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什么是家庭美德近日,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选择一所小学作了一次调查,发现“认为父母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90%,而能为父母的付出感激和回报的仅有30%。从出生到死亡的短暂一生,大多数人是以家庭为起点和终点的。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几十个人群居在一个山洞里,与这种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是群婚制。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2024-06-05
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中国古代历来强调“父子之道,天性也”[1]。认为父子一伦,是人道之大伦,古今之通义。《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说文解字》也说:“孝,善事父母者,从子。子,承老也。”[3]父慈子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但如何使子女有孝敬之心,关键在父母如何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不仅要教以学业,更要教以仁义道德。故《袁氏家教》云:
凡为父母,未有不慈爱其子者,但不可姑息失教。盖小而顺其欲,长必骄傲成性;小而佚其身,长必放荡成习。至于习惯性成,从而加之儆戒,督以扑责,则反相夷相恶。有怨憾父母灭天理而不畏者,有抵牾父母蔑王法而不惧者,有父母疾痛父母饥寒等之途,人若罔闻知者,由是犯上作乱,忘身辱亲,不惟致斁伦常,而且有玷风俗。故《论语》开卷教弟子之法,首重孝悌,“圣人爱之,能勿劳乎”一语真严以成慈之至道。
文中不是简单地借用古人“父慈子孝”的概念,而是强调了严教为慈的重要性,“严”和“慈”本是一个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应该互相结合,相辅相成。如何把握“严”和“慈”的度,则是一个方法尺度问题。《袁氏家训》指出溺爱的灾难性后果,特别强调对子女不可溺爱的原则性,“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对于我们当代许多年轻家长而言,可谓警世之言。
兄弟关系乃人伦中重要一伦,如何处理好兄弟关系,也是古代家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早在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第三》中就指出:“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行,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行,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4]颜之推认为兄弟在各自结婚之前通常都关系密切,但是结婚之后,“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行,不能不少衰也”,因此,特别强调要“友悌深至”,不能因有了妯娌而改变了兄弟手足之情。《袁氏家训》在《颜氏家训》的基础上,更明确指出:
今之兄弟有析烟(分家)而基业相争、钱谷相较伤和者,有妇女偏见奴婢小耳而参商者,在彼识见不广,惟知锱珠苟利在此,局量褊浅,必与争讼到底,天性之中,肆起戈矛,父母忧煎,何异操刀相加?以此思之,是不友不恭之兄弟,真大不孝之兄弟也。自古易得者外物,难得者兄弟,尤难得者,兄弟和而父母顺。一友恭而百逆消,百顺至万福生,吾愿公族共勉为友恭之兄弟。
如何做到使兄爱其弟,弟恭其兄,文中特意告诫兄弟之间勿因小利而争斗,勿因“局量褊浅”而伤兄弟之情。这也就是孔夫子反复强调弟子要“孝悌”的原因。当然孔夫子从实行“孝悌”出发,一方面确立自己“谨而信”的个体性存在;另一方面实现“泛爱众”[5]的社会性理想,所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6]强调人们应该把“孝友”的血缘亲情直接推行到社会的政治活动中,由此达到《论语·泰伯》所言“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7]的目的。孔夫子要求人们应该以血亲情理作为本原根据,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存在。《袁氏家训》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而注重兄爱其弟,弟恭其兄的道理所在。因此,处理好家庭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关联着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有关荆楚文化论丛 第3辑的文章
第一节什么是家庭美德近日,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选择一所小学作了一次调查,发现“认为父母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90%,而能为父母的付出感激和回报的仅有30%。从出生到死亡的短暂一生,大多数人是以家庭为起点和终点的。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几十个人群居在一个山洞里,与这种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是群婚制。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2024-06-05
可见,荆州驻防将军实难脱离皇室宗族的束缚,内在地体现了家庭伦理在政治伦理中的制约作用。在荆州八旗驻防这一独特的场域中,皇室家庭伦理的“嵌入”和“移植”成为其政治伦理的主要特点之一。具体而言,是加强对阵亡士卒家属的安抚政策。在家庭伦理制度的影响下,对八旗驻防官兵阵亡者的后代进行加封官职,本身就是从家庭伦理的角度进行考虑,并有效地维持了荆州八旗驻防政治伦理秩序。......
2023-08-18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始终强调“家国同构”,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非常关注家庭伦理关系的建构和维系,强调个人在家庭、国家等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和应尽的义务。虽然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关于家庭伦理的内容中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合理的成分还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思考与探究1.简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
2023-08-30
中国传统社会把家庭的需要和利益看得至高无上,个人则融于家庭的整体之中。中国家庭中深厚的人伦情感,难分人我界限。这种状况虽使个人过多地依赖于家庭,却也培植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庭情趣和浓浓的亲情,使一家人能够休戚与共,甘苦相依。家庭美德的利家原则还表现在其对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调解有着“当仁不让”的责任。......
2024-06-05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生态伦理学,又称为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研究。对于怎样来定位生态伦理学、怎样看待生态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也有争论。......
2023-10-31
洛克的《教育漫步》中,没有弥尔顿《教育论文》里那些详细的方案,但是洛克曾构想出了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在《教育漫步》里他仅谈论了绅士子女的教育,这暴露出洛克重视家庭教育而轻视学校教育的保守思想。洛克实际上是主张使用一种稳定的、一致的、同情的、心平气和的道德力量作为引导孩子养成好的行为的最佳教育方式。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洛克把教育权威当成道德的代理人。......
2023-08-09
[1]可见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然而,长期以来,法律院校并不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师资条件相对较好的法律院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也严重不足,大部分院校没有专职该领域教学科研的教师。法律院校应当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强化案例教学,采用研讨式学习,摆脱单声道式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总之,从多方面、多渠道,理论教学加法律实践课程,多管齐下,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水准。......
2023-08-04
道家则相反,他们主张平等的伦理观念,在“物我齐一”的哲学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人格平等、贵贱平等、贫富平等的思想,对儒家伦理思想形成有力的反制。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众生平等的伦理关怀意识。清代荆门知府王庭桢在《义塾记》中提出“贵贱莫不有学”的思想,就体现了这种众生平等的伦理关怀。平等接受教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众生平等的伦理关怀。......
2023-08-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