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汽车零件热处理技术及模具制作

汽车零件热处理技术及模具制作

【摘要】:文献指出,H13钢在550~600℃的高温下服役,可用冷却液等反复冷却,其热疲劳性能好,加上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比较适合制造热锻模具。H13钢曲轴锻模、连杆锻模热处理后的主要性能指标见表8-29,其热处理工艺如图8-27所示。图8-26 H13钢热锻模的锻后等温球化退火工艺表8-29H13钢曲轴锻模、连杆锻模热处理后的主要性能指标图8-27 H13钢热锻模的热处理工艺

曲轴锻模、连杆锻模是典型的热锻模,其工作条件十分恶劣,采用摩擦压力机进行锻造,始锻温度为1130~1140℃,终锻温度为850℃,模具型腔采用石墨+水的胶状混合物冷却并起到脱模的润滑作用,其局部温度在500℃左右。由于高温曲轴、连杆锻件的反复加热、冷却以及强烈的摩擦等,使模具的型腔承受很大的冲击载荷的作用,故其主要失效形式为热疲劳和热磨损造成的型腔塌陷。

采用H13钢的原因在于该钢含有较多的铬、钼和钒等碳化物形成元素,碳含量较低,铬含量较高,故钢的抗氧化性、淬透性、耐热疲劳性能与韧性均较好。钼和钒形成M6 C和MC型碳化物,其溶解温度都较高,故可以细化奥氏体晶粒,回火过程中析出M2 C和MC型弥散碳化物,从而提高了二次硬化效果,提高了钢的热强性和热稳定性文献指出,H13钢在550~600℃的高温下服役,可用冷却液等反复冷却,其热疲劳性能好,加上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比较适合制造热锻模具。

1.热锻模改锻后的退火处理

切取棒料后进行锻造,随后进行球化退火处理,得到了点状和球状珠光体组织,其基体硬度在223HBW以下,球化退火后获得细化碳化物,使碳化物带状偏析得以均匀化,便于进行切削加工和为最终的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H13钢热锻模的锻后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如图8-26所示。

2.热锻模的最终热处理

对加工完毕的热锻模进行热处理,以获得所需要的设计性能,包括耐磨性、疲劳抗力、耐蚀性、热稳定性等,由于该模具在高温下服役,故进行高温淬火+高温回火处理,目的是确保在高温下模具可正常工作,而不会造成模具的早期失效。

在850℃左右进行充分预热,最后在1060℃的高温加热,目的是使碳化物溶解到奥氏体中,油冷淬火后,进行两次590℃的高温回火+一次低温去应力回火,获得了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碳化物等组织,硬度为49~52HRC。为避免高温回火时出现贝氏体脆性,故选择了油冷淬火处理。考虑到回火二次硬化后硬度虽高,但韧性差,故选择了590℃的高温回火,有效避开了回火二次硬化温度区间,回火时没有明显的硬化现象,同时也赋予了模具最佳的强韧性配合。

通过等温球化退火的预备热处理工艺来细化碳化物,并均匀带状组织,在进行中温预热和高温加热、油淬以及三次回火后,模具有高的热强性和韧性,充分满足了热锻模服役条件的需要。

事实表明,该热处理工艺使热锻模既有足够的热强性,又有较高的韧性,故其抗热疲劳性能较好。H13钢曲轴锻模、连杆锻模热处理后的主要性能指标见表8-29,其热处理工艺如图8-27所示。

978-7-111-41987-7-Chapter08-57.jpg

图8-26 H13钢热锻模的锻后等温球化退火工艺

表8-29H13钢曲轴锻模、连杆锻模热处理后的主要性能指标

978-7-111-41987-7-Chapter08-58.jpg

978-7-111-41987-7-Chapter08-59.jpg

图8-27 H13钢热锻模的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