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家庭伦理教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摘要】: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认为父子一伦,是人道之大伦,古今之通义。文中不是简单地借用古人“父慈子孝”的概念,而是强调了严教为慈的重要性,“严”和“慈”本是一个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应该互相结合,相辅相成。如何把握“严”和“慈”的度,则是一个方法尺度问题。这也就是孔夫子反复强调弟子要“孝悌”的原因。《袁氏家训》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而注重兄爱其弟,弟恭其兄的道理所在。

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中国古代历来强调“父子之道,天性也”[1]。认为父子一伦,是人道之大伦,古今之通义。《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说文解字》也说:“孝,善事父母者,从子。子,承老也。”[3]父慈子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但如何使子女有孝敬之心,关键在父母如何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不仅要教以学业,更要教以仁义道德。故《袁氏家教》云:

凡为父母,未有不慈爱其子者,但不可姑息失教。盖小而顺其欲,长必骄傲成性;小而佚其身,长必放荡成习。至于习惯性成,从而加之儆戒,督以扑责,则反相夷相恶。有怨憾父母灭天理而不畏者,有抵牾父母蔑王法而不惧者,有父母疾痛父母饥寒等之途,人若罔闻知者,由是犯上作乱,忘身辱亲,不惟致斁伦常,而且有玷风俗。故《论语》开卷教弟子之法,首重孝悌,“圣人爱之,能勿劳乎”一语真严以成慈之至道。

文中不是简单地借用古人“父慈子孝”的概念,而是强调了严教为慈的重要性,“严”和“慈”本是一个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应该互相结合,相辅相成。如何把握“严”和“慈”的度,则是一个方法尺度问题。《袁氏家训》指出溺爱的灾难性后果,特别强调对子女不可溺爱的原则性,“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对于我们当代许多年轻家长而言,可谓警世之言。

兄弟关系乃人伦中重要一伦,如何处理好兄弟关系,也是古代家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早在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第三》中就指出:“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行,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行,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4]颜之推认为兄弟在各自结婚之前通常都关系密切,但是结婚之后,“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行,不能不少衰也”,因此,特别强调要“友悌深至”,不能因有了妯娌而改变了兄弟手足之情。《袁氏家训》在《颜氏家训》的基础上,更明确指出:

今之兄弟有析烟(分家)而基业相争、钱谷相较伤和者,有妇女偏见奴婢小耳而参商者,在彼识见不广,惟知锱珠苟利在此,局量褊浅,必与争讼到底,天性之中,肆起戈矛,父母忧煎,何异操刀相加?以此思之,是不友不恭之兄弟,真大不孝之兄弟也。自古易得者外物,难得者兄弟,尤难得者,兄弟和而父母顺。一友恭而百逆消,百顺至万福生,吾愿公族共勉为友恭之兄弟。

如何做到使兄爱其弟,弟恭其兄,文中特意告诫兄弟之间勿因小利而争斗,勿因“局量褊浅”而伤兄弟之情。这也就是孔夫子反复强调弟子要“孝悌”的原因。当然孔夫子从实行“孝悌”出发,一方面确立自己“谨而信”的个体性存在;另一方面实现“泛爱众”[5]社会性理想,所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6]强调人们应该把“孝友”的血缘亲情直接推行到社会的政治活动中,由此达到《论语·泰伯》所言“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7]的目的。孔夫子要求人们应该以血亲情理作为本原根据,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存在。《袁氏家训》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而注重兄爱其弟,弟恭其兄的道理所在。因此,处理好家庭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关联着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