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地防范地震海啸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伤亡损失,从1941年开始,日本就在国家的气象厅建立了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日本各地的地方政府也有汽笛警报等预警系统,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及时地通知受灾地区的民众。为应对海啸灾害,制定计划在2011年前建立导弹、海啸自动预警系统。......
2023-08-18
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在大地震之后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会激发海啸,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通过海啸预警为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海啸是向外传播的,根据这一特点,如果我们知道了海中发生地震的具体地点或知道某处实际海啸的发生,就可以利用海啸传播的时间差,向其他可能会波及的地区及时发出海啸警报。例如,智利附近地震产生的海啸向外传播,海啸传到夏威夷需要15小时,传到日本则需要22小时。
根据海啸的发生特点,1965年,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在夏威夷建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PTWC),随后更多的国家陆续加入了这一国际海啸警报中心。这样的话,一旦从地震台和国际地震中心得知海洋中发生地震的消息,PTWC就可以计算出海啸到达太平洋各地的时间,及时发出警报。中国于1983年参加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对于来自太平洋方面的海啸,我们可以做出及时的预防准备工作。
建立海啸预警系统是有科学依据的:
第一,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是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地震波大约每小时传播30000千米(每秒6~8千米),而海啸波每小时传播几百千米。比如,当震中距为1000千米时,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的距离,海啸则需要1小时以上。
1960年,在智利发生了特大地震,并引发一场特大海啸,智利地震的地震波传到上海用不了1小时,而海啸波传到上海则用了23小时。这样,如果根据地震台上接收的地震波推测,我们不但知道智利发生了大地震,而且知道大约多少小时之后海啸波就会到达。
第二,海啸波在海洋中传播时,其波长很长,会引起海水水位大面积升高(台风也会造成海面出现大波浪,但面积远远小于海啸),所以,我们可以在大洋中建立一系列的观测海水水面的验潮站,根据观测判断会不会发生海啸、海啸的传播方向等关键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海啸的产生过程很复杂,因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只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海啸早期预警就难于奏效。海洋地震是造成海啸的主要因素,但大部分海洋中的地震不会产生海啸,因而,经常都会出现不实的虚假预警状况。如1948年,檀香山收到了海啸警报,立即采取紧急防御措施,动员全部居民迅速撤离沿岸,但最后根本没有海啸发生,而这次海啸紧急救助活动花费了3000万美元。1986年当地又发生了一次不实警报预警,同样损失巨大。从1948~1996年,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在夏威夷一共发布20次海啸警报,其中只有5次是真警报,剩下的15次都是不实的虚假警报,虚假比例达到3/4。近些年来,随着科学家对海啸资料的不断深入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虚报比例已经有所下降。当前的海啸早期预警工作主要有海啸产生的机理、相关的数学模型、安装多个深海海底地震仪(OBS)组成的监测系统和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这四个方面。
为了在大地震之后能够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激发海啸,减少误判与虚报、特别是“近海海啸”预警的误判与虚报,以提高海啸预警的监测水平,必须加强对海啸物理的研究。
海啸预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础,它不仅有其理论依据,而且也是实际可行的,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比如,1946年,海啸袭击了夏威夷的“曦嵝”(Hilo)市,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于是, 1948年便在夏威夷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在那以后的海啸都有效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
倘若印度洋沿岸的各国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啸之前,对海啸的威胁有足够的重视,同样建立一个海啸预警系统,那么这次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啸,也不至于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印度洋海啸后不久,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建议建立一个全球的国际海啸预警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全部汇总所有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然后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设计成电脑模拟程序,大体判断出哪些地方会有形成海啸的可能性,其规模和破坏性又有多大。基本数据形成以后,系统会迅速向相关成员国发出及时的海啸警报。该系统分布还在海洋上建立了数个水文监测站,一旦海啸形成,海啸预警系统也会及时更新海啸信息。预警系统只有是全球性的,才能真正有效。
印度洋海啸造成的严重灾害,使人们对预警系统有了新的认识:
建立全球的预警系统比建立各国和区域的预警系统更有效、更经济。
海啸的发生频率很小,所以我们应该更合理地建立综合的各灾种的综合性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应当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预警系统不是万能的,本地海啸的预警比遥海啸要困难得多,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除预警系统外,还要注意灾害的预防和建立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的救援系统。
有关海啸的防范与自救的文章
为了有效地防范地震海啸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伤亡损失,从1941年开始,日本就在国家的气象厅建立了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日本各地的地方政府也有汽笛警报等预警系统,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及时地通知受灾地区的民众。为应对海啸灾害,制定计划在2011年前建立导弹、海啸自动预警系统。......
2023-08-18
海啸预警计划:为了更加全面地保护美国海岸安全,美国从2005年初开始扩建原有的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这个国际协调小组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评价海啸预警系统的进展情况、协调各个国家之间的活动、改善相关的服务。该中心组成系统很复杂,包括太平洋地区的24个地震监测站、52个警报发布点和通信联络、国家与地区海啸警报系统、卫星、电缆和53个验潮站。......
2023-08-18
中国沿海海啸预警系统目前,我国的海啸预警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具备了海啸预警能力,尽管如此,人们仍需不断地加强能力建设和有关部门之间合作协调机制。我国的海啸警报网是由国家地震局、国家海洋局及各验潮站共同组成的。2005年11月15日,国家海洋局正式印发并实施了这两个预案。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有1米以下的海啸波高出现,而且,会对受灾地区造成轻微损毁,发布Ⅳ级海啸警报。......
2023-08-18
海啸发生前还会有深海鱼类出现在浅海甚至海滩等异常现象,如果这些异常征兆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的话,灾难造成的损失就可以大大减轻了。在地震发生之后22小时,海啸波才传到日本并造成巨大灾害。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一多半,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最多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2023-08-18
她和自己的丈夫以及三个孩子来度假,海啸发生时,她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救自己的孩子,于是出现了上面描述的一幕。18岁女子靠吃野果坚持45天印度洋海啸造成的灾难是难以想象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与破坏,但也有奇迹发生。有一名女子在海啸发生的45天后获救, 45天对于一个刚刚经历过灾难洗劫的地方是个怎样的概念?信仰挽救了生命泰国有这样一群人,被周围的人称为“摩根海流浪者”。......
2023-08-18
2004年12月26日,当地时间为上午8时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后来,据国家地震网测定,此次地震的级数为里氏8.9级。不过,这场灾难并没有完结,它还引发了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波及的区域包括南亚和东南亚多个国家,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海啸的极大关注。了解海啸征兆和自救常识,并不只是知识面的扩充,关键时刻还可以挽救生命。......
2023-08-18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以后,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同时,各国对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也进行了反省。同时,教育部门要把防灾减灾知识组织起来,并编制成课本,列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措施。所以,建议科技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防灾减灾研究课题,加大对这方面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
2023-08-18
1783年2月5日,墨西拿海峡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洪水灾害,同年4月8日,地震再次影响到人们的生活,2个多月的地震和海啸的折磨,直接死亡人数3万多。1908年12月28日凌晨5时,墨西拿海峡再次发生大地震,震级7.5级,大地震同时引发巨大海啸,巨浪高达12米,此次海啸造成8.5万人丧生,是有史以来,欧洲因地震海啸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20世纪,世界因地震海啸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2023-08-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