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岑文本:初唐骄臣被斩首,捍卫家人获保护

岑文本:初唐骄臣被斩首,捍卫家人获保护

【摘要】:岑文本,字景仁。因岑文本性情沉稳聪敏,博学多才,萧铣聘任他为中书侍郎,负责起草文告。二十一日,萧铣听从了中书侍郎岑文本的劝告投降,李渊怒其不屈,把他斩首于长安,其女萧月仙自缢。对萧铣的降将家眷予以保护。文本先被任用为荆州别驾,后升任行台考功郎中。皇帝亲耕是盛事,因此岑文本献上《藉田颂》,获得太宗赞赏。可是唐太宗却说:“我有荆州岑文本,才能远在颜师古之上。”该书的史论多出自岑文本之手。

岑文本(595-645年),字景仁。少年时代即聪颖明理,博览经史。他的祖父岑善方,在后梁任吏部尚书,把家从邓州棘阳(今河南新野县)迁到了江陵。父亲岑之象,在隋朝做官,任邯郸令,因事被人诬陷入狱,无法申冤。岑文本十四岁那年,到司隶官署喊冤控诉,慷慨激昂,无懈可击,大家都佩服这个少年的胆识,司隶叫他作《莲华赋》,他一挥而就,整个官署的人都赞叹不已,他父亲的冤屈最终也得以洗雪,岑文本因此名气大增。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萧铣(583-621年)割据南方,他是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他在隋朝被任为罗县(今湖南汨罗)县令。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四月,萧铣在岳阳称帝,国号梁,建元鸣凤,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越南河内),北至汉水,拥有精兵40万,雄踞南方。武德元年,萧铣迁都江陵。因岑文本性情沉稳聪敏,博学多才,萧铣聘任他为中书侍郎,负责起草文告。

(一)劝降萧铣,保全荆州

萧铣性格外宽内忌,嫉妒比自己强的人,于是大臣旧将相次杀戮,故人边将心怀疑惧,因此众叛亲离,国力衰弱。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命李孝恭及李靖率兵从夔州(奉节)、襄州、辰州(沅陵)、夏口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讨伐萧铣。

唐军先攻克荆门,不是现在的荆门市,而是宜都西北、长江南岸的荆门山,和北岸的虎牙山隔江相峙。萧铣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今清江入长江口),急来援救。李孝恭欲出战,李靖认为,文士弘系萧铣悍将,荆门刚刚失守,他率领大军前来救援,其势锐不可当,我们应该先驻南岸,稍稍避其锋芒再出击。李靖是大军事家,曾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至今流传。但李孝恭不听,十月初九,留李靖守营,自己率兵进击文士弘,果然战败。文士弘乘胜纵兵抢掠。李靖则乘其混乱出击,大破文士弘军,获舟船400余艘,萧铣的部队被斩杀及溺死者近万人。李靖乘胜率轻兵5000直逼荆州城下,李孝恭率大军继进,合力围攻江陵,俘虏萧铣的士兵4000余人,缴获大批舟船。李靖下令解开缆绳放于江中。诸将说:“缴获船舰应当为我军所用,弃船就会资敌,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李靖说:“萧铣所占地域很广,现深入其腹地,如攻城不下,敌援兵四集,就会形成反包围。因而将舟船散弃江中,任其飘流,以迷惑援兵,他们不知虚实就会往返打听情况,迟疑不进。”数日后,南方救兵到达巴陵(今湖南岳阳),见空船顺江而下,果然狐疑不敢进。后来得知江陵已破,都投降了唐军。

二十一日,萧铣听从了中书侍郎岑文本的劝告投降,李渊怒其不屈,把他斩首于长安,其女萧月仙自缢。

李孝恭平定荆州,军中将士都想大肆抢掠,岑文本劝李孝恭说:“江南的老百姓从隋朝末年以来,都吃尽了隋朝暴政的苦头,加上现在又是群雄并起,战乱不停,现在的老百姓都是从战乱之中侥幸活过来的,所以大家都翘首盼望真正的主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朝廷从上到下,从官到民,都愿意投降的原因。如果你现在纵兵抢掠的话,我恐怕从此以后,江南的老百姓失望,再也不会心甘情愿的投降了”。

李孝恭认为说得很对,立即下令禁止抢掠。对萧铣的降将家眷予以保护。于是江陵城中井然有序,秋毫无犯。南方各州县闻讯,皆望风归顺。文本先被任用为荆州别驾,后升任行台考功郎中。别驾为州刺史的佐官,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别驾”。考功司郎中属吏部,掌考察内外官吏之职。

(二)崇俭抑奢,不畏权贵

岑文本性格沉稳文静,仪表堂堂,学识广博,能融会贯通,谈吐文雅,善于写文章。贞观元年(627年),被任命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兼职。正遇上太宗行藉田之礼,藉田是古时帝王在春耕之前,亲自耕田,作出鼓励农耕的样子,以示对农业的重视。皇帝亲耕是盛事,因此岑文本献上《藉田颂》,获得太宗赞赏。

第二年新年,唐太宗亲自宴请百官的时候,文本又献上《三元颂》,三元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古人认为这一天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合称“三元”。文章的语言优美,写得很漂亮,得到了大将军李靖的赏识,被推荐李世民那里,他被提升为中书舍人。按照《新唐书·百官志》的记载:“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可以看出,中书舍人品级虽然不高,但由于负责起草诏书,经常跟在皇帝身边,所以从魏晋以来,都是由皇帝亲信来担任,品级虽然不高,但是容易升迁,是个很重要的职位。

从李世民的爸爸李渊时代开始,诏书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就一直是由当时的大学者、中书侍郎颜师古负责。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学识渊博,他选校的“五经定本”纠正了自汉以来这几本书的混乱状况,不仅是当时中央官学至地方州县各级学校的标准教科书,而且也是孔颖达等大儒编撰《五经正义》的基础。

有这样一位通学大儒在前,岑文本能胜任这份工作吗?事实证明他不仅完全胜任,而且文思敏捷更胜一筹。有一次,需要同时起草好几份文件,岑文本就叫手下六七个人准备好笔墨纸砚,他分别口授,文章写完,完全体现了李世民的意图,没有任何的遗漏。所以,贞观十六年(642年),岑文本在颜师古被罢官以后,就由唐太宗直接提名,成为李世民最倚重的一支笔,担任中书侍郎,直接负责起草诏诰等重要文件。

后来,颜师古因过错被免职,朝野上下都认为没有人能接替他。宰相温彦博替他向皇上求情说:“颜师古熟悉时事,擅长草拟文书,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希望能重新启用他。”可是唐太宗却说:“我有荆州岑文本,才能远在颜师古之上。”亲自点名让他接替了颜师古为侍郎,专门掌管机要事务。贞观十年(636),他参与撰写的《周史》完成,被封为江陵县子。该书的史论多出自岑文本之手。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嫡出有三个:李承乾、李泰、李治。承乾被立为太子,但李世民偏爱第四子李泰,他雅好文学,工书善画,才华横溢。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为太宗偏爱,特许不必到封地去。身体肥胖,特许他乘小轿子上朝,所以“潜有夺嫡之意”,于是哥俩明争暗斗就不可避免了。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泰请求为母亲在龙门开窟造像,以讨好父亲李世民,扳倒哥哥承乾。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他下令磨平了北魏王室的造像题记,请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刻上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溢美之词。岑文本和褚遂良一个善于文辞,一个工于书法——题记堪称文辞和书法珠联璧合,这就是被后来学书者奉为圭臬的“褚遂良碑”,又称《伊阙佛龛之碑》。岑文本有文集六十卷,但已失传,现在仅存诗四首。《全唐文》里辑录文22篇,其中有这篇碑文。

岑文本在中书舍人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而且此后,他主要也是在中书省任职。唐朝的中央政府主要行政部门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通常办事流程是中书省决策并起草文件,再由门下省审核并提交皇帝,经由皇帝御批,转交尚书省执行。而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经常与皇帝共议国是。由此可见,中书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部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朝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才废除了中书省。在中书省中,最高长官就是中书令,其下有侍郎两人,舍人六人。而舍人的品级是正五品上,听上去这并不是一个品级很高的官职,但是因为中书舍人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因此可以经常接近太宗,已经属于皇帝身边的近臣。

李泰仗着李世民的宠爱,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宅第,在诸王中居第一。岑文本不怕得罪炙手可热的魏王李泰,上书进谏,指出奢侈之风不可长,劝勉皇上崇尚节俭,对魏王泰的奢侈挥霍要有所抑制,得到了李世民的赞许和奖赏。

因为太子李承乾腿脚有毛病,是个跛子,担心自己被废,而李泰也心怀夺嫡之计。后来承乾谋反,被贬黔州,废为庶人,李泰也被幽闭,贬到均州的郧乡县(20世纪80年代在郧县出土过李泰夫妇墓),35岁就死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唯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便只有第九子李治了,后来他果然继位为唐高宗

贞观十一年(637),天降大雨。谷水和洛水泛滥成灾,冲毁了洛阳城门,淹进洛阳宫,平地水深五尺,毁坏宫寺十九处,淹没民房七百多家。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是我没有德行,所以皇天才会降灾。大概是因为我视听不明、刑罚失当,才使阴阳错乱,雨水反常吧。现在是应该抚恤百姓,反省我自己的过失的时候了,我还有什么心情独自安享这些珍馐美味呢?”他下令停止供应肉类食品,只进蔬菜素食。另外,让文武百官都上书奏事,畅论政事得失。当时为中书侍郎的岑文本呈上了一篇奏疏——《大水上封事》,他以古人种树打比喻说:树生长年代久远,则枝叶繁茂;如果栽种不久,根本未固,虽然给它培植厚土,春天阳光也很充足,可是一旦有人摇动,它必定枯槁。今天的老百姓也和这很相似,常加保养,就会繁衍生息;突然征发徭役,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凋耗。凋耗既甚,则人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生离叛之心。所以孔夫子说:“君犹舟,人犹水,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这就是古代贤明君王一天比一天谨慎,不断克制自己、自我反省的道理所在。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百姓为念。要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怡情养性,放弃打猎游玩之乐,减少工役之费。力求国泰民安,而不求开疆拓土;把弓箭收藏起来,但不要忘记武备。

太宗很赞赏他的意见,于是赏赐给他布帛三百段。贞观十七年(643),加银青光禄大夫。

(三)清廉自守,不置产业

岑文本之所以得到信任和重用,还在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人为善、办事公正的从政风格。

岑文本虽然享有高官厚禄,但他却认为自己仍是一介书生,不过是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子弟,完全靠自己的文学才华,才登上高位的,因此总是很谦逊。他的住所低矮简陋,没有豪华的褥子和华丽的家具,帷帐之类的装饰也没有。侍奉老母以孝顺闻名,扶养弟妹、侄子们情深义重。对待那些混得不好的老朋友也礼数周全,即使是漂泊贫贱之人也一定以礼平等相待。所以李世民夸他忠诚谨慎,对他十分信任。

李承乾被废以后,李世民重新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权力分配格局已经明朗,很多大臣都跑到东宫去担任一官半职,以确保自己今后的官运。李世民也希望岑文本也像其他大臣一样,兼任太子的属官。岑文本却推辞说:“我才能平庸,担任现在的职务,还害怕自己干不好,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怎能再从太子那里再得到什么恩典,来招致舆论的非议呢?请允许我一心一意地为皇帝陛下工作,不再希求太子的恩泽。”李世民于是放弃了让文本兼任太子属官的想法,仍然让他每隔五天参拜太子一次,皇太子按照宾客之礼向他答拜。由这事可以看出,岑文本在储位之争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偏向魏王李泰,而且也没有通过攀附太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一生为官公正,不偏不倚,不屑于趋炎附势而飞黄腾达。

有人劝他置产业,文本叹息说:“我本是南方一个平民百姓,空手进京,当初的愿望,不过做个秘书郎、县令而已。没有战功,仅仅凭着写文章,官至中书令,这已经到了极点了。承受那么重的俸禄,已经很不安,哪里谈得到再置产业呢?”劝他置产业的人感叹着退下了。他有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挡得住诱惑,经得起各种考验,不向朝廷要官要权,不谋私利,这个优秀品质至今还值得我们效法。

由于岑文本的勤勉、正直和兢兢业业,贞观十八年八月(644年),他终于被任命为中书令(宰相),可谓位极人臣。春风得意也算人之常情。然而他回到家后却面露忧色,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不高兴,他说:“我既没有显赫功勋,也不是秦王旧部,突然间得到这么大的恩典,位高权重,所以感到很担忧、很害怕。”亲戚朋友前来祝贺,他却说:“假如你们怜悯安慰,我接受;假如你们是来祝贺我升官的,我就不接受。”岑文本官高而忧是一个有名的故事。

岑文本在中央重要岗位上任职,担负重任,赏赐丰饶,凡有财物出入,都让他的弟弟岑文昭管理,他从不过问。文昭当时任校书郎,多交结轻薄之徒,唐太宗听说了很不高兴,曾对岑文本说:“你的弟弟有不少过错,我将贬他为外官!”

岑文本回答说:“我和弟弟幼年丧父,老母特别偏爱,他连续两夜不回家就不放心。如果现在外出做官,母亲必然忧愁憔悴,倘若没有这个弟弟,老母的余生就是大问题了。”他一边说一边流泪,太宗同情他的孝心,没有把他的弟弟调出首都。日后,岑文本对弟弟文昭严加约束,经常训诫,岑文昭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谨慎做人,以后没犯过大的过错。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贞观十九年三月(645年),岑文本从太宗李世民发兵征讨高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前一个统治者姓高,学界一般称“高氏高丽”,高氏高丽大部分疆土在中国东北境内,实际上是我国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从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

第一次征高句丽,包括文件起草和所有的后勤方面的事情,如粮食、兵器甲胄的清单、物资配给等繁琐事项,李世民都完全委托给岑文本。岑文本总是筹算不离手,因此心力交瘁。正如诸葛亮,事无大小,亲力亲为。长时间的过度劳累,严重损害了岑文本的健康。行军至幽州(今北京市),得了急病,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流着眼泪安抚他。一天,唐太宗李世民看见岑文本脸色很难看,见了十分担心,对身边的人说:“岑文本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返回了!”

当晚,岑文本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岁。从贞观十八年八月到十九年四月去世,任中书令不到一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天傍晚,皇帝听见夜间戒严击鼓的声音,说:“岑文本去世了,我不忍心再听见这种声音。”于是下令停止击鼓。唐太宗曾评价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是其所长;而持论常据经典,自当不负于物。”能得到千古一帝如此高的评价,而且对他的去世如此悲痛,在唐代历史中也不多见。后来追赠他为侍中、广州都督,谥号宪,陪葬昭陵。按照我国古代谥法,博闻多能曰宪。那么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岑文本是以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干和杰出的工作能力而得到太宗赏识的。

(五)侄子长倩,蒙冤被杀

岑长倩(?-691年),是岑文本的哥哥岑文叔之子。岑长倩早年父母双亡,由岑文本抚养,虽然是侄子,也和亲儿子一样。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岑长倩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观十七年(633年),太宗以李绩为太子詹事,并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一样参与宰相职事。从此之后,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要加“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

岑长倩主要活动在武周时期,因支持武后称帝,被赐实封五百户,升辅国大将军。垂拱四年(688年),李唐宗室起兵反武则天,岑长倩出任武则天后军大总管,征讨越王李贞,获胜。李贞是李世民第八子、高宗李治的异母哥哥,封越王、扬州都督。后来与其子琅琊王李冲联合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服毒自尽。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岑长倩拜为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也就是宰相,封邓国公,权势仅在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之下。天授二年(691年),加岑长倩特进、辅国大将军。

武则天当上女皇后,一直想在武氏家族中选一人立为太子。她的侄子武承嗣野心勃勃,一心想当太子。一些官员为讨好武承嗣,便发起请愿,要求武则天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岑长倩虽然曾上书武则天,奏请将太子李旦改姓武氏,但岑长倩与欧阳通(欧阳通是书法家欧阳询第四子)认为太子李旦已在东宫,不可更立,拒不在奏表上署名,他坚决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并要求严惩这次请愿的发起人。因此得罪了武承嗣及族人。加上他反对武则天建大云寺,违忤武则天,因此被罢相,出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

但是岑长倩还没有到达前线就被召回,逮捕下狱,酷吏来俊臣诬陷他与地官尚书格辅元、纳言欧阳通等数十人谋反,就是图谋推翻武周、复兴李唐,这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严刑讯问,众人不服罪。来俊臣只好对岑长倩长子岑灵源用刑,结果屈打成招,岑长倩被诛杀,五子同时遇害。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李旦复辟,追复岑长倩官爵,备礼改葬。

(六)孙子岑羲,刚正廉洁

岑羲(650—713),字伯华,他是岑文本的孙子、大诗人岑参的伯父。

691年以前,岑羲中进士,任太常博士,负责祭祀。691年,女皇武则天在位时,岑羲的伯父、宰相岑长倩被指控谋反而处死。岑羲受到牵连被贬为郴州司法参军,又任金坛县令。当时,他的弟弟岑仲翔任长洲令,岑仲休任溧水令,兄弟三人都很有政绩。宰相宗楚客曾向本道巡察御史推荐“江东三岑”。随后岑羲任汜水令。汜水(今属河南省荥阳市)邻近洛阳,这是一次重要的升职。

704年,岑羲任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令。当时,武则天要宰相推荐合适的官员任各部低阶官职。宰相韦嗣立推荐岑羲,却说:“唉,可惜他被伯父岑长倩连累了。”武则天说:“只要他有才干,就不受岑长倩影响!”任命岑羲为天官员外郎。由于开了这个例,武则天年间其他先前被杀官员的家属也被允许获得擢升。

705年,武则天改年号为“神龙”,这一年正月,武则天病重,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们抓住时机,联合羽林军发动政变,杀死了武则天宠幸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拥戴时为太子的李显即唐中宗复辟,史称神龙革命。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去世。

武则天虽然死了,但他的侄子武三思仍然受到中宗和韦后的宠幸,他善于迎合主意,独揽大权,炙手可热。当时五位政变领袖上表要求对武三思等武家人予以贬爵,侍中敬晖欲上书请削武氏之中为王者,需要选一人起草奏章,众人畏惧武三思,都借故推辞托不敢承担此事。只有时任中书舍人的岑羲无所畏惧,操笔即成,言辞切直,因此得罪了武三思。

唐中宗李显的第三子重俊在神龙二年被立为皇太子,但由于他不是韦后所生,颇受猜忌。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视李重俊为眼中钉。神龙三年七月,李重俊率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矫诏发动羽林兵三百余人,先杀死武三思、武崇训,还想杀韦皇后等人,被拦阻于玄武门之外,士兵临阵倒戈,李重俊为左右所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为节愍太子。

有人指控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参与了李重俊谋反,而岑羲在修国史的时候加以澄清,没有记载这事,因此李旦复辟之后很感激,赐他绢帛三百段,马一匹。

岑羲任吏部侍郎,和崔湜、郑愔、李元恭一同负责选官。当时,崔、郑、李都以腐败闻名,只有岑羲正直,选拔廉洁有才能者为官,受时人称赞。

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及其女安乐公主李裹儿毒死(并无确证),中宗庶子、年仅16岁的温王李重茂被立为帝,改年号唐隆。但他实为傀儡,韦后以太后身份摄政,掌握实权。她派出一批官员去安抚地方,岑羲奉命安抚河南道。

唐隆元年(710年)7月21日,李重茂即位后不足一个月,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7月24日,太平公主逼即位不到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史称“唐隆之变”。唐睿宗李旦复辟,改唐隆为景云,以避皇太子隆基名讳。

唐隆政变虽结束了韦皇后集团控制朝政的状况,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抗,而睿宗李旦无法处理此局面,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清代为了避讳玄烨,称他为唐明皇。岑羲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拜相,负责监修国史,删定诏令,监修《氏族录》和《中宗实录》。

当时,岑羲之兄岑献任国子监司业,弟岑仲翔、岑仲休任刺史,岑家数十人官居要职。岑羲曾感叹:“物极必反,我得有所警惕啊。”但他并没有因此辞职。

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宣称太平公主准备谋反,发兵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并赐死太平公主。史称“先天政变”。岑羲被认为是太平公主一党,因此被杀。

初唐诤臣岑文本以关爱民生、崇尚节俭、敢于直谏、廉洁自律著称于世,是荆州历史上的清官,也是初唐诤臣,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而他的侄子长倩在武则天的周朝也能做到直言极谏,岑羲以“劲廉”著称,“劲廉”也就是刚正不阿,清廉自守,这些优秀品质值得后世汲取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