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在黑格尔看来,善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目标,是人类伦理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生活在中国周代的楚人就提出了“以善为宝”的伦理价值观念。楚人以善为宝的伦理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湖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举凡清代济贫、养老、育婴、办义学、收流民等等慈善事业,无不体现了这一伦理精神。王庭桢还说“善无穷”,强调每个人都要日日行善、终身行善,正是对楚人以善为宝的伦理精神的传承。......
2023-08-18
利他性是慈善伦理最基本的内在特性。正是在利他精神的指引下,人们认识到个体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将这种精神升华为个体的道德自觉,从而对他人和社会给予主动地施与。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将利他提升到宇宙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利他是宇宙的本质特性。道家哲学强调的“德”就是指宇宙的本原——道所具有的“生而不取,予而不夺”的无私贡献的品质。道家的思维特点是“推天理以明人事”,强调人应该取法于道,学习道的无私利他的品德,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地奉献自我。
在清代湖北慈善事业中,出于利他的伦理动机,并上升成为一种道德自觉的个案不胜枚举。清道光年间,湖北阳逻地区水旱灾害颇为频繁,阳逻县监生雷朝鼎和其弟雷朝辅雇佣木船,在长江边从事救生和打捞浮尸的善事,后又联合其他士绅创办了培心善堂。对于雷氏兄弟的善举,《雷氏宗谱》卷首评价道:“返而求诸躬行,苟有利于人,虽劳怨在所不辞。”[32]对雷氏兄弟出于利他的伦理动机而自觉开展慈善事业的行为大为赞许。再如,武昌府兴国州的梁道锋“尝以膏腴田一斗五升捐义学”,其族人制止他说:“尔产几何,何为此?”而梁道锋坚持捐助,后因此而致家贫,但梁道锋并不因此而后悔,而是甘于清贫。梁道锋的所作所为,就是将利他的伦理动机转化为道德自觉的典型例子。
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古代哲学上所说的慈善伦理与现代慈善伦理既有相同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如道家哲学所说的“无私”是“生而不取,予而不夺”,这与现代慈善伦理强调慈善的无偿性,即施与必须是不求回报的,这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古代的慈善行为有些情况下是受福报思想的影响而发生的。儒家经典《易经·坤卦第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里已经包含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对中国的慈善伦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佛教的影响,人们从事慈善的动机是“客观为他人,主观为自己”,即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某种回报。月牙山人改编的劝世歌《三世因果经》写道:“骑马乘轿为何因?前世修桥救助人;穿绸裹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贫人;丰衣足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路人。”歌中教诲世人通过积德行善来获取个人物质上的回报,就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典型反映。明清时期湖北的慈善事业中,明显有福报或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如荆州善人黄俊杰“性至孝,父病,祷神愿捐田二百亩入养济院以延亲寿。”[33]黄俊杰希望通过向养济院捐田的善事影响和感动神灵,继而达到使其父亲康复和延寿的目的。换句话说,黄俊杰是抱着祈福还愿的目的而行善的,这种善行虽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客观上取得了利他的成效。可以这样说,通过宗教观念的影响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在古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是一种重要途径。
有关荆楚文化论丛 第3辑的文章
可见,在黑格尔看来,善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目标,是人类伦理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生活在中国周代的楚人就提出了“以善为宝”的伦理价值观念。楚人以善为宝的伦理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湖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举凡清代济贫、养老、育婴、办义学、收流民等等慈善事业,无不体现了这一伦理精神。王庭桢还说“善无穷”,强调每个人都要日日行善、终身行善,正是对楚人以善为宝的伦理精神的传承。......
2023-08-18
在旧中国,沿袭东方所特有的伦理思想体系,但凡当新的政权建立之后,历朝历代都会秉承儒学作为其主流文化的思想基础,并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配的伦理秩序,以维持、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2023-08-18
王芳荃与桂质廷的留学背景,丝毫没有改变他们践行东方伦理秩序的忠实信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视“五伦”为调节与维护人与人正常关系和言行的基本准则。从中国传统伦理秩序的角度看,王芳荃与桂质廷不仅是忠实践行了“忠、孝、悌、忍、善”等伦常礼仪的优秀代表,而且也时常将这些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传承给子女。......
2023-08-18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生态伦理学,又称为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研究。对于怎样来定位生态伦理学、怎样看待生态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也有争论。......
2023-10-31
袁氏家族素有诗书传家的家风,所以特别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崇尚读书,崇尚求知,这一家训标示了袁氏一族的开明智慧与远见卓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袁氏家教崇尚读书求知的同时,也重视自食其力的职业教育,这与陆游《剑南诗稿》中“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锄犁”的观念是一致的。《袁氏家训》注重家风家教,心念国家民族,难能可贵。......
2023-08-18
张汝济上任后,通过多种渠道侦察到丰臣秀吉的战争图谋,面对这一严重祸患,他以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忠肝义胆,锐意整顿福建水师,准备随时迎战敢于来犯的日本兵。高度评价了张汝济这种刚柔相济、正直不阿的人格品貌。今通籍二十余年,夷考居正立朝,总之功在国家、过在身家。......
2023-08-18
后来,随着战事更迭,或有公务在身,再加上儿孙后代相继在外地安家,这个家族的成员就几乎都没再回过沙市了。1993年9月24日,王元化应原江陵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邀请,重返祖籍地。沙市是被评为全国四个卫生城市之一。若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礼仪规范传承的角度而言,他们这种恪守家国情怀、崇高诚信友善的种种美德,正是当下开展以荆楚文化与当代社会伦理秩序建设等一系列研究所应予关注的典型范例。......
2023-08-18
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的廉政思想对楚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法家思想传入楚国,推动了战国时期楚国变法改革运动的发展。至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君臣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使楚国国力更进一步强大,并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陈、蔡两国贵族因担心孔子见用于楚后,会使得楚国更加强大,发动仆役将孔子围困在郊野里,史称“陈蔡之厄”。叶公赞赏直躬的“直”,表明他在法与情的关系问题上是主张法大于情、法不容情的。......
2023-08-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