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中国,沿袭东方所特有的伦理思想体系,但凡当新的政权建立之后,历朝历代都会秉承儒学作为其主流文化的思想基础,并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配的伦理秩序,以维持、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2023-08-18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谈到伦理时说,伦理是“活的善”[20];他还说,善是“世界的绝对最终目的”[21]。可见,在黑格尔看来,善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目标,是人类伦理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生活在中国周代的楚人就提出了“以善为宝”的伦理价值观念。在楚国史书《楚书》中就写道:“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22]这里所说的“宝”是指最高的精神追求,以善为宝就是强调以善作为人类的终极追求,这与黑格尔所说的善是“世界的绝对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楚人以善为宝的伦理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湖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举凡清代济贫、养老、育婴、办义学、收流民等等慈善事业,无不体现了这一伦理精神。
清代荆门直隶州知州王庭桢主动捐献养廉银,倡导当地士绅捐资,在后港、十回桥等地先后兴建了乐善堂、益善堂等慈善机构,开展救助疾苦,资助求学等慈善活动,一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王庭桢在《乐善堂记》中说:“善事无小,自一国而之天下皆善之所推。而暨自囿则小矣。善无穷,自一日而至终身皆善之所推持,以往自限则穷矣。”[23]王庭桢提出,“善事无小”,即善无大小,一国有一国之善,一人有一人之善,无论是国家、社会群体,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尽善心,行善举。譬如乐善堂施行的善举就有讲约、义学、发槥、馈药、诊病、种痘、恤孤、授衣、焚熄字、施茶等10多项,事无大小,只要是善行,皆尽力为之。据光绪《黄冈县志》记载,当地慈善机构培心堂“于大江中设救生船、收尸骸、施棺木、设义冢、施药茶、收字纸、送种牛痘,一切善举颇多裨益”[24],所行善举亦无分大小。王庭桢还说“善无穷”,强调每个人都要日日行善、终身行善,正是对楚人以善为宝的伦理精神的传承。
有关荆楚文化论丛 第3辑的文章
在旧中国,沿袭东方所特有的伦理思想体系,但凡当新的政权建立之后,历朝历代都会秉承儒学作为其主流文化的思想基础,并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配的伦理秩序,以维持、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2023-08-18
袁氏家族素有诗书传家的家风,所以特别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崇尚读书,崇尚求知,这一家训标示了袁氏一族的开明智慧与远见卓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袁氏家教崇尚读书求知的同时,也重视自食其力的职业教育,这与陆游《剑南诗稿》中“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锄犁”的观念是一致的。《袁氏家训》注重家风家教,心念国家民族,难能可贵。......
2023-08-18
后来,随着战事更迭,或有公务在身,再加上儿孙后代相继在外地安家,这个家族的成员就几乎都没再回过沙市了。1993年9月24日,王元化应原江陵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邀请,重返祖籍地。沙市是被评为全国四个卫生城市之一。若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礼仪规范传承的角度而言,他们这种恪守家国情怀、崇高诚信友善的种种美德,正是当下开展以荆楚文化与当代社会伦理秩序建设等一系列研究所应予关注的典型范例。......
2023-08-18
王芳荃与桂质廷的留学背景,丝毫没有改变他们践行东方伦理秩序的忠实信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视“五伦”为调节与维护人与人正常关系和言行的基本准则。从中国传统伦理秩序的角度看,王芳荃与桂质廷不仅是忠实践行了“忠、孝、悌、忍、善”等伦常礼仪的优秀代表,而且也时常将这些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传承给子女。......
2023-08-18
利他性是慈善伦理最基本的内在特性。正是在利他精神的指引下,人们认识到个体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将这种精神升华为个体的道德自觉,从而对他人和社会给予主动地施与。在清代湖北慈善事业中,出于利他的伦理动机,并上升成为一种道德自觉的个案不胜枚举。[32]对雷氏兄弟出于利他的伦理动机而自觉开展慈善事业的行为大为赞许。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对中国的慈善伦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23-08-18
张汝济上任后,通过多种渠道侦察到丰臣秀吉的战争图谋,面对这一严重祸患,他以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忠肝义胆,锐意整顿福建水师,准备随时迎战敢于来犯的日本兵。高度评价了张汝济这种刚柔相济、正直不阿的人格品貌。今通籍二十余年,夷考居正立朝,总之功在国家、过在身家。......
2023-08-18
孟修祥任何时代都需要自己的道德楷模,明代也不例外。明代的确有众多的“道德楷模”,而海瑞则可谓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如果只看到明代中晚期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污吏横行的社会现实,很容易将海瑞的人生际遇,视为“道德楷模”与贪腐社会道德堕落冲突的悲剧,而得出如此结论则未免过于简单化。......
2023-08-18
郭店楚简《语丛一》说:“天生百物人为贵”,强调人在一切生命存在中所具有的至尊价值。由此可见,“人为贵”的思想是儒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家的生命伦理观念与儒家有所差异。在清代湖北地区官员和文人为育婴堂所撰写的碑文中,这种伦理价值取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生命伦理观中,以生为贵的伦理价值取向正是推动清代湖北地区育婴慈善发展的动因之一。......
2023-08-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