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两位韩军长之道路-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

两位韩军长之道路-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

【摘要】:莱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对国民党第46军军长韩练成将军的争取,是一次成功的范例。韩练成于1935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以其精明强干逐渐取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派他出任第46军军长。韩练成不愿与中共打内战,想与中共南京代表团联系,寻找出路。韩练成在与董必武谈话中,明确表示了反对内战,愿意站到人民一边来的愿望。韩如果不当国民党的军长,不仅安全无保障,也不好安排出路。双方达成协议后,舒同告辞。

韩练成与我党接上关系——舒同深入46军——陈毅向刘贯一面授机宜——杨斯德协助韩练成脱险——周恩来向李仙洲说明真相——韩浚从共产党员转变为国民党将领的经历——莱芜战役韩浚被俘——人生道路由自己选择

莱芜战役中,李仙洲集团5万多人马在短短三天中被我华东野战军全歼,这个结局令王耀武大为震惊。他气愤地骂道:“5万多人,不知不觉在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莱芜战役能够迅速解决李仙洲集团,除了我军正确的指挥和各纵队的英勇作战,还有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我军政治部门对国民党军的秘密争取工作。根据党中央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我军政治工作者对国民党军中反蒋反内战的高级将领进行了多种方式的争取和瓦解工作,促使他们退出内战,站到人民一边来。莱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对国民党第46军军长韩练成将军的争取,是一次成功的范例。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下工作是充满惊险、曲折的,从事这种工作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耐心,又需要高度的灵活和智慧。我党对韩练成将军的联系,早在抗战期间就开始了。韩练成原名韩圭璋,1908年生,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1925年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后,参与了北伐战争,从排长很快升到团长。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方在中原大战,冯玉祥的西北军被蒋介石分化瓦解,大部被收编。韩练成于1935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以其精明强干逐渐取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抗战期间,韩练成由旅长升到副军长,被蒋介石调到重庆担任侍从室高级参谋。这个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中国共产党人。他与周恩来、董必武、李克农等有过交往和联系,赞成中共团结起来一致抗战的主张。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派他出任第46军军长。

46军原属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抗战后期归第四战区张发奎指挥。当时张手下还有31军,1944年10月,日本侵华军在冈村宁次大将指挥下向湖南、广西发起进攻,意在打通湘赣铁路越南出海口的交通,切断大后方的供应线。张发奎指挥九个军顽强抵抗,31、46军受到严重损失,以后合并为一个军。在选派46军军长时,因韩练成与蒋介石、白崇禧两方关系都不错,就被任命为军长。合并后的46军有23 000人,装备有美式和日式,虽不及74师等嫡系部队,但46军是桂系的骨干,战斗力也不弱。师长以下军官大多是广西人,忠实于白崇禧。46军完成整编后,即到海南岛接受日军投降。当时韩练成想与我琼崖纵队联络,因琼崖纵队与党中央没有电台联系,韩的尝试没有成功。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命令46军调往山东。韩练成不愿与中共打内战,想与中共南京代表团联系,寻找出路。当时形势紧张,中共中央驻南京代表团受到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无法与韩见面。韩练成设法与董必武同志联系,要求在上海接头。此时白崇禧也心怀贰志,授意韩练成与中共达成默契,避免广西军在内战中与共军硬拼,以保存实力。这正好给韩练成提供了机会。他与董必武会面的地点,就在上海的白崇禧公馆,白崇禧夫人亲自在楼下为他们放哨。

韩练成在与董必武谈话中,明确表示了反对内战,愿意站到人民一边来的愿望。董必武反复考虑,认为目前时机不成熟。韩如果不当国民党的军长,不仅安全无保障,也不好安排出路。劝韩练成先执行蒋的命令,把部队开到山东,再见机行事,为人民立功的机会总是有的。董必武向他交代了到山东后与我方联系的方法,两人密谈了两个小时,韩练成心里踏实了一些。(1)

1946年秋季,韩练成带领46军由海路到达山东的胶东半岛。中共中央将这个秘密关系转告给华东局。华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刘贯一同志即派一位年轻的联络员前去接头。这位联络员见到韩练成后过于性急,要求韩举行起义。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韩练成请联络员转告:希望与中共中央或华东局代表取得联系,商量重大问题。

陈毅和华东局领导人非常重视此事,派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和魏文伯同志前往兰底46军军部。不巧韩练成去青岛接部队未回,舒同等在46军军部受到严密监护,如同“软禁”。在那个年代,我军一位高级干部在国民党军中活动,是要有过人胆量的。几天后韩练成回来,与舒同谈了很多问题。韩提出46军要进威海、烟台,要求我军不要坚决抵抗,放46军过去,好向蒋介石交代。舒同向他提出掩护我方在烟台、威海的地下党组织,以后双方在战场上相遇,再见机行事。双方达成协议后,舒同告辞。这样,华东军区与韩练成建立起联系,派联络部(当时又称国军工作部)部长刘贯一和胶东军区联络科长杨斯德同志化名潜入46军开展工作。

韩练成对我方工作人员表现出真诚合作的意愿,他向刘贯一谈起对胶东战局的判断,指出54军可能西进打通津浦线,由46军接防胶东。他希望我胶东军区不要破坏胶济线,这样也可以保证胶东与邻近解放区的联系畅通。如果我方决心保卫诸城,可以集中力量打击54军,以小部队牵制46军,使其不来参战。韩练成的判断事后证明符合实际情况,刘贯一向胶东军区报告后认为:“从韩之口中得到他对胶东战局之观察,实系一重要情报。”(2)

韩练成本想驻扎胶东,与我军和平相处,避免作战。但是王耀武急需调集兵力进攻鲁南,1947年1月底命令46军调往博山。韩练成不能抗拒,只得调动部队西进。他请刘贯一、杨斯德前去鲁中军区联络,接上关系,以便协调动作,并询问我方有何要求。刘贯一先去找鲁中军区接头,但战争期间,部队机关都已转移,也不知舒同主任是否与鲁中军区交代过此事,所以短短几天想接上头是很困难的。韩练成见刘贯一几天没有回音,心里着急,在行军到新泰途中遇见两个老头,想托他们带封信。不料两个老人警惕性很高,一问三不知,不透露我方任何情况,韩练成只得作罢,再作打算。2月8日46军进驻新泰后,韩练成委托杨斯德去蒙阴找鲁中军区联系,表示:“请陈军长一心一意掌握鲁南会战,不必顾虑北线。如对北线有动作时可事先告诉,以便配合。最好先打12军和73军。”

杨斯德到了蒙阴,被当地民兵当作“国民党高级特务”,押送到华东野战军总部。陈毅亲自召见,才真相大白。杨斯德向陈毅汇报了46军的情况,大战在即,这是很重要的情报。这时刘贯一也找到这里,陈毅要他回去转告韩练成:第一,希望他努力民主事业;第二,中共中央和陈毅本人对他是信任的;第三,彼此之间的联系不便向下边讲,因而发生摸哨之类的事在所难免,希望不要见怪。这样,在莱芜战役发动之前,我军已经把46军的活动掌握在手中。

2月17日,46军转至颜庄。韩练成发现我军大部队向北运动,心里感到不安,再次派刘贯一前往华野指挥部联络。这时我军已经完成莱芜战役的部署,为了争取46军起义,20日,陈毅向刘贯一面授机宜:1. 我们的决心是将李仙洲集团全部吃掉,不过开始不打46军,先打莱芜城。待解决后,再将46军包围起来,迫其起义或放下武器。2. 估计战役打响后,李仙洲一定要韩练成增援。我们要力争他不增援,如果增援,那就没办法,46军必遭被歼之命运。

陈毅严肃地对刘贯一说:“为了求得战役的彻底胜利,我们决定不撤出你们两位同志。要以你们两人战胜敌人两万人。你们应在其内部积极活动,动摇韩之军心,要防备对方在紧急情况下可能翻脸而产生的危险,要机动灵活,沉着应战。你立即返回颜庄,等到晚上10点炮响,再把我们的决心和布置大体告诉韩,但不能过早泄露秘密,否则将会给战役增加很大困难。”最后陈毅亲切地对刘说:“我代表党中央和华东局向你们二位同志表示党对你们的态度,党对同志们是非常爱护和关心的,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任务,需要你们两位同志去担当。”刘贯一当即表示:“党和上级耐心地教育了我好几年,我虽然质量不高,但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能向敌人屈服,请上级放心。杨科长的质量比我高得多,他也决不能向敌人低头,亦请首长放心!”(3)

刘贯一回到颜庄,韩练成便催他会面。刘贯一和杨斯德有意拖延时间,到预定的战役发起时间快到了,才向韩转达了陈毅的话。韩听后心情紧张,惟恐战斗打响我军分不清部队,把46军也打了,请求刘再去联系,请我军一位高级干部来46军掌握政策。刘和杨商量,认为战斗已经开始,他们不能离开岗位,要见机行事,争取46军脱离包围,举行起义。但是情况变化很快,21日早晨,李仙洲就命令46军向莱芜增援,韩练成想拖延时间。这时王耀武乘飞机来到颜庄上空,用无线电话命令韩练成:“46军到莱芜城,限你即刻入城门!”韩练成痛苦地摔掉电话说:“完啦,完啦,我这个部队毁在他们手里了!”杨斯德坚决不同意进城,说这样就和李仙洲的部队混在一起,分不清楚了。但是王耀武的命令无法抗拒,21日夜里,韩练成和杨斯德一起进了莱芜城。

22日我军与46军后卫部队发生激战,黄昏时伤兵们纷纷涌进莱芜城,城里一片混乱。韩练成无法掌握部队,找杨斯德商量。杨斯德说:“起义那是最好的,你说不能掌握部队,现在我只能负责保护你的安全了。我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离开部队。否则随军突围,是很危险的。”杨斯德的意思是使46军失去指挥,便于我军歼灭。韩练成表示同意,杨斯德带他藏在城内一间民房里,李仙洲找不到韩练成,只好亲自指挥46军突围,遭到全歼的命运。李仙洲走后,韩练成带领他的卫队在杨斯德陪同下来到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所在地。

当时战役尚未结束,陈毅等忙于指挥,请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康矛召同志以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的身份接待韩练成。这天黄昏,陈毅和华野政治部主任唐亮赶来看望韩练成,对他表示热烈欢迎。韩练成表示:今后如何为人民效力,完全听从陈毅将军安排。如果交通条件有保证的话,可以回国民党统治区。陈毅对韩的设想表示赞同,但是担心韩的安全没有保证。韩表示:“只要能为人民有所贡献,个人安危非所计也。”陈毅同韩练成又谈了一会,表示战地不可久留,指示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负责安排韩练成将军的行动。韩练成向舒同交代:他的卫士都是广西普通士兵,请我方给予安排照顾。只有情报科长是国民党特务,要求将其处决。舒同一口答应。韩练成在杨斯德陪同下乘车离去,舒同按照韩的要求,处决了情报科长,将韩的卫士送往两广纵队,编入我军。(4)

韩练成被我方送到潍县附近解放区边缘,与杨斯德等告别,经胶济线到达青岛。他向王耀武报告说是只身突围。蒋介石马上把他接到南京,当面询问莱芜战役的经过。韩练成向蒋报告:前线将领情报不准,判断失误,指挥失当,致使陷入重围。他虽经死战,仍无法挽救败局,最好化装只身逃回。蒋介石听信他的话,委任他为总统府参军长。1948年10月,国民党反动统治面临崩溃,在我地下党组织帮助下,韩练成离开南京到达香港。尔后辗转来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后陈毅代表党中央约见他,询问他:“你想当民主人士,还是当共产党?都可由我安排。”韩练成当即表示:“要当共产党,从当兵开始也干。”1950年,韩练成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市军管会副主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甘肃省副省长、军事科学院战史部部长等职务。为表彰他在莱芜战役中的功绩,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新中国成立后韩练成为党和国家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直到1984年病逝。(5)

1960年11月,我党和政府特赦并释放了第二批国民党战犯,其中包括李仙洲。李仙洲获得特赦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李仙洲是黄埔一期,对周恩来执弟子礼。周恩来与他交谈时,李仙洲问:“当年莱芜战役,我率六万大军杀不出一条路,韩练成军长如何只身突出重围呢?”周总理含笑答道:“韩练成同志就在北京,你们可以相见。”李仙洲虽然没有去见韩练成,但多年的疑问已经有了答案。直到韩练成去世后,这段详细的历史才得以公开。

在莱芜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第73军军长韩浚,走的则是另外一条道路。韩浚,湖北黄冈人,1893年生。1924年考入黄埔一期,入学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同年10月,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5月回国,先后在上海、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韩浚被调到张发奎的11军教导营当营长。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后,武汉形势顿时紧张。5月,夏斗寅叛变后,韩浚在叶挺指挥下带领部队参战,打垮了夏斗寅叛军。6月,韩浚被调到张发奎部任警卫团参谋长。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是个共产党员,韩浚与他关系很好。7月,汪精卫在武汉背叛革命,周恩来等到南昌组织起义。8月2日深夜,卢德铭、韩浚接到两封电报,一封是周逸群同志从南昌打来的,说“我们起义了,脱离了张发奎的部队”。一封是张发奎从九江打来的,命令警卫团速到九江待命。韩浚与卢德铭商量,决定去南昌和起义部队会合。当部队行军到武宁县时,前去联络的人回来报告:南昌起义部队已经离去。这时张发奎得知警卫团起义,派部队前来围堵。卢德铭、韩浚带领部队转移到江西修水,扩充部队,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第1师。为了得到党中央的指示,卢、韩等人秘密来到武汉,找湖北省委负责人向警予同志汇报了工作。向警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示他们回去组织起义。在返回部队途中遭遇敌人,韩浚被唐生智部抓住,关押了两个月才被保释出来。当他再回武汉时,党的机关已经找不到了。卢德铭则回到部队,在毛泽东领导下参加了秋收起义

这个意外的变故使韩浚脱离了共产党的组织,他辗转来到广东,在陈铭枢手下找了个工作。不久,蒋介石电告陈说:韩浚是潜伏的共产党,要陈把韩押送南京。陈铭枢还有同情心,把电报给韩浚看,韩浚被迫离开广东,到了上海。当时黄埔一批反蒋的同学组织起“黄埔革命同学会”,韩浚当了组织部长。他们拥护汪精卫,反对蒋介石,搞了一些活动。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蒋的地位得到巩固,汪精卫被迫出国,黄埔学生的反蒋组织也相继解散,韩浚只得另找出路。

1931年,蒋介石加紧对红军的“围剿”,笼络黄埔旧部为他服务。韩浚正在穷困潦倒之际,蒋介石派人招抚他,转达口信:“黄埔学生犹如亲兄弟一样,过去一时气愤分开了。现在意见统一了,兄弟们还是一家人。只要你回南京,绝不歧视。”韩浚受了感动,向蒋介石表示效忠。蒋委任他为中央军校政治部教官,从此,韩浚从一个革命者转入了国民党反动派阵营中。

1932年,韩浚到湖北京山县参加“围剿”红军的战斗,因守卫京山县城有功,受到蒋介石的赏识。抗日战争中,韩浚先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虽然作战勇敢,但部队损失惨重。1941年,他调任国民党第73军77师师长。77师原是一支素质很坏的部队,被老百姓称为“害人害到底”的军队。韩浚上任后大力整顿,严肃军纪,加强训练,使部队素质发生很大变化。在长沙会战中,韩浚率部英勇作战,受到王耀武的赞赏。1944年,韩浚升任73军军长,在湘西会战中经过50天激战,打退日军进攻。抗战胜利后,73军升为国民党军嫡系部队,装备美式武器,调往南京担任卫戍部队。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73军作为国民党军主力调往济南,进攻山东解放区。蒋介石在徐州对韩浚说:“津浦、陇海、胶济铁路是国家的动脉,现在全被共产党控制,国家的交通运输都停滞了,这成什么国家!我一定要把这几条铁路拿过来,控制在政府手中。”73军到达济南后,韩浚奉王耀武的命令打通胶济线。他指挥部队从济南向东打,与解放军多次战斗,占领淄博并在当地驻守。(6)

1947年1月,蒋介石、陈诚为实行“鲁南会战”计划,命令王耀武部从北线南下配合进攻。王耀武顾虑山东国民党军兵力不足,想保存实力,只派出12军前进到吐丝口镇就不动了。蒋介石写信催促王耀武,说鲁南会战关系党国安危,希望顾全大局,必须派出三个得力的军,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向南进攻,否则以贻误军机论处。韩浚也同时收到蒋介石的信。王耀武无奈,只好把73军这张“王牌”打出来。他在电话中对韩浚说:“我本不想派你这个军参战,领袖的亲笔信指定了73军,你就辛苦一趟吧。”韩浚当时根本不把共军放在眼里,很痛快地接受了任务。

然而73军南下到颜庄后,韩浚才感到形势的严峻。他回忆说:“从吐丝口到新泰这百余里的解放区内,我们不足两个军的力量,摆成一个长蛇阵,随时都有被截断歼灭的可能。而整个山东除济南、青岛外,是解放军的老根据地。特别是胶济路以南的广大地区,人民群众组织得非常严整,军民早已团结一致,交通要隘、军事消息封锁很严。解放军的情报极其灵通,我们的兵力大小、装备情况、战斗力的强弱,以及全体官兵的情绪、指挥人员的性格和部队的行动等,他们都了如指掌。相反,我们在解放区内连个人影也找不到,侦察队形同虚设,情报人员在解放区内根本不起作用,偶尔得到点消息也是道听途说,因此,我们的进与退和兵力的部署,全都是盲目的行动。”直到他与李仙洲在莱芜被包围,王耀武下令突围也来不及了。

1947年2月23日是韩浚终生难忘的日子。当他指挥73军刚离开莱芜城不远,就受到解放军大部队的四面围攻。走在右侧的46军在解放军的进攻下发生混乱,很多士兵扔掉武器向西边逃命,拥入73军,顷刻之间把73军的指挥系统搞乱了。韩浚回忆道:“我们各级指挥人员失去了控制,军长找不到师长,师长找不到团长,人们在混乱中争相逃命。看着那种凄惨现象,我们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当时我气急败坏地向乱兵大声呼喊:‘同志们,我们一定要突破这个包围!大家跟着我攻击前进,到了吐丝口我们就有办法了!’我带一部分人冲到吐丝口附近,迎面一排枪从吐丝口方向射来,乱兵中又倒下一批。我判断解放军已攻占了吐丝口。我仍不服气,继续高喊:‘同志们,向博山攻击前进!’此时跟着我的残兵败将大约有三四千人,并且人数越走越少。突破包围圈后,随行人员为我找来一匹马,怕我自杀,把我的手枪摘下了。我们平安走了三四个小时,天黄昏时,弃马徒步前进。虽然一天没有吃饭,走了将近五六十华里,并不觉得疲倦。在黑夜中,我问随行人员这是什么地方?答复是已到博山外围青石关附近,很快就可以到博山。听说前面是青石关,我思想上发生了变化,行动上也犹豫起来,同时感到又饥饿又疲倦。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黄炎勋高级参谋对我说:‘军长,我是不愿意回南京的,也不想离开解放区。国民党不失败世无天理,回去有什么办法?还不是失业。这里可能有解放军,我们去找解放军,就住在解放区内,好吗?’这时我心乱如麻,许多问题浮现于脑海中:在抗日战争中,我们打败过侵华日军47师团,俘虏他二百多人,显示了我们73军的力量。今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面前为什么一败涂地?73军是10个美械装备军之一,我是这个军的军长,觉得光荣。今天全军覆没,出去何以见人?蒋介石对美械装备军很重视,今天我把美械转送给解放军,可能要受极严重的处分。思来想去,心情很不平静,对黄炎勋高参找解放军的主张也未及答复。他认为我已默认了,马上跑去高喊:‘这里有解放军没有?’特务连连长也喊:‘我们73军军长要找你们解放军,请派人来谈话!’解放军在黑夜派来不少的人,把我们招到他们的营部,营长对我很客气,在深夜中准备很好的饭菜招待我。第二天,解放军把我送到后方。”(7)

韩浚被俘后,与其他国民党高级将领一起转移到后方的“解放军官教导团”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战犯管理所中度过了十几年的改造生活。1962年底他在北京获得特赦,根据本人愿望,政府安排他回武汉定居,担任湖北省政协文史专员。1977年被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常委。他在武汉安度晚年,直到1989年以96岁高龄去世。

人生的经历是复杂多变的,韩练成从一个旧军人转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韩浚则从一个大革命时代的老共产党员转变为国民党嫡系将领。两位韩军长在同一次战役中作了不同的选择,足以给后人提供借鉴。历史的发展虽然有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选择什么道路,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1) 陈士榘:《天翻地覆三年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2) 刘贯一:《关于争取国民党第46军军长韩练成的工作情况报告》,1948年1月3日。见《莱芜战役》,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页。

(4) 康矛召:《忆韩练成将军》。

(5) 陈士榘:《天翻地覆三年间》,中共中央党校1995年版。

(6) 王成斌主编:《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7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7) 韩浚:《莱芜战役回忆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