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揭示长江入海沉积物中的Fe循环与环境示踪

揭示长江入海沉积物中的Fe循环与环境示踪

【摘要】:长江流域以其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成为研究风化过程的理想场所。其次,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域受季风影响显著,各种类型的源岩都有发育,研究流域风化特征有助于了解构造隆升和季风气候对风化的影响。因此,分析长江溶解态和颗粒态元素组成,对于深入认识流域自然风化过程,碳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河流地球化学组成有重要意义。表3-2近年来长江溶解态、颗粒态化学研究和风化研究汇总续表

长江流域以其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成为研究风化过程的理想场所。首先,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1×106 km2,接近中国大陆面积的19%。多年(1951 年—2005 年)平均输沙量为4.14 亿t(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2009)。其次,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域受季风影响显著,各种类型的源岩都有发育,研究流域风化特征有助于了解构造隆升和季风气候对风化的影响。第三,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强烈的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与河流水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长江流域已建设各种类型水库50 000多座,尤其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三峡大坝,对长江的水量和输沙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分析长江溶解态和颗粒态元素组成,对于深入认识流域自然风化过程,碳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河流地球化学组成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长江因其重要的科学地位,而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

长江河流水化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初,全球河流水化学经典文献中对长江都有报道(Martin和Meybeck,1979;Gaillardet等,1999;Gaillardet等,1999),但大多数数据采集年代较久且样品代表性较差。2000 年之后,众多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对长江溶解态、颗粒态化学组成特征、入海通量及其控制因素和流域盆地的化学风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表3-2)。

表3-2 近年来长江溶解态、颗粒态化学研究和风化研究汇总

续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