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亡故后,年纪尚幼的陶侃跟着母亲来到钓矶山脚下居住。陶侃借着月光,在石台上垂钓。于是,陶侃便把这只金梭子挂在石台边一个显眼的石壁上,好让失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失物。少妇急忙开口,诚恳地说:“陶侃,我知道你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为解救你母亲操劳之苦,特来送上金梭!”陶侃高高兴兴地拿了金梭回家,又把这事向母亲细细说了一遍。......
2023-09-29
陶侃,字士行,出生于259年,那时还是魏代,晋灭吴那年陶侃20岁,当时西晋立国已经十三年。西晋的统一是低质量的,危机四伏。士族门阀阶层获得了重大政治权势。司马氏夺权的丑恶对士大夫的信仰是个极大打击。统治集团来自曹魏的官僚贵族腐败贪婪、奢侈糜烂构成西晋的特色。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陶侃能够勤于政事,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爱护百姓,成为一代名臣,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一)贤母之子
1.截发宴宾
陶侃祖籍鄱阳郡,晋灭吴之后,陶家迁居庐江郡的浔阳(今九江的都昌县)。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有许多少数民族。有一支杂处五溪之内,故称傒族。陶侃的相貌与汉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骂为“傒狗”,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风俗习惯与中原人不一样。
陶侃的父亲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炫耀,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斥和压抑。像陶侃这样的人,处境就更为艰难了。
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晋代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而是九品中正制。九品是指官员的等级,负责推荐人才的人就叫中正。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制度还是挖掘了很多人才,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正任人唯亲。“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老子英雄儿好汉,就是说当官的没有出生卑微的。即使有才能的人,倘若没人举荐也很难有发展。要想找工作,尤其是进入管理层,除了有才,还得有身份的人替你说话,推荐你,替你在社会上建立一个好的口碑。
陶侃一直在等机会。这个机会有一天终于来了,某一年的冬天,正值大雪。好友范逵被乡里推荐,做了孝廉,外出参加工作。临行前写信辞别陶侃:“老同学,我想到你家玩一天,咱们好好聊一聊。”这让陶侃又是高兴,又是着急。要尽地主之谊,为他饯行啊。
可是陶家一贫如洗,穷到什么地步?史书上说“室如悬磬”,大家在博物馆见过编磬,是一种打击乐器,曲尺形,挂在架子上空空荡荡,这是形容陶家家徒四壁,一无长物,小偷到他家都是流着泪走的。怎么办呢?陶妈妈安慰他说:“你只管请客吧,我自有办法”。陶侃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贤惠又深明大义的母亲,当初是嫁给陶侃的父亲陶丹做妾的。陶家非常贫苦,湛氏每天纺纱织布,这样的赚了钱来补贴家用。他教陶侃要结交比自己强的朋友,然后可以增长学问和见识。家里虽然贫苦,可是客人来了,很舍得款待,一点儿没有厌恶之心。
陶妈妈急中生智,为这一顿晚餐动用了自身的宝贵资源,剪下秀发,编成两个假发套,卖了个好价钱,换来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从房子的柱子上削下一点木头作柴烧;把草垫子铡了给客人喂马。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陶妈妈在经营这顿晚餐中显示出来的智慧,以及这种经营理念、经营方法对陶侃日后创业起到指导作用。陶侃后来担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做官的名声很好,这和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陶母与孟母、岳母、欧母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贤母”之一。
话说两人觥筹交错,尽欢而散。范逵同学受到高规格的接待,有点过意不去,临别时就问他:“陶兄,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管说,难道不想去州郡谋个一官半职吗?”陶侃喜出望外,急忙回答:“怎么不想,可是没有人引荐啊。”范逵一拍胸脯说:“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你就在家等着好消息吧!”
范逵没有食言,他在庐江(安徽舒城)太守面前极力赞美陶侃。庐江太守召陶侃为郡督邮兼任枞阳县令。他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又迁任主簿。后来被举为孝廉。靠这种身份,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
2.封坛退鲊
陶侃是个孝子,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衙门也有食堂,厨师腌了一些鱼,多得吃不完,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坛子鲊,就是腌好的咸鱼,托人送给母亲。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这样做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今天送我一坛鱼,难保日后不贪占公家的钱财。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你要不退回去就不是我儿子。”陶侃羞愧难当,赶紧派人送回。这件事使他受到很深的教育,从此经常反省自己,克勤克俭,一心为民,成了一位品德高尚、受黎民百姓爱戴的好官。史书上说,有人送礼时,陶侃一定要问清楚何处得来的。如果是劳动所得,或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如生日贺卡之类,即使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他也很高兴,并加倍赏赐;如果是来历不明或非法所得,则严厉责备并退回原物。
陶母退鱼之所以传为千古佳话,可贵之处,就在于陶母这个关口把得好。假如陶母当初收下咸鱼,沉醉在“儿子当官,全家得福”的欢乐之中,那么,虽然美味佳肴,乃至金银财宝会源源而来,但历史上就不会有陶侃这样一个清官了。
3.克己限酒
陶侃每次饮酒有定量,常常是大家都还没有尽兴,他的限量已经达到了。有一次,陶侃宴请殷浩、庾翼等几个名士。席间,殷浩举杯说道:“将军,您最近平定了郭默的叛乱,立下了大功,请让我敬您一杯!”陶侃痛快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接着,庾翼也举起杯来,说道:“将军,若论战功,您上次平定苏峻的叛乱,功劳更大,请让我也敬您一杯!”这杯酒陶侃却谢绝了:“先生,对不起,我今天已经足量了,不能再喝了!”见此情景,庾翼不悦,殷浩便附和着说:“将军,今天大家高兴,您应该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我看得出您是海量!”想不到这时陶侃却神情凄凉,沉默良久,才哽咽着说:“实在对不起,不瞒二位先生,我年轻时候曾经因酒误事,家母生前多次告诫我节制饮酒。所以我曾向他保证,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数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遗教。”
原来,有一次,县衙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后,母亲一边垂泪,一边责备他说:“饮酒无度,怎能指望你刻苦自励,为国家建功立业呢?”陶侃羞愧难当,向母亲保证:从此严以律己,饮酒不过三杯。后来,李瀚就是根据《晋书》上的这段故事,归纳为“陶侃限酒”,写进了儿童教科书《蒙求》。
(二)戡乱名将
1.不徇私情
西晋末年,陕北、甘肃一带的人民因天灾和战乱,纷纷流浪到四川、陕西南部地区谋生,史书上称作流民。永宁元年(301),流民因不堪当地官吏欺压,聚众起事。朝廷调集荆州的部队开赴益州(四川)进行镇压。被调发的荆州兵都不愿远征,而又受到当地官吏强迫,于是揭竿而起,反抗朝廷。太安二年(303)义阳蛮族首领张昌聚众在安陆作乱,不愿远征的青壮年及江夏一带流民纷纷投奔张昌。张昌攻下江夏郡,一个月之间,众至三万。张昌势力的发展,引起朝廷的不安。朝廷即派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刘弘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刘弘上任,就任命陶侃为南蛮长史,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
刘弘是安徽睢溪人,治理荆州颇有政绩,深得人民爱戴。刘弘的赏识提拔对陶侃起了很大作用,为他在政坛崭露头角提供了一个机遇。
陶侃率军进驻襄阳,刘弘的军队却在宛(河南南阳)为张昌打败。张昌转攻襄阳不下,即沿汉水进入长江。一时间,荆、江、扬等州大部分地区为张昌所控制。刘弘命陶侃进攻张昌,连连获胜,终于将这次叛乱平息下去。陶侃在军事上显示的才干使刘弘十分感叹。他对陶侃说:“我过去担任羊祜的军事参谋,羊公说我日后一定能到他的地位。今天看到你,将来也一定能够继承我的事业。”
羊公即羊祜。晋吴对峙,他曾镇守荆州近二十年,为晋灭吴立下大功。刘弘自以为年老,难以继承羊祜的功业,因此希望陶侃在荆州有所作为。以后陶侃果然当上荆州刺史,刘弘的这番话对陶侃必定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张昌平定,荆、扬等州出现了一个暂时安定的局面,但是只维持了两年又爆发了陈敏之乱。
陈敏是庐江人,有一定的才能,曾经建议水运江淮米谷以济北方之困,后任广陵度支(掌管征调钱粮,水陆运输),掌握一支有相当实力的武装押运部队。在平定张昌之乱中有功,升任广陵相。他见晋室衰微,北方大乱,朝廷无力控制江东,“遂有割据江东之志”。永兴二年(305),陈敏在历阳(今安徽和县)起兵,占据扬州,自封扬州刺史,并派他的弟弟陈恢沿江西上,进攻武昌(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改名武昌),很显然,陈敏是想仿效孙权,企图割据江东,自立为王。
刘弘命陶侃为江夏太守,率军抵御陈恢。陶侃与陈敏是同乡,又同年开始做官,即使在今天,有这两层关系也是很铁的。因此有人怀疑陶侃会心慈手软,甚至与陈敏同流合污。有个叫扈瑰的人在刘弘面前挑拨说:“陶侃与陈敏有同乡之谊,他如今在大郡任太守,辖区范围广,兵强马壮,倘若他有异心,我们荆州就失去东边的屏障了。”关键时刻,他的老领导刘弘再次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他回答说:“陶侃忠诚正直,他的品行我早已了解,他一定不会这样做的。”陶侃为了打消刘弘的疑虑,派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刘弘那里做人质,来争取刘弘对他的信任,刘弘却将两个小伙子送回江夏。说:“你叔叔要出去打仗,而你奶奶年事已高,你们应该回去照顾老人。村夫野老互相交往都不会背信弃义,何况大丈夫呢!”刘弘用人不疑,陶侃尽心尽力,于是与陈恢决战,把他打败。陶侃面对老同乡,昔日的同僚犯上作乱,他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不徇私情,充分体现了大公无私的纯臣作风。这两次战绩,奠定了他在荆州的地位。这时的陶侃,已不再是昔日被人瞧不起的“乡巴佬”,而成为颇有实力的地方将领。
2.能上能下
陶侃身经百战,但并不是常胜将军,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敌我实力此消彼长,他也有过失误,甚至一败涂地,溃不成军,命悬一线。
永嘉五年(311)六月,匈奴刘曜攻陷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俘,史称永嘉之祸。中原无主,天下大乱,只有江东偏安,中原人士纷纷南渡江东。司马睿趁机占据了江州。但上游荆、湘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为杜弢率领的流民军队所占据。
杜弢是成都人,因四川发生战乱,逃到南平(湖北省公安县)避乱,后来得到南平太守应詹器重,委以澧陵(今湖南澧县)县令一职。当时巴蜀避难于荆湘(今湖北与湖南交界地区)间者多达数万家,遭到当地土著居民排挤和歧视,结下仇恨。这些流民于是拥戴杜弢为首领,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领湘州刺史。
陶侃时任武昌太守,王敦就派他围剿杜弢。王敦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他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东晋的经济、军事重心在荆、扬二州,王敦为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掌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
建兴元年(313),荆州刺史周被杜弢围困在浔水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陶侃派兵解围,杜弢败军退入长沙。王敦就命令陶侃接替周
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陶侃初战告捷,刘弘十余年前的预言竟得以实现,正是踌躇满志,准备大展鸿图时,没想到他的部将王贡背叛了他。王贡联合流民军偷袭陶侃,陶兵大败。
陶侃的旗舰也被叛军钩住,千钧一发之际,幸亏他的卫士拼死驾来一条小船,“将军,快往下跳!”他跳上小船才得以死里逃生。这次惨败使他刚得到的官职也被革掉。但王敦感到,要平息动乱,还是非得陶侃不可。于是,他让陶侃“白衣领职”。“白衣”不是白色的衣服,在魏晋时代是官职之名。“白衣领取”实是对官员的一种降级而不停职的惩罚,就是降到“白衣”这一级。
陶侃没有因为一次战败而一蹶不振垂头丧气,也没有因为降职处罚而心怀不满。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整军经武,卷土重来。建兴三年(315)陶侃与南平太守应詹收复长沙,历时四年的杜弢流民动乱终于被陶侃平息。
3.顾全大局
晋元帝司马睿初镇建康时,没有威望,江南士族以至平民都无人理会他,王导与王敦则为他树立威望,建立起在南方较安定地方的一个朝廷。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对东晋建立有极大的贡献,当时的人们称“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可见王氏的地位和影响力。
东晋建立后,司马睿为了削弱琅琊王氏的势力,于是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王氏,这使王敦十分愤怒。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后自任丞相,诛杀周等人,并在武昌(鄂州)遥控朝廷。晋元帝死后,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敦企图篡夺王位,但晋明帝已准备反击王敦。同时王敦也已经患病,面对晋明帝的讨伐,只得由兄长王含与部下钱凤等领军与朝廷军队作战,但最终失败。王敦也在战事期间病死。
太宁三年(325),王敦之乱平定后,明帝即用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元帝、明帝两朝,王敦两次兴兵,陶侃虽然表示支持朝廷,并没有实际介入,更没有在灭王敦过程中立下大功。陶侃出镇荆州,实际是明帝的一种精心安排。当时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因晋朝的疆域全在长江以南,当时的荆州是国家的副中心,地位非常重要,荆州打个喷嚏,整个晋国会感冒。
咸和二年(327)十月,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自恃参与平定王敦之乱有功,且握有强兵,日益骄横,屡抗朝命。中书令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她不听朝官劝阻,以苏峻终为祸乱为由,奏请晋成帝诏令苏峻入朝,想剥夺他的兵权。苏峻老奸巨猾,岂能轻易上钩?他索性撕破脸,先发制人,以讨伐庾亮为名,明火执仗地兴兵反叛朝廷,还杀了陶侃的儿子陶瞻。晋成帝命令庾亮出兵阻击苏峻。
庾亮的密友、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准备从江州(今九江)率军东下,解建康之围。庾亮唯恐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坚决不同意温峤东进保卫建康的军事行动,并写信给温峤说:“我担心西部边陲(时陶侃任征西将军,镇守荆州,在建康西面)过于历阳(时苏峻任历阳内史),足下无过雷池一步。”意思是严令温峤守住江州,主力部队只能放在江州的西界的雷池,不要过雷池而东进,以免因小失大。这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的由来。从此,地处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雷池就名扬天下了。
苏峻叛军攻陷建康台城(皇宫所在地),纵兵烧杀抢掠,控制朝政。温峤写信给陶侃,请求他发兵勤王。勤王,指君王有难,而臣子起兵救驾。
明帝临死时,没有召见陶侃嘱托后事,叫作“不预顾命”。顾命,就是天子的遗诏。陶侃一直怀疑是庾亮做了手脚。后庾亮修筑石头城也是针对他的。旧怨未消,又让他来对付因庾亮处置失当引起的苏峻之乱。陶侃深以为恨,回信给温峤说:“我是疆场外作战的将领,不敢超越职权范围。”
温峤和庾亮投奔陶侃求救。陶侃说:“先帝的遗诏并没有涉及我。再说苏峻作乱,事端都是由庾家的人挑起的,就是杀了庾家兄弟,也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这时庾亮正在温峤的船后,听见这些话,既担心,又害怕,无计可施。有一天,温峤劝庾亮去见一见陶侃,庾亮很犹豫,不敢去。温峤说:“那家伙我很了解,你只管去见他,一定不会出什么事的。”庾亮听从温峤建议,硬着头皮去拜访陶侃。
庾亮本是名满天下的大名士,屈膝一拜,使陶侃既惊奇又感动,连忙上前扶起他来,说:“大名鼎鼎的庾亮怎么拜我一介武夫陶侃,怎么担当得起呢。”庾亮赔礼道歉,降低姿态,引咎自责。陶侃于是尽释前嫌,半开玩笑地说:“您当初修筑石头城是要对付我的,想不到今天会来求我吧。”于是设宴款待庾亮,隔阂逐渐消除,气氛开始趋于融洽。温峤又写信以杀子之仇来激他,他的妻子龚氏也劝他去讨伐,于是陶侃换上军装登上战船,连儿子陶瞻的丧事也来不及办,就昼夜兼程向前进发。这是他自平息张昌、杜弢之后第三次平叛。
大敌当前,两位国家重臣捐弃前嫌,共济时艰,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较私人恩怨,体现了陶侃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和庾亮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贵精神。
咸和四年(329年),陶侃以江陵离首都建康(南京)太远,因此把治所迁到湖南岳阳,因为岳阳离南京更近。
(三)社稷纯臣
1.勤政爱民
陶侃非常重视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史称“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勤于耕种,部队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也帮助农业生产。
王敦之乱后,荆州闹饥荒,陶侃上任后,为了稳定经济,秋天丰收之后,把农民的米买进,在荒年饥荒的时候再减价卖出,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至秋熟辄籴,至饥复减价粜之。士庶欢悦,咸蒙济赖。”他爱民如子,“寒者衣之,饥者食之,比屋相庆,有若挟纩。”把百姓冷暖时刻挂在心头,有人受冻,就给他们衣服;有人挨饿,就给他们食物。人们互相庆贺,好似披着棉衣,因受到他的抚慰而感到温暖。
他还注意妥善处理与境内少数民族的关系,曾在郡城东边开外贸市场,与少数民族互通有无,既发展了商业经济,又增加了地方财力,同时改善了民族关系。
这些措施,基于自己巩固地盘和发展实力的需要,这也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因此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南陵是荆州刺史辖区的东界,白帝是荆州的西界,大致相当于从江西九江到重庆奉节这一带。
路不拾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夸大,但当时荆州社会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当是事实。那么陶侃在荆州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怎样做到路不拾遗的呢,这与他为官做人的高尚品德是分不开的。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为人热情周到,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整天严肃端坐。当时天下纷扰,公务繁杂,他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遗漏。四方所来书信公文,他都亲笔回信批示,办事干净利落,从不拖延积压。从穷乡僻壤来上访的人,他总是热情接待,绝不把别人拒之门外,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
2.多谋善断
早年他任武昌太守时,当时天下饥荒,很多盗贼经常拦截长江上船只抢劫。陶侃令部下诸将假扮商船引诱山贼,山贼果然前来,活捉了数人,结果审问,得知原来他们是西阳王(治所在今湖北黄冈东)司马羕的部下。陶侃派兵逼着司马羕交出盗贼,自己带兵在钓台列阵以为后继。司马羕只好把帐下二十人绑送出来,陶侃将他们斩杀,从此水陆交通安全畅通。逃亡的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回到家乡,络绎不绝,陶侃又下令发放安家补助。这件事体现了他的多谋善断,同时执法如山,不畏强暴。
陶侃驻武昌(鄂州)时,不少人主张在长江以北的邾城(鄂州对岸的黄冈西北)驻兵镇守。陶侃每此次都不理睬,他们就不停地劝说,陶侃于是领大家渡过长江实地勘察。陶侃分析说,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敌寇。即便派兵驻守,也无益于江南,长江才是御寇的天险,众将才恍然大悟。后来的荆州刺史庾亮却对此不察,他派精兵万人驻守邾城。咸康五年(339),后赵派兵来攻。邾城孤立无援,终于兵败城陷,损失惨重,将军毛宝等突围投江溺死。庾亮听说邾城沦陷,停止北伐,上表谢罪,自贬三等。
3.明察秋毫
陶侃勤于调查访问,人们把他比作西汉的京兆尹赵广汉。赵广汉精于吏职,善于调查研究,发奸擿伏如神,在这方面陶侃也并不逊色。陶侃曾令诸军营在鄂州种植柳树,有一次出去巡察,发现官员夏施门前的柳树似曾相识,当即下车仔细察看。
原来,这个夏施贪小便宜,把政府绿化的树苗据为己有,种在自己门前。他没想到首长如此明察秋毫,居然记得这些树原来栽在哪里。这件事影响很大,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诗中写道:“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陶侃的曾孙陶渊明自然知道曾祖父这些事情,他写过《五柳先生传》,种柳一事可能与此有关。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闲汉拿一把还没有成熟的稻谷穗子,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闲着没事就随手揪一把来玩玩而已。”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吃饱了撑的?不知稼穑艰难,我要让你好好记住这件事。”陶侃命令抓住他痛打一顿,从此当地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四)修身典范
1.勤俭节约
陶侃行事,小到竹头木屑,大到设城驻兵,考虑颇为缜密细致。陶侃在荆州担任刺史时,曾经下令将制作木船时遗留的锯木屑、竹钉全部收集保存起来,多少不限,大家都不明白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
某一年正月初一在大厅聚会,可能类似于团拜吧。大家高高兴兴穿上新衣服互相拜年。由于人多,衙门里容不下,有一部分人得待在露天的院子里。可院子里刚刚雪过天晴,地面全是融雪的水,一片烂泥地,没法待。正在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陶侃命令将平时储存的锯木屑倒在地上,木屑吸收水分,地面变干燥,于是问题解决了。
几十年后,桓温为荆州刺史。伐蜀造船时,又以陶侃所储存的竹头做钉子造船。陶侃时刻不忘为公事着想,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
还有另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他勤俭节约的精神。苏峻叛乱时,庾亮向南撤退,这时陶侃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庾亮从建康去见他,因浔阳在建康西南,所以说“南奔”。陶侃生性节俭惜物,开饭时,招待他的有一盘凉菜——薤,薤是我国南方特有食物,北方人一般不吃,我们荆州叫作藠子。庾亮随即留下薤的根。陶公问他:“留下这东西做什么?”庾亮回答说:“留下根须,还可以再种。”庾亮明白,在陶侃面前表现一把务实和勤俭,一定可以博得主人的欢心。这说明陶侃端上的是生的藠头,连盐醋腌渍都省了,因为腌了的藠子是不能种的。
于是陶侃感慨不已,称赞他不仅有超凡的气度,同时也有节俭务实的内在美。这虽然是庾亮故作姿态以讨好陶侃,但也表现出陶侃以节俭评价人物的个性。
2.励志惜时
陶侃自从军十余年间,已功名卓著。但受王敦排挤,派他到广州当刺史。广州当时受战乱影响较小,境内较为安定。陶侃在广州无事可做,非常清闲,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放纵自己贪图安逸享受。而是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甓)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砖搬回屋内。人们很奇怪,老领导这是怎么了,有这样锻炼身体的吗?便问他原因。
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如果过于安逸闲散致使意志消沉,恐怕将来不能成就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后来回到荆州,荆州百姓高兴地互相庆贺。在荆州他尽管公务繁忙,可仍然坚持搬砖,以此磨炼自己的意志,后人称他为“运甓翁”。
作为一名武将,陶侃却非常注重加强自我修养,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我们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耽于享乐醉生梦死?活着的时候对社会没有贡献,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了自己啊!”陶侃的后裔陶澍真正弘扬了陶侃的惜阴精神,清道光十八年(1858年)在南京清凉山麓建了一座惜阴书院,培育了不少人才,成为南京八大书院之一。
陶渊明《杂诗》第五首中写道:“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这里的“古人”有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古代的先贤珍惜时光,时时不忘发愤图强,警戒自己要珍惜寸阴,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曾祖父的怀念及赞美。
魏晋时期,崇尚清谈,士大夫整天挥动白玉麈尾,饮酒焚香,以反复辩论佛老等玄理为时尚,显出自己的卓越不凡与超尘脱俗;而认为处理世俗之政务,辛苦操劳,那是最下一等人才去做的事情,而对于胡人的日益强盛也不放在心上,导致清谈误国。而且服毒品五石散,服了之后浑身燥热,皮肤溃烂,因此不能洗澡梳头,穿衣也要宽衣博袖,嵇康“头常一月十五日不洗”,这就是名士风度。还要暴走以散发药性,这就是散步的由来。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对此有深刻剖析。《世说新语》对这些上层贵族们匪夷所思的举止有详细记载。陶侃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说:“《老子》、《庄子》内容浮华,讲的不是先王合乎礼法的言论,不能那么做。君子应当衣冠严整,要有威仪,怎么能用蓬头垢面来沽名钓誉并自认为前途远大呢?”不尚空谈,推崇实干,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作风,在清谈盛行的时代尤其难能可贵。
对聚众赌博的部下,他下令收缴他们的酒器和赌博用具,全部投入江中,并对这些人处以鞭打,还说:“赌博是赶猪放羊的奴仆的游戏,你们怎能玩物丧志!”
3.克己奉公
陶侃在母亲的教育下,临财不苟,一介不取。史书上记载,他打了胜仗,凡有缴获的战利品,都平均分给士卒,自己从不私藏。
面对盛名、面对荣誉,陶侃选择了另一条不被世俗之人所理解的道路,那便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咸和九年(334)六月,陶侃感觉病体难愈,不能再为国尽职,于是上表请求辞职,在辞职书中说: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但以陛下春秋尚富,余寇不诛,山陵未反,所以愤慨兼怀,不能已已……愿陛下速选臣代使,必得良才,奉宣王猷,遵成臣志,则臣死之日犹生之年。(《晋书·陶侃传》)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陶侃的那份尽心于国,老而弥笃之情。面对权利,他没有王敦、苏峻那样的野心,有的只是鞠躬尽瘁的忠心。建功立业是陶侃的理想,功成身退是他的愿望,当他位极人臣之时,他却拒绝了权势的诱惑,选择了告老归乡,所以说陶侃是超然于权势,是一代之纯臣,毫不为过。
陶侃晚年居住武昌,情系长沙。他曾多次打算告老还乡,回归封地长沙安度晚年,但因部属一再苦留而未能实现。他在离开荆州任所前,公示财产,登记造册,亲自交给专人保管,并派人将朝廷所授各种仪仗和印信全部奉送至京,后事则一一托付于右司马王愆期,然后才两袖清风登船赴长沙,“朝野以为美谈”。
第二天(六月乙卯,即公元334年7月30日),他从武昌(鄂州)上船准备回长沙自己的封地,船到樊溪,病情加重,溘然长逝,时年76岁。陶侃逝世,朝廷震悼,并依照他的遗嘱,把他的灵柩护送回长沙,葬在长沙城南二十里的地方。这个“城南二十里处”就是长沙市雨花区的陶公山。
陶侃在军中四十一年,文韬武略,内安外攘,“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晋书·陶侃传》)。作为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陶侃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又是江南的少数民族,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成为封疆大吏,而且颇有治绩。陶侃的才干颇为当时人所称道。一个叫梅陶的人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将陶侃比之曹操、诸葛亮,这确有其内在的原因。以陶侃的雄才大略,特别是当时士族居官不屑理事的风气下,他能勤于吏职,清廉自守,在东晋官吏中是极少见的。
自太宁三年(325)从广州调回荆州,到咸和九年(334)病逝,陶侃治理荆州达十年之久。正如刘弘没有辜负羊祜的期望一样,陶侃也没有辜负刘弘的期望,他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和在荆州刺史任上的政绩也将永载史册。
有关荆楚文化论丛 第3辑的文章
父亲亡故后,年纪尚幼的陶侃跟着母亲来到钓矶山脚下居住。陶侃借着月光,在石台上垂钓。于是,陶侃便把这只金梭子挂在石台边一个显眼的石壁上,好让失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失物。少妇急忙开口,诚恳地说:“陶侃,我知道你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为解救你母亲操劳之苦,特来送上金梭!”陶侃高高兴兴地拿了金梭回家,又把这事向母亲细细说了一遍。......
2023-09-29
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年幼丧父,家贫无所依托,陶侃的母亲湛氏只好携陶侃由鄱阳回外祖父家。陶母即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陶侃为县令时,曾送一坛干鱼给母亲,湛氏收到后,立即书信一封,连同一坛干鱼,命其来差带走,退回干鱼。有一次,正值下大雪范逵骑马来访陶侃。由于陶侃重视农耕,在他的管地,百姓都勤于务农,家给人足。这时大家才知道陶侃收藏这些东西的用意。......
2023-11-27
按说,当庾翼敬酒时,陶侃应该高兴,喝下这杯酒才对。想不到这时陶侃却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实在对不起!不瞒二位先生,家母生前曾给我规定: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数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陶侃的母亲对陶侃的要求很严格。故事中陶侃的母亲生前曾给陶侃规定:每次饮酒,三杯为限;陶侃也向母亲保证:进酒不过三杯。若干年后,陶侃仍旧遵守母亲的遗训——饮酒限三杯,这表明讨论之诚信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2023-11-27
陶侃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就派兵船假扮成商船的样子,在长江上航行,借以引诱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上钩。陶侃的威望迅速提升后,引起了当时握有重兵的大臣王敦妒恨。衙门里的人看到陶侃搬砖,都感到疑惑不解,刺史怎么没事找事,自己瞎折腾呢。荆州人民一听陶侃要回来,纷纷奔走相告,举手相庆。陶侃身处优裕的环境之中,不忘磨炼自己的意志,以搬砖的形式提醒自己,保持保家卫国的高远志向。......
2023-11-27
新石器时代陶火种器1996年洛阳孟津煤窑乡寨根村出土高11.3厘米。陶火种器是古人用来储存火种的用具,在国内同期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洛阳寨根遗址出土的这件陶火种器只有较小的孔道与外界相通,在相对密闭的小环境中,火种的管理变得简便而稳妥。对于氏族部落成员而言,陶火种器的意义是庄严神圣的,一定会有专人负责看管,这样才能保证火种在较长时间内得到有效使用。......
2023-11-29
秦统治期间,巴蜀内地陶器器皿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少量夹砂红陶、黄褐色陶、黑陶等。这一时期,在一些较重要的官营作坊、官府内,已开始使用陶井圈,近年在成都等地亦陆续有发现。近40年,在成都城西部、南部及其近郊,发现了大量实用陶井圈,约有数百口井。图8-39成都出土蜀汉吹箫、听琴俑东汉时期,巴蜀地区还普遍使用陶棺。......
2023-09-30
中华民国成立不过两周,发生了一件惊人之举,蒋介石暗杀了革命元勋、光复会首领、革命老同志陶成章。 那是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四日深夜二时,蒋介石由光复会叛徒王竹卿陪同,潜入上海广慈医院内陶成章住的病房,将陶枪杀身亡。 蒋介石亲手杀了陶成章,已是无可怀疑的史实。两派争夺浙督,无疑是刺陶的近因。此电见报之同日,陶已被蒋介石枪杀于医院。......
2023-11-27
杭州刺史白乐天啸傲湖山时,有野客赵羽者①,湖楼最畅,乐天常过其家,痛饮竟日,绝不分官民体。乐天即颜之曰“醉白”。当日白公,想定盘礴其下②。倪元璐《醉白楼》诗:金沙深处白公堤,太守行春信马蹄。野老偶然同一醉,山楼何必更留题。赵羽因为得以与白居易友好往来,便求他为楼阁题字。白居易一时兴起,便在匾额之上题作“醉白楼”。醉白楼坐落在茅家埠边,如今改名为吴庄。......
2023-10-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