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珊是巴金挚爱一生的妻子,原名陈蕴珍。巴金在萧珊去世后曾写道:“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在北京等待赴朝期间,巴金非常想念留在上海的妻儿,接连写信问候他们。8月2日,巴金写了这封信,在细致周到的关怀中表达了自己努力工作的决心。在这封信中,巴金以平和、舒缓的语言诉说了他与萧珊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与生活。......
2023-12-03
萧秀和萧憺是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弟,而他们二人是同一个母亲吴太妃所生,感情很好。萧秀是兄,封始兴王;萧憺是弟,封安成王,比哥哥小四岁。始兴是现在的广东韶关,安成是现在的江西新余,南朝时,爵号冠以地名,有些是遥领,不是实际到那个地方去。
(一)萧秀
萧秀(475年—518年),字彦达,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文帝萧顺之的第七子,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十二岁时,生母吴太妃去世,萧秀的弟弟萧憺时年九岁,二人恪守孝道,居丧期间,水米不进,父亲萧顺之亲自取粥给他们吃,命侧室陈氏抚养二人。陈氏没有孩子,把他们视如亲生。萧秀长大后,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性格严肃庄重,即使是左右近侍,不是衣冠整洁也不相见,于是亲友及家人都敬重他。
萧秀跟梁武帝萧衍在平民时代是兄弟之情;兄弟后来成为君臣,萧秀更小心翼翼,对大哥萧衍的畏惧尊敬,超过其他血统疏远、地位卑微的人,萧衍因此更觉得他见识卓越。萧秀跟弟弟、始兴王萧憺尤其友爱。
萧秀从天监七年(508年)到十一年(512年)任荆州刺史,共五年。他还担任过江州刺史、郢州刺史。
1.私财济民,约己省费
天监元年(502年),南梁建立,萧秀封为安成郡王。当时,南齐的将领崔慧景曾在京口(现在的江苏镇江)发动叛乱,老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叛乱平定之后,萧秀招纳并安抚民众,施行惠民政策,推行仁政。接着遇到饥年,他把私人财物捐献出来,救助赡养百姓,所救济的人很多。灾民大量流亡,土地荒芜,不仅影响国家的徭役和赋税收入,更危及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因此,安置流民回归故里,成为古代救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发给盘缠和粮食,遣送回籍外,他还分给闲置公田,提供或贷给种子、耕牛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楚国历史上有一个毁家纾难的故事,说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萧秀也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沮漳河发源于远安的沮水与南漳的漳水,在当阳的河溶镇汇合成沮漳河,流经枝江、江陵,原来在沙市的新河口注入长江。现在在李埠与枝江交界的石套子注入长江。当时因为沮漳河水暴涨,淹毁了很多百姓的田地,这一年因为受灾,庄稼颗粒无收,萧秀用二万斛稻谷赈济灾民。派长史萧琛把贫穷老弱的小吏衙役遣散,一天就遣散五百多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受到老百姓欢迎。
荆州又曾经遭遇大旱灾,官员和民众议论纷纷,人们准备迁移集市,以开凿水渠,萧秀就自己检讨过失,亲自祭祀楚国的山川,一会儿甘霖就降落下来了,于是那一年获得了丰收。到他离任时,行至大雷,风波骤起,船沉橹没,萧秀所询问的是唯恐伤亡了百姓,不管货物的损失。大雷,即大雷岸,在安徽省望江县,刘宋时鲍照有《登大雷岸与妺书》,就是指这里。
天监十三年,萧秀担任郢州刺史,加授都督。郢州治所管辖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武汉城市圈,治所在武昌。
郢州地处冲要,赋敛繁重,人力不堪负担,以致动员妇女来供作劳役。主事者认为是管理力量不够,要求增加编制,招聘官吏。萧秀说,你这是不懂补救办法,增加编制必然会增加政府开支,加重纳税人的负担。现在这里如此萧条凋敝,不能再加重人民的负担了。
萧秀抚恤百姓,自己很节约,取消一些不急之务,省下不必要的开支,百姓安居乐业,境内政通人和。
2.除暴安良,爱民如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时佛教达于鼎盛,所以把供奉给神佛的斋物当作圣物,要用质量最好,装饰最漂亮的船来运载这些物品,这种船有个专用名称,叫斋舫。经办这件事的人要以坚固的大船作祭祀用,萧秀说:“怎么能吝惜一些物品而连人的生命安全也不顾呢?”于是命令将大船拨给工作人员乘坐,质量较差的船用来运载斋物。不久遭逢风暴,斋舫因而破沉了,但载人的船因为质量好,有惊无险,大家都很感激。
天监七年(508年)他接替弟弟萧憺任荆州刺史。当时北魏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的人反叛,杀害了豫州刺史司马悦,将首级送给梁武帝萧衍。我们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因为司马悦墓志于1979年在河南省孟县的斗鸡台村出土,而且志文中详细记录了司马悦遇害时间为永平元年十月七日。
悬瓠,是个象形地名,瓠就是葫芦,郦道元《水经注》曾有记载:“形若垂瓠,故号悬瓠城。”这里地处古豫州之中,既能北进汴洛,又可南下荆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是北魏的重镇,与司州近在咫尺,司州是现在的河南信阳。这就使司州刺史马仙琕很紧张,恐怕不能应付这一事变。仙琕派人到荆州以求援。众人都说应当等待中央的指示,萧秀说:“军情紧急,刻不容缓,他那里等待我们援助,援助应迅速,等朝廷敕令下来就晚了。”便立即派兵赴救。
巴陵是现在的湖南岳阳,当时湖南境内的少数民族“马营蛮”在江河中抢劫作案,后军司马高江产以郢州部队去讨伐,结果兵败身死。萧秀派副官文炽率军讨伐,采取策略,砍伐焚烧林木,毁坏山间小道,使蛮人无处藏身,无险可守,不到一年,水陆盗匪肃清,州内治安良好。
有一年夏天,长江大水泛涨,桥梁都被冲毁,津渡断绝了,地方上主管请求按照惯例安排船只摆渡,按价收钱。萧秀教导他说:“我这刺史没有当好,并无恩德,洪水为患,让老百姓受苦。怎么能够乘人之危,大发国难财,因此而获利呢?”于是下命令调拨船只,免费运送百姓过渡。这一义举受到大家的称赞。
萧秀对民生的关怀体现在一些小事上。每年冬天,他都要制作棉衣棉裤,赠赐给受冻的人。
夏口经常成为交战之地,很多地方死人遗体骸骨暴露野外,萧秀在黄鹤楼下设置公墓,掩埋祭奠亡者。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到萧秀生活的时代已经两百多年了。
3.勤政爱民,以人为本
萧秀容貌俊美,仪表堂堂。无论在朝廷上,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引人注目,百官瞩目而望,回头率很高。他性情仁慈宽容,喜怒不形于色。他养了几只鹄,可他左右的人闲得无聊,以投掷为戏,曾经抛掷石头砸死了一只,有人要求治他们的罪,下面的人紧张得不得了。萧秀说:“我怎能因为一只鸟死了而处分人。”一笑置之,并没有追究这件事。
在都城建康,有一天早晨,临近去衙门上班时,厨师送上早餐,匆忙中绊了一跤,不慎将餐具弄翻了,正要去重新准备,他已经登车而去,至上班结束了也没有吃饭,也不指责那厨师。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记录在正史上,可见他豁达大度,为人厚道,体恤下属。
天监十六年,迁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梁朝的雍州是现在的襄阳。起初,萧秀往西行时,郢州人士送他出境,听说他病了,百姓商人们都为他请命要他归来。
但他的病情加重,古代医疗条件差,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有四五十岁。天监十七年(518年)春,赴任途中,走到竟陵郡石梵,就是现在钟祥境内的时候,因病去世,时年44岁。他的弟弟萧憺听到噩耗后,几天不吃不喝,天下人称赞他们兄弟情深。
荆、湘、江、豫四州人士来不及准备戴孝的头巾,都撕开白衣裳做帽子,哀痛哭泣,迎接他的灵柩,并送往京城。
萧秀一生清心寡欲,别无嗜好,却重视文化教育,精心留意于学术,搜集经书,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他招揽学士平原刘孝标,让他编撰《类苑》,书还没有写完,就已流传于世。萧秀本人也能吟诗作文,著有《安成王集》三十卷,可惜已经失传了。
(二)萧憺
萧憺(479—522),字僧达,是萧秀的弟弟,比他小四岁。在梁文帝十一个儿子中,排行十一,为兄弟中最小的。他曾经两度担任荆州刺史,一次是天监元年(502)到天监七年,共七年。第二次是天监十四年(515年)到十八年,共五年,两次加起来有十二年。这在荆州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南齐时,东昏侯无道,萧衍起兵讨伐,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以小弟萧憺为冠军将军、西中郎咨议参军,调任相国从事中郎,和南平王萧伟一起留守根据地襄阳。和帝登基后,萧憺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忠于东昏侯的巴东太守萧惠训的儿子萧、巴西太守鲁休烈等人进攻荆州,屯兵上明(现在的松滋)。和帝十分恐惧,萧伟派萧憺带雍州(即襄阳)将士去增援。萧憺写信给萧
等人,一封劝降信就迫使对方投降,兵不血刃,避免了一场战乱,由此可见他的胆略过人。这年(501年)冬天,萧衍攻下建业,次年春,和帝离开江陵,下诏任命萧憺为使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他在荆州最大的政绩是治水。他治水的事迹甚至被写进小说《水浒传》中。
1.治水赈灾,屯田省役
大家如果熟悉《水浒传》,可能还记得有一个发动荆南民众对抗王庆叛军的萧嘉穗。宋江围住荆南城后,领百姓集结反抗,救出被王庆军队捉获的宋军将领萧让、裴宣、金大坚。宋军占领荆南城后,萧嘉穗不愿意在朝为官,与宋江不辞而别。书中未表结果。
《水浒传》中说“他高祖萧憺字僧达,南北朝时人,为荆南刺史。江水败堤,萧憺亲率将吏,冒雨修筑。是岁嘉禾生,一茎六穗,萧嘉穗取名在此。那萧嘉穗偶游荆南,荆南人思慕其上祖仁德,对萧嘉穗十分敬重。”在古代,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人们认为它们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中国自古农业立国,人们对嘉禾十分崇拜,至今国徽上还有嘉禾图案。
天监六年(507年),荆州发生洪水,萧憺亲自率领府中将领官吏,冒雨修筑堤防。水势凶猛,众人恐惧,有人要求萧憺躲避。萧憺说:“汉代的王尊想以身体塞河堤,我也不能苟且偷生。”王尊是汉代人,曾任东郡太守。有一年,黄河水大涨,他率领官吏百姓,投沉白马,祭祀水神河伯。随时准备用身体堵住大堤缺口,百姓请求他离开危险之地,王尊始终不肯离开。百姓赞美王尊,认为他勇敢有节操,所以萧秀以他作为自己的榜样。
萧憺下令杀白马祭祀江神。我们不能简单地斥为封建迷信,关键时刻祭祀江神也可以起到统一意志、凝聚人心的作用。同时,地方长官与百姓同甘共苦,身先士卒,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直到民国时期,还有祭江的习俗。最近沙市就发现了一块祭江的石碑,现在重新立在滨江公园内。
长江南岸的邴州有几百家居民,在洪水中有的逃到屋顶,有的爬到树梢上,萧憺花钱悬赏募人营救难民,救一人赏钱一万,当场响应者就有数十人。他还派人到各地向死难者家属提供棺木,给失田失地的农民无偿发放种子,为他们搭盖临时居住的草房,并免除当年的赋税和徭役,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这年嘉禾又生于稻田,一株稻谷上有六颗穗子,人们认为是萧憺功劳感动上天,他谦让不受。
天监七年(508年)冬,萧憺被征召回京都建康,荆州人民依依不舍,自发前去为他送行,还编了一首歌唱道:“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意思是:始兴王,就像我们的亲爹娘。他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时刻把我们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什么时候再来治理我们这个地方!
从这首民谣可见荆州百姓对萧憺的由衷爱戴,真正把他当成父母官。古往今来,在荆州做官的人多矣,但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怀念,而且留下民谣歌颂的,仅此一人。可见萧秀的为官之德。
2.礼贤下士,从善如流
天监元年是502年,萧衍刚刚夺取天下,建立梁朝,他就派年仅二十三岁的弟弟萧憺担任荆州刺史,荆州是梁朝的西部重镇,可见朝廷对他的倚重。萧憺在荆州励精图治,安抚民众。几年下来,有所恢复,教化也颇有成果。他对部下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是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请你们畅所欲言,不要顾虑重重。
于是群众官员们无不尽力而为。百姓有打官司告状的,都站在那里等待他的批示,而他总是尽快作出判决。官署里没有遗漏的事,也没有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
萧憺性格谦和,平易近人,从来不摆官架子。常与宾客并排而坐,受到舆论的称赞。
3.澄清吏治,崇文重教
天监九年,萧憺任益州刺史,益州是现在的四川。在这之前,一些地方官员每逢过年过节总是要到老百姓家里勒索钱财,不顾尊严,亲自到村里挨家挨户讨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但他们习以为常。萧憺到荆州之后,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明令禁止向群众敲诈勒索,使百姓摆脱了额外的负担,人心大快。
天监九年春(510年),萧憺调任都督六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在任上开办学校,鼓励求学,并派儿子萧暎去教授经书。梁武帝知道萧暎聪明,对他进行面试,萧暎对答如流,武帝大为赞叹。对祭酒袁昂说:“吾家千里驹也。”“千里驹”本是曹操夸赞侄子曹休的,后来成为夸赞自家优秀的子侄的一个成语。萧暎后来曾任北徐州刺史,他常常带一些粮食和衣物在境内巡视,遇到贫穷的人就发放给他们。
当时北魏进攻巴南、南安,萧憺派军救援,魏军退走,收缴颇多军器。天监十四年(515年),调任都督七州诸军事、镇右将军、荆州刺史。
这是他第二次治荆州。这年,他哥哥萧秀去世,萧憺极为悲痛。他品德孝悌,生母吴太妃、养母陈太妃和同母兄弟萧秀去世时,都非常哀伤,几天吃不下饭。而且性格勤恳谦和,优待士人,受到好评。
天监十八年(519年),萧憺调入京城,任侍中、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522年)十一月逝世,享年四十三岁。追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取“忠为令德,武为止戈”之意,谥为忠武。荆州人听到萧憺去世的消息,都很悲伤,痛哭流涕吊唁这位清官,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以示哀悼,已经定了结婚日期的都推迟举办。
萧憺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镇甘家巷小学,是我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南朝碑刻,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在旷野之中历经风雨一千四百多年,部分碑文已经剥蚀,但仍可见碑文书法妙绝,是研究我国书法史的珍贵资料。
南朝萧梁时代的两个亲王——始兴王萧憺和安成王萧秀,他们兄弟二人有共同的特点是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尊师重教,孝悌忠信,以人为本,关爱民生,可惜都不长寿,萧秀四十四岁,萧憺四十五岁。
古往今来,凡是为人民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清官廉吏,百姓都会记住他们,时代会记住他们,历史会记住他们,他将长久活在老百姓的心中,虽死犹生,凛凛有神!
有关荆楚文化论丛 第3辑的文章
萧珊是巴金挚爱一生的妻子,原名陈蕴珍。巴金在萧珊去世后曾写道:“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在北京等待赴朝期间,巴金非常想念留在上海的妻儿,接连写信问候他们。8月2日,巴金写了这封信,在细致周到的关怀中表达了自己努力工作的决心。在这封信中,巴金以平和、舒缓的语言诉说了他与萧珊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与生活。......
2023-12-03
今武汉大学出版社辑其论说,去芜存菁,为《萧萐父文选》,命齐勇校读一通而序之。先生以王船山为中心的明清之际哲学思潮的研究成果,自为经纬,成一家言,为国际汉学或中国学界专家们所推重。有关这一方面,本文选中多方涉及,又见于《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王夫之评传》《船山哲学引论》等著作之中。先生一贯鼓励学生们对他的思想与学术提出批评,展开讨论。萧先生的慧解,源于他的生命体验与社会实践。......
2023-07-25
我们上“中国哲学史”课期间,唐老师主持,萧、李老师等参加了我们七七、七八级关于孔子“中庸”哲学思想的讨论会。事后我还起草了一篇较长的讨论综述,经唐老师悉心修改后在《武汉大学学报》上发表。我提前半年毕业,考上本校1981级硕士研究生。这三年对我走上学问之路是最为关键的时期。除教学外,老师们忙于编教材和出席各种学术会议。萧先生让我们在干中学。他指导我重点读王夫之的《尚书引义》。......
2023-07-25
南文村的原居民多半姓萧,在龙王殿旁边便是素雅宏伟的萧氏大宗祠。而“八叶传芳”则是关于他们先祖的辉煌历史。唐朝曾出现“李家天下萧家朝”的局面,正如蓝田李氏因有大唐皇帝而被称为“龙门世家”一样,萧姓亦因为曾出过八位丞相,而得到“八叶传芳”的美誉。所幸大涌萧氏的传奇故事始终有后人延续下去。据记载,孙中山先生曾提笔书写“博爱”两字,赠予大涌南文的萧桂荣先生,勉励这位同盟会的敢死队员继续追随革命。......
2023-10-17
我们与哲学院领导获悉噩耗后立即赶往中南医院,与先生诀别。师座是西历七月十七日晚住院的,病因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肺部缺氧。八月初病况加剧,住进监护病房。我坐了一个多小时,告别之前,他还提醒萧萌师妹,把李守庸先生托师妹转送给吕有祥师兄的书让我带走,便于转交吕师兄。第二天,院办程幺娥主任告诉我说,萧先生已经托程静宇老师带了500元钱来了。老师对国学后生寄予厚望。......
2023-07-25
《萧乾名作欣赏》初版序言熟悉和热爱萧乾先生作品的读者很多。像萧乾先生这样,将四种著名身份集于一身的人物,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或现代新闻史上,实属罕见。我第一次接触萧乾先生的作品,是读他的长篇小说《梦之谷》。因此,今年春天,当中国和平出版社的编辑庞肠女士让我编选《萧乾名作欣赏》时,我立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感谢萧乾先生在百忙之中审阅了笔者拟定的名作目录。......
2024-02-01
萧芸书写“知青福音书”人物档案萧芸,1949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82年10月,萧芸以“湖南省部分老知青”的名义,斗胆执笔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据统计,上山下乡运动共涉及知青1800万人左右。后来,这封改变了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冒着风险执笔写出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时年33岁。她反复考虑,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的信。......
2024-04-24
萧嶷生母为高昭皇后刘智容,和昭明太子萧统同一个母亲,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萧嶷为人宽仁弘雅,父亲萧道成特别宠爱他。萧道成击破薛索儿后,封萧嶷封邑至西阳,赐为晋寿县侯。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被立为太子。萧纲因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1]萧嶷:南齐豫章王,萧道成子。既然是临终诫子,信中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让人感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浓烈感情。......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