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林树惠:征缅甸退师谋略高

林树惠:征缅甸退师谋略高

【摘要】:乾隆十八年,通过云南茂隆厂主吴尚贤的斡旋,清政府允许缅甸使臣来华,这是两国之间正式接触的开始。但随后由于缅甸内部出现动乱而中止。明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于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兵败退师,他本人也自尽身亡。缅甸为保卫老官屯,集结各地水陆军来战。双方争持不下,缅方代表离席而去。所幸的是随后哈国兴单骑入缅军营,和缅军统帅达成休战撤兵协议。清缅战争停止后,傅恒返回京师,阿桂则留在云南处理善后事宜。

清朝初期,中国和缅甸之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建立起正式关系,但两国地域毗邻,民间交往频繁。乾隆十八年(1753),通过云南茂隆厂主吴尚贤的斡旋,清政府允许缅甸使臣来华,这是两国之间正式接触的开始。但随后由于缅甸内部出现动乱而中止。从乾隆二十年起,缅军多次侵扰清朝耿马、孟连等土司。乾隆三十年(1765),缅军进犯云南九龙江橄榄坝,入据车里城。清云贵总督刘藻出战不利。乾隆三十一年(1766),大学士杨应琚自陕甘移督云南,指挥清军击败缅军,收复了失地。但杨应琚随之骄傲轻敌,贪功启衅,竟然致书缅甸国王,声称将率大军讨伐,要缅甸赶快投降。于是缅甸起兵迎战,清军数战不利,缅军乘机再度侵扰云南。高宗闻讯大怒,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派将军明瑞分五路征缅。明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于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兵败退师,他本人也自尽身亡。在这种情况下,高宗就授阿桂为副将军,偕同经略大学士傅恒、副将军阿里衮再次进攻缅甸。同年十一月,阿桂抵达云南永昌后,即与已在那里的副将军阿里衮进行攻缅的准备事务。乾隆三十四年(1768)四月,经略大学士傅恒抵达云南后,七月即同阿里衮率军渡戛鸠江西行,欲经猛拱、猛养,攻取缅甸旧都木梳,然后从陆路直捣缅都阿瓦。阿桂则率另路军赴蛮莫(即今八莫)、野牛坝等地修造战船,以备水军之用。九月,百艘战船造成,同时清军征调的福建、广东水师也已到达,阿桂就统军击败扼守江口的缅甸水军,打开了沿江南下的道路。这时,傅恒军虽一路兵不血刃连取猛拱、猛养,但因士卒不习水土,伤病的很多,无法南下进攻木梳,只得还军蛮莫,清军又重新集结此地。于是傅恒就改变计划,指挥清军沿伊洛瓦底江南下,进攻战略要地——老官屯,以迫缅乞降。缅甸为保卫老官屯,集结各地水陆军来战。正在此关键时刻,主帅傅恒患病,只得由阿桂带领部队进攻江东岸缅军,阿里衮则统另路军直攻西岸敌军营垒,而由哈里兴领水师迎击缅甸水军。双方一交手就展开激烈的战斗。阿桂沉着应战,令步兵“矢铳雨发,而劲骑左右冲入”[28],缅军不支,遂败退。哈里兴和阿里衮也分别击败了敌军。清军乘三路获胜的余威,围攻老官屯。但是缅军守御甚坚,清军屡次冲击也不能得逞,遂被阻于坚城之下。而更为困难的是,当地瘴气比往年厉害,致使清军病亡人员大量增加。阿里衮病死后,主帅傅恒也“身染瘴疠,见患腹泻,颇形羸弱”[29]。高宗弘历接到阿桂关于军中处于困境的奏报后,就于十一月初二日颁旨令傅恒返京,留阿桂在前线,筹划撤兵事宜。但这道谕旨还没送到阿桂手中时,中缅战事就发生了变化。缅军在清军的凶猛进攻面前,损失很大,同样也不愿再打下去了,其统军将领就派人送书信给清方,要求议和休战。在傅恒病情日见严重的情况下,军中实际由阿桂主持。他就召集诸将商议对策,诸将“皆惮水土瘴疠,争愿罢兵”[30]。阿桂同意手下的意见,认为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只有接受缅方的议和,才能保全清军不受更大的损失。傅恒初时尚有些犹豫,但见阿桂及诸将都坚主议和,也就同意了。于是他就派明亮、哈里兴和海兰察等人和缅甸商谈休战撤兵事宜。明亮等人提出要缅甸答应“进表纳贡,归逃人,反土司侵地”等条件,而缅方代表则要清朝“归其木邦、孟养、孟拱三土司”。双方争持不下,缅方代表离席而去。谈判濒于破裂。所幸的是随后哈国兴单骑入缅军营,和缅军统帅达成休战撤兵协议。于是傅恒、阿桂等就上奏高宗,言缅方答应向清朝进贡,请求批准撤兵。高宗本已颁旨撤军,现在得知缅甸答应进贡,这更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当然准许傅恒的请求。

就这样清朝与缅甸的战争结束了。应该说阿桂在清军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审时度势,力主与缅甸议和,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这不仅避免了中缅双方更大的损失,同时也为中缅友好关系的恢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一点上,阿桂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没的。不过,他为此却付出了代价,蒙受了不小的冤屈。清缅战争停止后,傅恒返回京师,阿桂则留在云南处理善后事宜。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因仍在云南,则先由素尔纳代理其职。乾隆三十五年(1770)八月,高宗把半年多来缅甸使臣始终未来上表进贡一事,归责于阿桂,说这是由于在傅恒患病期间,阿桂处理议和、撤军等事不妥所造成的,因而将他侍卫内大臣、礼部尚书、镶红旗汉军都统等均革去,“著以内大臣革职留任,办副将军事,令其自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