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阿桂管理财政,有远见

阿桂管理财政,有远见

【摘要】:阿桂不仅在承办河工和查办案件中有所建树,而且在管理朝廷财政收入方面也颇具眼光。乾隆四十六年,高宗以户部库存银已达七千余万两,国家财力充足为由,欲将从康熙、雍正时期沿用下来的各省提镇武官空名坐粮归入养廉,而另行挑补虚额。嘉庆十九年吏部尚书英和说:“即如裁撤武官名粮,添给养廉一事,系乾隆四十六年奏准。……臣闻其时,阿桂即有恐数十年后经费不支之奏。可见老臣谋国,诸事务期久远。”

阿桂不仅在承办河工和查办案件中有所建树,而且在管理朝廷财政收入方面也颇具眼光。乾隆四十六年(1781),高宗以户部库存银已达七千余万两,国家财力充足为由,欲将从康熙雍正时期沿用下来的各省提镇武官空名坐粮归入养廉,而另行挑补虚额。这样就要增兵六万余名,每年军饷支出相应也要增加300万银两。阿桂上疏劝阻道:“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经费岁增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用七千万两。请将武职议给养廉所扣兵饷,除滇、黔、四川、闽、广等省控制边疆,应查明增添兵额,又陕、甘两省业添满汉兵一万五千余名外,其余腹里省份均可毋庸挑补实额。”[78]但高宗却自恃库藏充溢,很不以阿桂之议为然,他说:“现在户部库银尚存七千多万两,朕又何肯稍为靳惜乎?且即以岁支顿增三百万两计之,至乾隆六十年归政之时,所用亦不过四千余万,加以每年岁入所存,其时库藏较即位时自必尚有盈余,又何必于此事鳃鳃过计乎?”[79]但是高宗这种挑补空额的办法推行以后,不但没能制止武官吃空饷的恶习,而且增添的60000名士兵却使国家每年多支出军费3000000两。随着清朝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这3000000两就逐渐成为清朝政府的沉重负担。尤其是进入嘉庆朝以后,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有不少大臣就提出将乾隆年间所增添的兵额再裁减下去的建议。但终因阻力重重,而收效甚微。也正是在这时,人们才深深感到阿桂当年的见解是多么有道理。嘉庆十九年(1814)吏部尚书英和说:“即如裁撤武官名粮,添给养廉一事,系乾隆四十六年奏准。……臣闻其时,阿桂即有恐数十年后经费不支之奏。可见老臣谋国,诸事务期久远。”[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