动,估计是准备进攻鲁西南(这就是杜聿明的计划)。中央军委经过分析认为:如果敌军真的北上,对华野的淮海作战将是非常有利的。毛泽东当日电告中野、华野:刘邓主力暂缓攻击郑州,华野加紧完成淮海战役准备。后来华野发现敌军没有大规模的行动,只是加强了新安镇一带的防务。10月20日,华野召开第三次作战会议,再次调整部署。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力量由原来的五个纵队加强到八个纵队,阻援部队由原来的一个纵队增加为两个纵队,以三个纵队由台儿庄渡运河南下,吸引徐州敌军,策应阻援部队作战。23日,华野发出作战预备命令,淮海战役的时间从11月5日开始,各纵队由原驻地开始秘密南下。
10月22日,郑州国民党守军根据南京的命令,开始撤退。刘邓部队抓住时机歼敌一部,收复郑州。开封守敌也同时撤退,中野随即占领开封。25日,毛泽东指示刘邓要中野主力南下蒙城,直取蚌埠。刘邓表示他们在永城、涡阳地区集结,无论是打孙元良还是攻蚌埠都更有利。毛泽东批准刘邓的计划,同时要求华野在进军中要注意隐蔽作战意图,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对黄百韬的主攻和对邱清泉的佯攻最好在同一天发起,使敌军难以判断。
10月28日,华野首长根据敌情的最新变化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对战役计划又作了必要的修正并报中央军委。最后确定的作战部署是:以一、二、六、九、十二纵及鲁中纵队、中野十一纵共七个纵队主攻新安镇,消灭黄百韬兵团;四、八纵和苏北的十一纵南北对进,突击运河车站,分割黄百韬、李弥兵团的联系;七、十、十三纵出台儿庄、贾汪,歼灭或促使冯治安部队起义;三纵和两广纵队归中野指挥,向商丘、砀山出击,牵制邱清泉兵团。
10月30日毛泽东复电粟裕、谭震林,同意华野的作战部署,强调战役应在11月7日或8日“各处一起动作,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互相不能照顾,要在两三天后才能查明我之主攻方向,但又因为我各部均已迫处他们面前,又已无法互相增援,尤其使黄兵团各部丧失收缩集结的必要时间,极为重要”。毛泽东对战役寄予厚望:“此战打得好,可能歼灭黄兵团八个师,李兵团两个师,冯治安两至三个师,接着不久并可能歼灭东海及两淮之敌,则长江以北之局面便可展开。……故望你们精心组织这一伟大的战役。”(11)
这时,辽沈战役已接近尾声,廖耀湘的重兵集团已在辽西全军覆没。蒋介石惊慌失措,马上考虑到徐州的危机。11月4日,参谋总长顾祝同飞到徐州,与邱清泉、李弥、黄百韬、孙元良等商议徐州作战。邱清泉说鲁西南发现共军大部队,先头已到曹县、成武。黄百韬则说郯城以北有共军主力南下,可能要向他进攻。众将领一致认为,徐州“剿总”各部队在陇海线上的“一字长蛇阵”态势不利,必须调整。于是顾祝同拟定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放弃次要城市,集中兵力于徐州、蚌埠间津浦线两侧,作攻势防御。11月6日,南京国防部正式下达命令:徐州以两个军固守;黄百韬兵团撤到运河西岸,海州方面的第9绥靖区和44军撤至新安镇归黄百韬指挥;邱清泉兵团在永城、砀山集结;李弥兵团在灵璧、泗县集结;孙元良兵团在蒙城集结。这样,国民党军把原来的“一字长蛇阵”改变为沿津浦线两侧布防,各兵团相对靠拢。
但是,国民党方面的行动迟了一步。就在他们刚刚开始调动时,华东野战军主力大举南下,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1) 《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1页。
(2)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3) 《华野作战会议记录》,参见《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资料选编》。
(4)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6~77页。
(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辑第2册。
(6) 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载《淮海战役亲历记》,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7) 《解放战争时期三野首长报告、会议文件选编》。
(8) 南京军区司令部战史编辑室采访记录,1962年4月。
(9) 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载《淮海战役亲历记》,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10) 郭汝瑰:《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统帅部的争吵和决策》,载《淮海战役亲历记》,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
(11)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154页。
有关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的文章
2日拂晓时,一纵的1、3师在萧县以东和敌军接触。待情况查明,敌军已退过萧县。30团发扬猛打猛冲的作风,于4日晨攻占郝汉楼,俘虏李弥第8军三个营1 800余人。8军的一个团在坦克配合下向阎阁反扑,29团坚决抵抗。他们陷入重围后,邱清泉兵团进展缓慢,打了两天才前进到青龙集以西的陈官庄一带。下午3时散会,各兵团准备突围。孙元良的第16兵团在郑州组建时有41、47和99三个军,加上炮兵、工兵部队约10万人。......
2023-08-18
济南战役期间,山东解放区共动员了民工50万人,小车18 000多辆,担架14 000多副,供应了充足的粮食、蔬菜、草料和其他军需物资,为战役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后方由华东局支前委员会负责,傅秋涛为主任,负责筹划、征集和调运物资,组织民工和车辆、船只向前方运输,直到把物资送到前方兵站为止。10月25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转运伤员和设立民站的决定,组织了四条转运伤员的干线,每30里设一小站,60里设一大站。......
2023-08-18
“不带武器,穿便衣作为劳工到满洲找东北局。”刘少奇等中央负责人连续向重庆中共代表团发报,向毛泽东汇报这个重大消息,并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提出党的战略方针应该是“向北推进,向南防御”。9月19日,毛泽东再次电复延安,完全同意“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对人事安排作了重要调整。......
2023-08-18
我方对郝鹏举的起义表示热烈欢迎,把郝鹏举请到临沂,盛宴款待,希望他能为国民党军和被收编的伪军作出表率,脱离内战,弃暗投明。1946年3月成立“军官教导团”,编有将校班、政治训练班、干部队、学生队,郝鹏举任团长。当时为了消除郝鹏举部的疑虑,我军就宣布不拆散他的部队,仍保留其基本建制和指挥系统。1946年7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郝鹏举认为国民党在军事上必胜无疑,暗中准备再度叛变。......
2023-08-18
为了争取主动,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敌军过早决战,陈毅、粟裕决定放弃对11师的进攻,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方针,兵分两路越过陇海线南下,开始了向豫皖苏地区的进军。在豫皖苏广大地区,除了保安团队和少量守城部队,几乎没有国民党正规军,成为辽阔的空间地带。这给华野西进兵团远程挺进,开辟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总计全军人数为13万2千人,连民夫在内是16万人。......
2023-08-18
我军抓住这个短暂时期,在统一指挥机构和军队建设方面做了重要的工作。两地机关需要合并,建立新的机构,理顺关系。纵队成立初期,各自为政的现象相当严重。1946年2月,叶飞派2旅去接管一个日军仓库,等待纵队后勤部来清点分配物资。但是一些部队“打埋伏”,不肯把缴获的东西全部上缴,致使陈毅不得不下命令。两淮失守后,部队、机关、后方工作人员大量向山东转移,造成了很多混乱。......
2023-08-18
莱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对国民党第46军军长韩练成将军的争取,是一次成功的范例。韩练成于1935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以其精明强干逐渐取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派他出任第46军军长。韩练成不愿与中共打内战,想与中共南京代表团联系,寻找出路。韩练成在与董必武谈话中,明确表示了反对内战,愿意站到人民一边来的愿望。韩如果不当国民党的军长,不仅安全无保障,也不好安排出路。双方达成协议后,舒同告辞。......
2023-08-18
据空军侦察报告,共军主力正向通许地区前进。战机也随即出现了。根据粟裕的指示,6月26日,三、八纵由开封郊区向通许方向转移,给邱清泉让开去开封的大道。粟裕抓住了这一有利战机,不待查明区寿年兵团的具体部署情况,即于27日下达围歼区寿年兵团的作战命令,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开始了。蔡廷锴不愿意打内战,在福建起义,宣布成立“福建人民政府”。......
2023-08-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