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诞生之日,即其成为批评目标之时。”现有的译学词典批评多属前者,如刘重德的《翻译工作者的伴侣——评〈中国翻译词典〉》,陈菲的《〈中国翻译词典〉评介》,林穗芳评论《中国翻译词典》的《中国翻译事业进程中的里程碑》,郝前的《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介绍〈英汉翻译例句词典〉》,蒋坚松的《词义·语境·翻译——关于〈英汉翻译例句词典〉》以及罗选民的《评介〈英汉翻译例句词典〉》等。......
2023-12-02
《新建设》杂志社寄来“评翦编义和团”一稿,我们拜读之后,觉得丁同志提出的一些问题,对于《义和团》一书的改正,大有帮助,不过我们对于丁同志的批评,也有一点意见。
一、丁同志批评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翻译当时各侵略国的外交文件,我们承认这是本书的缺点之一。造成这种缺点的原因是受条件的限制。第一,为了要争取在1950年出版,以纪念义和团50周年,时间上太仓促,来不及翻译这些材料。第二,我们这里的人手很少,而且没有懂德、法、俄文的同志。英美的外交档案,我们都已看过,而且正在择要翻译,最近再版时,预备先加入重要的一小部分。将来我们预备全部译出,但这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二、关于东北方面的材料太少,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材料,大半保留在苏联政府所发表的红色档案中,这种档案,我们至今尚未找到,即使找到,也没有人能够翻译。另一方面,是限于篇幅,因为我们要留出篇幅来容纳全面性和集中性的材料。关于记述义和团在北京的活动的材料,搜得比较多,我们认为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也是中国农民轰击帝国主义的英勇之一幕。
三、关于材料方面的遗漏,谢谢丁同志给我们指出了《愚斋存稿》一书。现在我们已经把其中有关东南互保的材料辑出。再版时即可补入。我们自己觉得遗漏的书,绝不止这一部,希望丁同志和其他史学工作者在续有发现时能告诉我们,以帮助这本书的逐渐改善。
四、关于《庚子使馆被围记》的取舍,我们认为它还有著录的价值,因为这本书是一个帝国主义分子的自白,它不仅使我们看出当时使馆中的防御实情,并且可以看出侵略者的野蛮劫掠行为,这些都不是躲在屋中的公使所能详细知道的。另外,这本书除译本中颇有错误之处,这次再版时,我们自己已按照原本校对改正了。
五、关于《瓦德西笔记》中的人名地名,王译本没有译出,我们这次再版时已大部分加上了译名,不过也有一些译不出的人名(不出名的),则只好暂付阙如了。
六、关于选稿的标准,我们在序言中已经声明,一定有不适当的地方,但也不是漫无原则,不过我们的原则不是常见不常见。我们以为在北京“常见”的书,到了外埠就会变成不常见的,专家学者常见的书,在非专家学者看来,就会变成不常见的书。我们编这部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住在图书丰富的北京的专家学者,而是为了一些连常见的书都不易看到的非专家学者,而且,我们以为一本书的重要与否,不在于常见与不常见,因此,我们这次选稿,即使是常见的书,如果重要,也把它著录;反之,即使不常见的书,如果不重要,也不因为它是钞本或孤本即著录。
此外,我们对于丁同志的这篇稿子,还有如下的几点意见:
一、关于义和团性质之叙述似乎也可以精简一些,因为范著《中国近代史》中早已有更详确的叙述了。
二、丁同志指出本书的一些缺点,帮助了我们再版时的改进,我们非常感谢。但见那种不能算作优点的优点,如丁同志所指出的一个“优点”——错字少。我们认为这是出版者至少应做到的,绝不能算做优点。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建议也可以把这四条“优点”精简了!
三、丁同志拿《义和团》与向、王两位先生之《太平天国史料》来比。我们以为这种比法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学识绝没有向、王两位先生渊博,而且我们也没有条件去外国抄材料,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两部书的编辑方向大不相同,一个是汇零为整的汇纂工作,一个是拾遗补缺的辑佚工作,所以,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同时,也不敢想和向、王两位先生去比。
我们完全同意丁同志所说的,我们之所以有许多缺点,是因对于史料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不够,因为我们这几个编者对于近代史多半是初学的,所以对于史料的认识和掌握非常不够。我们相信在读者与专家的批评与指导之下,这本书可能逐步改善,做到如丁同志所说的“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的地步!
(与金家瑞合作)
(原载《新建设》1951年第6期)
有关林树惠史学文集的文章
“词典诞生之日,即其成为批评目标之时。”现有的译学词典批评多属前者,如刘重德的《翻译工作者的伴侣——评〈中国翻译词典〉》,陈菲的《〈中国翻译词典〉评介》,林穗芳评论《中国翻译词典》的《中国翻译事业进程中的里程碑》,郝前的《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介绍〈英汉翻译例句词典〉》,蒋坚松的《词义·语境·翻译——关于〈英汉翻译例句词典〉》以及罗选民的《评介〈英汉翻译例句词典〉》等。......
2023-12-02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译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文学翻译标准。这一时期的中国作家把翻译文学与文学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翻译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一身兼二任,创作与翻译并重,相互促进。或换言之,其翻译观对其创作......
2023-11-30
(一)未熔合未熔合是指熔焊时焊道与母材之间或焊道与焊道之间未能完全熔化结合的缺陷。按其所在部位,未熔合,可分为坡口未熔合、层间未熔合及根部未熔合,如图6-6所示。未熔合是一种面积型缺陷,坡口未熔合和根部未熔合对承载截面积的减小都非常明显,应力集中也比较严重,其危害性仅次于裂纹。(二)未焊透当焊缝的熔透深度小于板厚时形成未焊透。其次,未焊透引起的应力集中所造成的危害,比强度下降的危害大得多。......
2023-06-23
第3章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翻译二字,见于我国古籍最早者为“译”字,周《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随着翻译活动的全面展开,翻译理论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现代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翻译阶段。......
2023-11-30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这些著作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传统。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认知语言学试图根据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来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
2023-11-30
其核心是翻译课程板块,语言课程和百科知识课程是为学生最终获得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服务的。截至2013年7月,全国共有106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截至2011年12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9所。......
2023-11-30
第2章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西方翻译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浩如烟海,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西方的翻译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而中国的翻译则始于佛经的翻译。有学者认为西方的翻译高潮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当时的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许多语言学家把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甚至把翻译学列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023-11-30
《房顶山的鸟》中,“爹”冒死搭救被无辜批斗的“冯老师”,显示了底层人性的美好。他致力于人性图景的深度建构,在解剖社会的复杂性,探究人性的丰富性上,表现出了一名作家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担当精神。......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