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林树惠斗争粉碎曾国藩围剿计划

林树惠斗争粉碎曾国藩围剿计划

【摘要】:还在僧格林沁失败以前,曾国藩为了扑灭捻军革命的势力,就已经制定了一套作战的计划。曾国藩看出捻军同老百姓关系密切,于是想出了查圩的办法,目的在分化两者间的联系,把捻军从老百姓中孤立起来,就可以予以痛击歼灭。在捻军活跃的省份,各县修筑圩寨,自相保卫。据曾国藩自己说:“于徐州、临淮、济宁、周家口等处设立重兵以为战,又令乡村设立圩寨以为守。”粉碎了曾国藩的所谓“作战计划”。

还在僧格林沁失败以前,曾国藩为了扑灭捻军革命的势力,就已经制定了一套作战的计划。他看出湘勇的再衰三竭彻底腐化的情况,因此逐步把湘军遣散,免得清廷猜忌。但是他知道北方的捻军是一支不可轻侮的革命力量,占着战略的重要位置,北可以进窥北京,南可以捣曾家的巢穴,于是想出保留李鸿章的淮军作为继续反革命的工具。他对李鸿章说:“暂留淮勇以备中原剿捻。”[4]这个办法是非常狠毒的,我们知道捻军的老根据地是在安徽省北部,他就想出利用安徽人打安徽人的办法,反动势力的居心和手段实在是万分毒辣和阴险的。

曾国藩首先制定另一套的作战办法,重点设防,定议以4省13府州之地,在安徽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江苏徐州设立4个重点,13府州则是在安徽的庐州、凤阳、颖州、泗州;山东的兖州、沂州、曹州、济宁;河南的归德、陈州以及江苏的淮安、徐州、海州。他认为这是捻军最经常出没的区域,由他自己来督办,其余的地方完全由其本省的督抚来担任,这样责任分开,军事上才能有进展。他更认为捻军已成“流寇”,往来飘忽,应该“练有定之兵制无定之贼”[5]

曾国藩看出捻军同老百姓关系密切,于是想出了查圩的办法,目的在分化两者间的联系,把捻军从老百姓中孤立起来,就可以予以痛击歼灭。这个办法主要是下列两点。(一)坚壁清野。在捻军活跃的省份,各县修筑圩寨,自相保卫。捻军攻来之前,命令村落里的人丁与牲畜米粮柴草,都搬进圩子里面,使捻军得不到一点物质。(二)用“分良莠”来削弱捻军的势力。每个圩寨有良民册及莠民册各一,凡地主阶级拥护清政府的入良民册,一般多多少少与捻军有关系的叫做自新良民,也入良民册,坚决反抗清政府的老百姓入莠民册,在外“追剿”,在家擒拿正法,并实行五家连坐法。

据曾国藩自己说:“于徐州、临淮、济宁、周家口等处设立重兵以为战,又令乡村设立圩寨以为守。”[6]一个是阻止捻军的“流寇”,一个是肃清捻军的本源,这两点是他根本作战方针。重点设防的策略,一时不能发挥作用,山东一带的官吏地主们,当初习惯了僧军那种追击战术,现在看到曾国藩这种按兵不动的办法,群起责难,舆论大哗,使得曾国藩不得不采取刘铭传的建议,坚守河南省的沙河贾鲁河西岸及运河东岸,层层设防,阻止捻军的流动战术。于是潘鼎新、刘铭传修筑贾鲁河堤墙,不久完工,而豫抚李鹤年部下在朱仙镇迤北开壕,浮沙壅塞,急难竣工。捻军侦知开封附近未能完成防守计划,机动地集中压倒的势力,一举突破豫军的防线,于1866年9月24日,胜利地完成横渡沙河的任务。粉碎了曾国藩的所谓“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