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楚国的崛起与励精图治

楚国的崛起与励精图治

【摘要】:进入春秋时期后,周王朝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楚国在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的带领下,立足江汉,励精图治,不断发展壮大,跻身大国之列。武王去世后,楚人秘不发丧,继续开路前进,架桥筑营,兵临随国城下。春秋时期这一职官一直由屈氏贵族世袭,是最高军事长官,其职责是统兵出征、主持盟会等,位高权重。邓曼提醒武王,莫敖权势过高,不服管束,应加以重罚进行约束。

进入春秋时期后,周王朝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楚国在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的带领下,立足江汉,励精图治,不断发展壮大,跻身大国之列。随后北进中原,与中原列国争霸,为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武王僭号称王楚始强

春秋前期,熊通杀其侄子,自立为楚国国君,随后僭号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武王称王后,始设县制,重用令尹,创立兵法,实现了政治、经济与军事上一系列的变革,为楚国由弱转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僭号称王

随国(今湖北随州)是“汉阳诸姬”之首,其国势也最强大,它监控南方诸国,以拱卫周疆。楚武王要自立为王,必须先征服南方诸国,而要征服南方诸国,则必须首先征服随国,迫使随国承认楚国的地位。楚武王在位时期三次伐随,都是为了征服随国,达到僭号称王的目的。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伐随。楚大夫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们之所以兵力强大,但还没有取得主动权,是因为这些小国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我们现在要让随国自傲自大,抛弃这些小国家,就可以离间他们了。于是楚武王便在接待前来和谈的随国少师时,有意使军容涣散,少师回去后,果然向随侯建议:楚国军容涣散,可以出兵伐楚。而此时,随国的贤臣季梁出来劝阻。季梁成功地说服随侯不与楚国正面交战,而专心修明政事,使得楚国没有敢来攻打随国。

季梁是春秋时期随国著名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季梁向随侯建议“修政而亲兄弟之国”,以对抗楚国的进攻。在与随侯的对话中,季梁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季梁指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季梁提出的“民为神主”的思想,倡导君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把百姓的地位摆在神灵之上。季梁能在神权至上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提出“民为神主”的思想,在思想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楚武王这一次伐随,虽然没有正面交战,但向随侯提出了一个条件:请随侯向周王室转达,要求周王朝改变原有对楚国的分封,提高对楚国分封的等级。楚武王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侯专程前往周王朝转达楚武王的要求,但被拒绝。

公元前704年(熊通三十七年),楚武王在沈鹿会合诸侯,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江汉各国都来参加盟会,只有黄与随两国不愿意承认楚国盟主地位而不来参会。

楚武王一方面派人前去谴责黄国,另一方面亲率大军讨伐随国。两军交战时,随国大夫季梁以为“楚人上左”,楚国三军之中,楚君应居于左军,建议避实击虚,攻打楚军的右军,随侯不听,结果大败而逃。这年秋天,随侯向楚国求和,熊通愤怒地说:“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史记·楚世家》)于是自立为王,并逼迫随国订立盟约,承认楚国称王。熊通僭越礼制,自称为王,虽然没有得到周王室的承认,但得到了随国及参加沈鹿会盟各国的承认,自此以后,楚国国君均沿袭“王”的称号。

楚武王第三次伐随是在公元前690年。这一年,随侯因承认楚国自封为王而被周王召见,并大加责备。楚武王认为,随侯前去见周王已经是对自己的背叛,决定出兵伐随。出兵前,楚王告诉夫人邓曼说,自己心跳得厉害。邓曼叹息说:“盈而荡,天之道也”,意思是说水满则溢,大王的福禄到头了,所以心跳不正常,这预示此次出师将有不利。尽管如此,武王仍然坚持出兵,后来在军旅途中,死在了一棵树下。武王去世后,楚人秘不发丧,继续开路前进,架桥筑营,兵临随国城下。随人不知道武王已经去世,被楚国的阵势吓住了,与楚人签订了盟约。随后楚军撤兵回国,直到渡过汉水,才发布楚武王去世的消息。

楚国自从春秋早期楚武王始称王,使用和周王同等的称号,此后一直沿袭王称。在整个春秋时期,楚国是各诸侯国中唯一一个称王的国家。直至战国中期,其他各诸侯国才纷纷称王。战国时期最早称王的是魏国。公元前344年,魏国发起和主持“逢泽(今开封附近)之会”,魏在这次盟会上正式称王,比楚武王称王足足晚360年。此后,齐国与魏国于公元前334年互相称王,秦国与韩国于公元前325年互相称王,公元前323年,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至此“战国七雄”相继称王。

2.变革创新

楚武王在位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与军事上的变革与创新。

一是创立县制。公元前738年,楚武王为开疆拓土发兵攻击权国(今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附近)。灭掉权国后,楚武王在权地设置权县,任令大夫斗缗为县尹。不料县尹斗缗有争位独立的野心,勾结权国遗民造反。楚武王迅即发兵平叛,捕杀斗缗,然后迁权县于那处(今沙洋县拾回桥镇)。从此以后,灭国设县,成为楚国的惯例。

权县是“春秋第一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建立县制之前,楚国对新征服的地方和周王朝一样采取分封制。实行县制管理后,县公由楚王直接任命,改变了旧有分封领地由贵族世袭的模式,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县公直接听命于楚王,加强了国王权力;县所属军队由楚王直接掌控,强化了国家的军力;县内所有赋税全部上交国库,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楚武王首创的县制成为我国行政管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变革,体现了楚武王与时俱进的精神,至今仍有生命力。

二是重用令尹。楚国早期以“莫敖”为中央机构中的高级职官。春秋时期这一职官一直由屈氏贵族世袭,是最高军事长官,其职责是统兵出征、主持盟会等,位高权重。楚武王的儿子屈瑕任莫敖。屈瑕奉命伐罗时,年事已高的斗伯比为屈瑕送行,见屈瑕走路高抬脚步,有骄矜之色。楚武王的夫人邓曼知道后,对武王说:“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意思是要以信用取信于百姓,以德行训诫百官,以刑罚惩戒莫敖。邓曼提醒武王,莫敖权势过高,不服管束,应加以重罚进行约束。楚武王时改以令尹为重臣,将令尹与莫敖并提,处于同等地位,实际上是降低了莫敖的地位。此后,莫敖在楚国官职中地位逐渐下降,而令尹成为最高职官,为百官之长,地位仅在楚王之下,其职责是辅佐楚王处理全国政治、经济与军事事务,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令尹由楚王任命,一般从王族中选拔,也可以任用外姓,甚至战俘也可出任令尹,如楚文王时以战俘彭仲爽为令尹,楚悼王时以卫人吴起为令尹。由令尹主政,废除了传统的世袭制,强化了楚王对国家的掌控。由于楚王对令尹有绝对的支配权,令尹如有渎职营私、触犯禁令等犯罪行为,可以被免职甚至处死,从而有效防范了列卿坐大,政在家门的现象。

楚武王的政治改革,为楚国建立了一套王权集中的国家机器。在国王之下,由令尹总理军政大政,县尹负责县一级行政管理,令尹和县尹听从国王指挥、统领调配。

三是创陈兵之法。楚武王在第三次攻打随国时,使用了一种名为“荆尸”的陈兵之法。这种陈兵之法在楚武王之前没有使用过,可见是楚武王的首创。章太炎先生曾经将楚武王首创的“荆尸”兵法,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相提并论,强调这种新式兵法在当时的历史意义。关于“荆尸”兵法的具体内容,我们今天已无从查考,但从《左传·庄公四年》中“楚武王荆尸,授师孑(戟)焉,以伐随”的记载来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作战时广泛使用了一种新式兵器——戟,以提高军队战斗力。戟是一种融合戈与矛两种兵器功能为一体的兵器,既可前刺,亦可横击与勾杀,杀伤威力大。由于楚武王的推广,戟这种新式兵器在楚国普及开来,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取代了戈的地位。《国策·赵策》记载,毛遂自荐时分析楚国的军事实力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持戟百万”正说明楚国军力强大,足可以与秦国抗衡。

(二)文王迁都纪郢通上国

楚武王之后,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儿子熊赀,是为楚文王。楚文王在位时,迁都纪郢,北拓东进,观政中国,楚国的国力更加强盛。

1.迁都纪郢

自熊渠拟定楚国南下江汉平原发展的国策以后,楚人经过数代努力,不断将国都从原来的丹阳(河南淅川)向南迁移。楚武王时,楚人将都城迁到一个名为“免”的地方,因人口发展很快,免地容纳不下,于是把一个名叫“疆浧”的水塘放水后填平用于居住。“疆浧”变成人口稠密的都城后,原来的“浧”字去掉“水”而加“邑”,变成了“郢”。“疆浧”由此变成了“疆郢”,也称为“郊郢”(今湖北钟祥附近)。“疆郢”是楚国第一个称“郢”的国都。

楚文王时,经过多次迁都,最后将都城迁都湖北荆州城北的纪南城,仍称“郢”。《史记·楚世家》记:“楚文王熊赀元年,始都郢。”汉许慎《说文解字》记:“郢,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汉书·地理志上》记:“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这些文献记载明确地指出:楚文王继位后,将楚国都城迁徙到了湖北荆州城北的郢都。楚郢都因城在纪山的南边,也称“纪郢”,西晋学者杜预在《左传》的注释中才将郢都改称“纪南城”。

郢都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兼有水陆之便,战略位置重要,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乃至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南方的第一大都会,为楚国的发展与强大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纪南城)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郢都,在前后共411年中,楚国共有20代国王在此建都。

楚纪南故城遗址至今地面仍保留着部分城垣遗迹,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纪南城址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5.5公里,有的地段现在还存有高达6、7米的城墙遗迹。城墙是由夯土筑成,十分坚固。城的四周开辟有七座城门,已发掘的西垣北段城门有三个门道,两侧还有类似城门的建筑遗迹。南垣及北垣的古河道出口处,是两座水门。

2.始通上国

楚文王定都纪南城,表明楚国已牢固地控制了江汉地区。为实现楚武王“欲观中国之政”的意愿,楚文王全力北进东拓,向北攻打了申、邓等国,向东智取息国,不断扩大楚国的势力范围。

楚文王迁都纪郢的第二年,即公元前688年,亲率大军伐申,灭申国后设为楚县。楚国的军队讨伐申国,要经过一个与楚国有着姻亲关系的小国——邓国。邓国是楚国母舅之国。楚文王的母亲邓曼是邓国人,他是邓国国君邓祁侯的外甥。楚文王攻打申国时经过邓国,顺便了解邓国的情况,以便以后趁机攻打邓国。对于这位外甥的到来,邓祁侯非常高兴,设宴招待他。而此时邓祁侯的另外三个外甥骓甥、聃甥、养甥看出了楚文王的意图。这三人请求邓侯乘机把楚文王杀掉,邓侯不准。三个外甥说:“将来灭邓国的必定是这个人。如果不趁早打算,今后就像咬自己的肚脐一样,还来得及吗!”后来有一个成语“噬脐莫及”用以比喻后悔不及就源于此。邓祁侯说:“我设宴会把人杀掉,以后谁还会到我家来吃饭啊?”这三人又说:“如果不听我们三人的话,国家就要灭亡,你哪里还有食物招待其他人呢?”邓侯终不听从。就在讨伐申国返回的那一年,楚文王攻打了邓国。公元前678年,楚再次伐邓,将其灭亡。

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后,楚文王又图谋东向,以打通北上的通道。在楚国东北面的陈、蔡、息三国是姻亲之国。楚文王利用蔡国和息国的矛盾,玩弄这些小国于股掌之间。蔡侯娶陈女为妻,息侯亦娶陈女息妫。息妫借道蔡国归省陈国时,蔡侯强留息妫,并对息妫无礼,使息侯大为恼怒。息侯请求楚文王攻打息国,然后息国向蔡国求救,待蔡国攻打楚国时,楚国则乘机攻蔡,以报蔡侯非礼息妫之仇。楚文王依计行事,于公元前684年出兵攻蔡,大败蔡国,俘虏蔡侯。后来,楚文王在息国做客,也把蔡侯带在身边。息侯与楚文王一起开怀畅饮时,蔡哀侯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于是在楚文王面前盛赞息妫的美艳,怂恿楚文王一睹芳颜。楚文王如愿见到息妫后,为其美艳倾倒。第二年楚文王出兵伐息,杀息侯,设息县,占息妫为己有。

春秋前期,陈、蔡二国是中原最大的屏障,其次是申、息两国。楚国占据申、息后,直接威胁周王室。史学家们认为,楚国灭申、息二国是楚国开始强大的标志。《史记·楚世家》说:“楚强,陵江汉小国,小国皆畏之。”杜预注《左传》说:“楚辟陋在夷,于此始通上国。”“上国”指中原华夏之国,一向被华夏诸国视为蛮夷小国的楚国,开始以强有力的姿态出现在中原的舞台上。

3.治国之道

楚文王的治国之道,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识人善用,二是纳谏改错,三是严明执法。

先说文王识人善用。楚文王有一双慧眼,不仅善于识人,也善于识宝。先讲一个楚文王识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和氏之璧”的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卞和的楚人,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石。他捧着这块玉石去把它献给当时的国王楚厉王(此时楚人尚没有称王,楚厉王应该是指楚君蚡冒)。楚王派玉匠去鉴定它,玉匠看后说是一块不值钱的石头,楚王认为卞和是在欺骗自己,就下令砍掉了他的左脚。等到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石去敬献,武王也让玉匠去鉴定,得到的结论还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认为卞和是在欺骗自己,就下令砍掉了他的右脚。等到楚文王登上王位后,卞和抱着玉石在荆山脚下痛哭三天三夜,一直哭到眼睛流血的地步。文王听说这件事后,派人前去询问。来人对卞和说:“天底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要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说:“我并不为自己被砍去的双脚而悲伤,我悲伤的是珍贵的宝玉却被当成石头,忠贞诚实的人被当成了骗子。”文王听说后,就派玉匠雕琢那块玉石,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于是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楚文王善于任用贤人的一个典型事例是任彭仲爽为令尹。楚文王攻打申国时,俘获了申国的一个大夫彭仲爽。楚文王认为彭仲爽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不计前嫌,大胆启用,任命彭仲爽担任令尹一职。令尹的职位相当于宰相,其权力仅在楚王之下,可见楚文王对彭仲爽的重视程度。彭仲爽不负众望,出任令尹后,协助楚文王建立了申县、息县,巩固北方边疆,此外还灭掉了一些小国。在楚国,类似重用战俘的事例在楚武王时也有一例。楚武王攻打鄀国时,俘获了鄀国的大夫观丁父。楚武王认为观丁父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大胆启用,任用他为军帅。后来观丁父协助楚武王开疆拓土,作出了巨大贡献。

楚文王对身边的大臣,一边重用,一边观察,分清贤愚、忠佞。大臣苋禧对楚文王直言不讳,经常以礼义要求规劝文王。申侯伯为楚文王与申女所生之子,对楚文王投其所好,曲意奉承,颇得宠幸。楚文王晚年病重时,对手下人吩咐说:“苋禧这个人总是用礼义来规范我,约束我,和他相处总是感到不安,我不看见他也不会想他;但是从他那里我得到不少益处,一定要替我即时封他爵位。申侯伯这个人,凡是我有什么欲望,他都鼓励我去做,凡是我所喜欢的事,他都先为我安排好了,与他相处感到安逸,见不到他就会想他;但是我因此有了不少过失,一定要替我即时打发他离开。”于是就封给苋禧大夫的爵位,赠送了一些财物给申侯伯打发他离开楚国。

再说文王善于纳谏。文王初即位,纵情于游乐声色,他带着黄狗和利箭到云梦去打猎,三月不回。后又得到丹阳美女,于是开始迷恋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太保葆申对文王说:“如今你不理朝政,迷恋女色,你罪应受鞭刑。”文王说:“我身为国王,鞭刑太重了,能否换一种刑罚?”葆申说:“这是先王的命令,不可更改。”葆申为楚文王铺好卧席,让他伏在上面,然后将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下后放在文王的背上。对于葆申的举动,楚文王并不领情,说:“你这样做,我还是背负了受刑的名声,倒不如还是真的用刑吧”葆申说:“我听说,君子受刑感到羞耻,小人受刑感到疼痛。如果耻辱不能使他改变,让他疼痛又有什么益处呢?”说完,就要去投江自尽。葆申的举动最终感动了楚文王,他杀了宠物狗,折断打猎的箭,赶走丹地美女,开始致力于治理国家。

鬻拳是楚宗室后裔,具有刚直和忠诚的品性。一次,因文王拒绝纳谏,他拿着兵器威逼文王纳谏。事后,鬻拳自以为以兵器逼君犯下了犯上之罪,自断一足以示服罪。楚文王对鬻拳也不计前嫌,派他做守卫宫门的门官。楚文王十五年(前675年),文王与巴军交战,被巴军战败,返回郢都。担任守城门官的鬻拳责怪文王战败失利,拒不打开城门。文王只好转兵向东,打败黄国才回师,途中生病,不久死去。鬻拳在文王下葬后自杀,为文王殉葬,被葬于文王墓前。楚国正是有了像保申、鬻拳这样一批敢于直谏的忠臣,所以成就了楚文王的大业。

三是严明执法。攻打邓国时,为了严明军纪,楚文王亲手斩杀了违反军纪的两位王子。攻打邓国时,王子革和王子灵一道去摘菜,看见一个老人带着装菜的畚箕,就向老人讨取,老人不给,王子不仅把畚箕抢了过来,还动手打了他。文王听说此事,就下令把两个儿子抓起来斩杀。大夫们都劝解说:“夺取畚箕确实有罪,但罪不至死,怎么能杀他们呢?”正在这时,被打的老人已到了军营,气愤地说:“邓国无道,你们发兵讨伐;而君王的儿子打人还抢东西,这不比邓国更无道吗?”说完就呼天抢地地大声哭叫起来。文王担心此事影响士气,召见老人说:“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并在军门外斩杀二子。

(三)成王争霸中原壮国威

楚成王熊恽是春秋时期继楚武王、楚文王之后,对楚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君。他在位46年,南服夷越,东拓江淮,争霸中原,奠定了楚国称霸的局面。

楚成王在位时期,为争取霸主地位,统领楚国与中原齐、宋、晋进行角逐和较量,让中原各国侧目。

楚成王首先面对的是有赫赫威名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进攻楚国,以楚人不向周朝进贡以及周昭王“南征而不复”为由,陈兵楚境。敌方集八国之师,战车千乘,这对于年轻的楚成王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楚成王沉着镇定,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制定了周密的战略方案,一方面亲率楚军,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派大夫屈完与齐谈判,争取和平解决争端。

楚成王派屈完到齐军驻处进行试探。齐桓公试图压制楚国,让屈完乘车视察八国之军,并恐吓道:“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答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公权衡得失,只得与楚国在召陵结盟,史称“召陵之盟”。

楚成王面对强敌,使用文武两手,以战逼和,充分显示了其政治与军事才干。楚齐召陵之盟使楚国在未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迫使八国联军退兵,有效地保存了楚国实力,提高了楚国的政治地位,激发了楚国争霸的斗志,从此拉开了楚国与中原各国争霸的序幕。

齐桓公去世后,楚成王借齐国中衰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争霸的结果是,宋国与楚国在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发生战争,以宋国战败而告终,史称“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宋襄公又不允许,说:“不鼓不成列”。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由于楚军实力强大,经激战后,宋军大败。宋襄公亲军全部被歼,他本人也受了重伤。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奉行“蠢猪式的仁义”(毛泽东语),既不注重实力建设,又缺乏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覆军伤股,为天下笑。泓水之战后,北方诸侯俱拱手南向,楚国势力几乎席卷中原,成为中原事实上的霸主。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到达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主地位,爆发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之战。战争之初,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文公为疲敝楚军,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三舍为90里),诱使楚军主帅子玉轻敌深入,在预定的战场城濮一带与楚决战。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此外,还起到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濮一战,楚军大败于晋国。楚国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主帅子玉败归,被迫自杀。

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楚晋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楚国与晋国之间发生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楚成王一生先后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三位霸主争霸,对齐桓公是逐渐取胜,对宋襄公是完胜,对晋文公是城濮之战后略处下风,此后旗鼓相当。楚成王的一生是争霸的一生,为后来楚庄王的称霸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四)子文公正清廉纾国难

成王在春秋争霸中能够步入“侵陵中原诸侯”的行列,与他重用令尹斗子文和斗子文的全力辅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斗子文从成王八年任令尹至成王三十五年让位于子玉,在楚国政坛影响长达27年之久。其间虽有“三仕”、“三已”之说,但一直在楚国政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子文的出身充满传奇色彩。子文的父亲斗伯比在楚武王时曾任令尹。斗伯比与郧国国君之女私通而生子文。因为子文是非婚生子,生下来不久即被郧国夫人抛弃在一片郊野的草泽之中,却不料被一只老虎喂养得以成活。郧国国君一次出游打猎时,发现了这个“虎孩儿”,大为惊异,于是带回家来收养。在楚语方言中,称“乳”为“谷”,称“虎”为“於菟”,斗子文因此而又得名“斗谷於菟”,意思是“虎乳育的孩子”。

子文出任令尹是在楚国发生“子元之乱”之后。楚成王即位时,只有10岁左右,不能独立理政,朝政由他的叔叔令尹子元把持。令尹子元对楚文王的夫人息妫,也就是自己的嫂嫂有非分之想。为了引诱息妫,他在息妫宫室旁专门修建了馆舍,并成天歌舞升平。子元的这一行为被息妫斥责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多久他又擅自住进了王宫,篡位之心表露无遗。为了不使楚国陷入宫廷内乱,忠于楚王室的大夫申公斗班愤而将子元杀死。平定子元之乱后,斗子文出任令尹。

子元之乱使楚国国库空虚,财政匮乏。子文受命于危难之时,决定“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也就是把自己家族的大宗财产捐献出来,以缓解国家的危难。这一举动很快赢得了朝臣和百姓的拥戴,也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毁家纾难”的最早的范例。

子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三次出任令尹之职,而又三次出让令尹的职位,得到了孔子高度的评价,孔子称赞子文说:“忠矣”。子文任令尹时,勤于朝政,尽职尽责,史书记载说他“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意思是说,天还没有亮他就开始工作,直到天色很晚了才回家吃饭。

子文提出的“从政者以庇民”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子文心忧国家,体恤百姓,为官清廉,以至于家中“无一日之积”,常常是面有饥色,连妻子儿女也一起跟着挨饿。楚成王知道子文一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非常痛心,于是每次在子文上朝时,准备干肉一束、干粮一筐送给他,以改善他的生活。楚成王每次赏赐子文,子文都推辞而不接受。有人对子文说:“人生取富,而你总是逃富,这是为什么呢?”子文说:“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所谓“庇民”就是“保民”,他认为保民是从政者最根本和最神圣的职责。子文说:我并非“逃富”,而是“逃死”,老百姓生活在贫困之中,而我却追求富足,那是剥削百姓富足自己,如此下去,离死日不远了。

子文执政时,重视法制,不徇私情。有一次他的族人犯了法,被拘捕起来,当刑狱官知道此人是令尹的族人后立马释放了。子文知道后,对刑狱官说:“刑狱官的职责就是查处违反君王命令和触犯国法的人。而你放弃国法违背律令释放犯人,就是心怀不公。”他接着说:“我身居高位,理应做士民的表率,我的族人犯了法,你却释放了,这是在国人面前显示了我的私心。让我如此违背原则办事,我还不如死了算了。”子文还把犯罪的族人亲自押送到刑狱官的面前,表示如果不依法惩罚犯罪的族人,他宁愿去死。最后,刑狱官把他的族人斩杀了。楚成王知道这件事后,来不及穿上鞋子就赶到子文家中,对子文自我检讨说:“是我用人不当,违背了你的本意”,于是下令罢免了刑狱官。国都里的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后,纷纷议论说:我们的令尹如此公正,我们还担心什么不公平呢?民间有人还作了一首诗传颂子文的事迹:“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盛赞子文能够顾恤百姓的怨恨,是执法正直公平的好令尹。

春秋前期,楚武王、楚文王带领国人大胆创新,励精图治,使得楚国国力蒸蒸日上,至楚成王时,楚国已事实上取得了中原霸主地位。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有益的启示是:

其一,勇于创新的变革精神。楚武王实施一系列政治与军事上的改革,始设县制,重用令尹,为楚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其二,方正公平的法制精神。楚文王为保国法而杀二子,令尹子文执法严明而杀族人,体现了公正执法的法制精神。

其三,毁家纾难的爱国精神。令尹子文自毁其家以解国家危难,体现了可贵的爱国精神,这一精神成为楚国不断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四,从政庇民的政治思想。令尹子文提出的“从政者,以庇民也”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可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令尹子文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