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伊犁屯田实践成果超预期

伊犁屯田实践成果超预期

【摘要】:参赞大臣舒赫德虽没公开反对屯田,但却在奏文中不顾伊犁具体情况提出不切实际的建议,他要求清政府派遣数千名兵士和维吾尔族农民立即前赴伊犁屯田。不惧困难,敢于实践,迈出伊犁屯田第一步。阿桂为了进一步坚定清高宗搞屯田的信心,特用自己以前在伊犁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进一步阐述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根据对明年1000名屯田维吾尔族农民可收获粮食数量的推测,认为满足25000名官兵生活所需,当不成问题。

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叛乱之后,派遣部队在伊犁等处长期驻守,肃清残余的叛乱分子,挫败沙皇俄国染指西北边疆,以巩固统一成果,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军粮问题。伊犁地处边陲,距内地十分遥远。且西北又多风沙,交通往来十分困难。靠内地供应粮草,不仅耗费巨大,而且难以得到保障。因而要想使军队长期驻守伊犁,必须搞屯田。清高宗弘历看到了这一点,因而早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当清军击败阿睦尔撒纳,攻占伊犁时,就曾令将军兆惠筹议屯田事宜。只因随后爆发了大小和卓叛乱,才不得不中途辍止,乾隆二十四年大小和卓叛乱平定之后,清高宗随之令各军营大臣“筹议如何分兵驻守”伊犁[6]。此时虽然战火已基本平息,但残余的叛乱分子仍不时兴风作浪。加上长期战乱又使本来就很贫瘠的这一地区的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到处是荒凉的景象。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不少大臣畏惧重重,止步不前,“皆谓地方辽远,沙漠居多,旧时准夷马匹消耗殆尽,难以为驻守计”[7]。参赞大臣舒赫德虽没公开反对屯田,但却在奏文中不顾伊犁具体情况提出不切实际的建议,他要求清政府派遣数千名兵士和维吾尔族农民立即前赴伊犁屯田。清高宗对这种急躁冒进的计划很不以为然,“朕见其意在作难屯田”[8]。不过清高宗本人虽然认为伊犁屯田势在必行,但如何进行,是否能有成效,他也是心中无数的。在伊犁屯田进退两难的关键时刻,阿桂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可贵的务实精神,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不惧困难,敢于实践,迈出伊犁屯田第一步。乾隆二十四年九月,阿桂奉命前往刚刚收复不久的阿克苏为屯田做准备工作。为了解决赴伊犁驻防部队的口粮,他详细地查看了当地牧群,决定将见存的32头牛,一万五千三百余只羊作“为伊犁驻防兵来年行粮之需”,命令下属官员“加意牧放以济军需”[9]。同年十一月,他与路经阿克苏的定边将军兆惠,根据清高宗筹议屯田的谕旨,制定了初步的屯田方案,其主要内容为,“从阿克苏、乌什、赛里木拜、库车和沙雅尔等城酌派回人二三百户,于来年(按指乾隆二十五年)二月间先遣丁壮前往屯田,以官兵五百名护送起程,俟青草生时再将回人家口迁移”[10]。清高宗认为这种先派少数兵士和维吾尔族农民屯田的做法“尚属可行”,下令阿桂等人具体承办此事。乾隆二十五年正月,阿桂进一步提出,“酌派回人先往屯田,再添驻官兵,增派回众,即易为办”的屯田方针,并要求“早为调拨起程”[11]。应该说阿桂所拟定的首先小规模屯田,然后再进一步推开的计划,是从伊犁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稳妥可行的。清高宗对于阿桂既不惧困难,又脚踏实地的精神很是赞赏,夸他“勇于任事”,遂不听将军兆惠、富德以及陕甘总督杨应琚等人“本年(指乾隆二十五年)屯田恐已逾期,但可遣兵巡查”的意见,准予阿桂带兵前往伊犁屯田。阿桂为了进一步坚定清高宗搞屯田的信心,特用自己以前在伊犁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进一步阐述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他在奏文中这样说:“伊犁为西域适用之地,幅员广阔,苟能悉心筹计,从容布置,可冀有成。查守边以驻兵为先,驻兵以军食为要。臣来往军营,询问此间地势情形,伊犁海努克及固勒札等处水土沃衍,且有河可引灌注,若开垦屯田则兵食可以渐充。”[12]阿桂所言打消了高宗的疑虑,他鼓励阿桂道:“所办甚是,俱依议行。果能实心奋勉,次第办理,则屯田一事当录伊经始之功也。”[13]高宗的支持使阿桂信心百倍,虽然所需马匹还没有全数运到,但为了不误农时,三月二十五日,他毅然率领满洲索伦兵500名,绿旗兵100名,护送300名维吾尔族农民启程奔赴伊犁,这就揭开了伊犁屯田的序幕。

同年三月二十八日大队人马到达伊犁后,除有二三百名官兵去搜扑残余的叛乱分子外,其余官兵则和维吾尔族农民一起开始屯种。阿桂等人对此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和安排。他将部队驻扎在当地原有的庙宇和营垒内,距离屯种点一般有二三里,同时还设置了5处瞭望台,以互通声息,保卫屯种的顺利进行。维吾尔族农民则每隔半里设一村庄,共设15处。初步安置下来后,从四月初二日起,农民们就开沟修渠,引水灌田,开始了繁忙的春种。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回屯”。辛勤的劳动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同年九月,阿桂在奏文中说:“本年伊犁屯田以播种计之,上地所获二十倍,中地所获十倍,足敷千余人来年麦熟前之食。”[14]伊犁屯田的成功使清高宗很是高兴,他在谕旨中说:“今年伊犁屯田稍觉逾时,尚能如此丰收,皆阿桂等尽心办理所致,著加恩从优议叙。”[15]这一年,清政府为褒奖平定西北的功臣,以功劳大小为序,在紫光阁为其悬挂画像,阿桂被排在第十七位。弘历还亲自撰文称赞他,“心可干城,楚才继出,为国之桢”[16]。把阿桂比作元朝治国名臣耶律楚材,这是对他在伊犁屯田中所立下的开拓之功的极高的评价。

详密规划,精心管理,促使伊犁屯田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阿桂所做的又一贡献。在伊犁小规模屯田成功的基础上,为了使其全面铺开,阿桂于乾隆二十五年九月上奏朝廷,提出了5项建议:

第一,增派更多的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屯种,以扩大“回屯”的规模。他认为乾隆二十五年伊犁“回屯”的收获,足够1000名屯田“回人”生活所需的食粮,因而有条件再迁移700名维吾尔族农民来伊犁屯种,增加“回屯”的数目。

第二,增派军队来伊犁,开展驻防屯田,即兵屯。这是继“回屯”以后的又一种类的屯田。阿桂建议将部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满洲索伦兵负责守卫,另一部分是绿旗兵进行屯种。根据对明年(即乾隆二十六年)1000名屯田维吾尔族农民可收获粮食数量的推测,认为满足25000名官兵生活所需,当不成问题。于是基于这种预测,阿桂建议将伊犁现有的800名满洲索伦兵,增加到一千四百多名;绿旗兵则由100名增加到九百多名,这样才能为进行兵屯奠定基础。

第三,在屯田逐步扩展的基础上,相应增加驻防军队的数目,即所谓“增派官兵请随时酌量定数”[17]。阿桂认为如果“回屯”和“兵屯”的人数都各达到1000名,那么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就可以生产出足够五六千名士兵驻防所需要的粮食,那时就应该相应的增加驻防军队的数目,以加强对这一边疆地区的控制。

第四,陆续修建一批城堡,保证屯田的顺利开展。阿桂经过实地调查认为伊犁地区重要地点有三处,“河北则固勒札,河南则海努克,其地土肥饶之处则察罕乌苏”[18],建议在这三地修建城堡。海努克城建成后可“西通哈萨克、布鲁特及回地诸路”;察罕乌苏城则“以绿旗兵一千名屯田并驻防”。至于固勒札一处则应修建较大的城池,作为控制这一地区的中心,将驻扎大臣公署及一应仓库等均放置此处。这样,骑兵就可以在草青时分路巡查,霜降时回到驻防地点,对屯田的保卫可望得到加强。阿桂计划在乾隆二十七年夏季,由1000名绿旗兵开始动工兴建这三处城堡,一年时间完工。

第五,筹集屯田兵士所需的马匹和骆驼。阿桂认为要增派近千名绿旗兵来伊犁兴办兵屯,现有的在乌鲁木齐购买到的600匹哈萨克马远不够使用,因此他要求除再买1000匹马外,还要查明哈密和巴里坤两地有无马匹可供使用。同时他还要求在乌鲁木齐拣选500匹骆驼,以备运输兵屯所需籽种、器具之用。以上这5项建议对伊犁屯田的方式、规模、行政管理武装警卫及后勤供应等方面都进行了妥善的规划和安排,它实际上是一幅全面推开屯田的设计蓝图。而清政府则正是基本上按照阿桂的上述建议,从乾隆二十五年十月起陆续调集士兵,迁徙维吾尔族农民,筹集马匹骆驼,运送籽种、器具,为乾隆二十六年扩大屯田规模做准备。这件事得到天山南路各城维吾尔族民众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前往屯田的人凑集了口粮及籽种二十六万余斤,集中了一千三百余匹马运送各种物资。此外,还有五百六十余人为屯田人护送[19]。到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在伊犁驻防屯田的绿旗兵已达2000名,维吾尔族农民也已有八百余名[20]。其他诸如马匹、籽种等屯垦物质也大体齐备,于是伊犁屯田就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在以后的屯垦过程中,阿桂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他改变上年屯田单一种植黍、粟等秋季作物的状况,特地从内地运来大麦150石,小麦600石作为籽种,进行夏季作物生产。同时,他还发展畜牧业。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阿桂上奏朝廷,请求采买3000头牛和50000只羊,在伊犁设立牧场,进行牛羊的放牧和繁殖。这不仅能解决屯田驻戍所需,而且也可以大大减少内地办解的烦费。清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准予在乌里雅苏台牧场拣选所需牛羊[21]。推进与哈萨克族的贸易交往,也是阿桂所注重的事情。当时在伊犁西北面活动的哈萨克等族的社会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的游牧经济,因此必须同农业地区进行贸易,用牲畜换取布匹、粮食、绸缎等必需品,而伊犁驻防屯田也很需要哈萨克族的马匹,这样双方的贸易交往就开展起来了。阿桂对此态度是积极的,他了解到哈萨克马的价格远比内地便宜,当时如从内地购买牛驴供给屯田上的需要,买一头牛的钱可买四匹哈萨克马,一头驴的作钱则值两匹马,于是他在乾隆二十六年三月的奏文中就建议停止向伊犁运送在内地购买的牛、驴,而用发展与哈萨克族的贸易来满足屯田对于马匹等牲畜的需求。这既可节省清政府的财政费用,又可促进伊犁与哈萨克贸易的发展。清政府当然是乐此不疲的。

在阿桂精心组织和管理下,经过屯田士卒和农民的辛勤劳动,伊犁屯田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乾隆二十六年伊犁兵屯土地8000亩,共收获大麦、小麦、糜、粟、青稞等作物27100石;“回屯”800户,平均每户收粮食40石,总产亦达三万二千石左右[22]。不仅农业丰收,与哈萨克的贸易也很活跃。乾隆二十七年八月,根据阿桂的建议,清朝拨出库存的新币6300腾格,在叶尔羌购买了当地维吾尔族生产的布匹7600匹,然后将这些布匹解往伊犁,与哈萨克易换马匹[23]。与此同时,作为清朝控制中心的乌哈尔里克以及固勒扎两座城池也已建成。阿桂原计划在察罕乌苏建造城垣公署,因该地木植较少,因而移往条件较好的乌哈尔里克建城。此项工程于乾隆二十六年八月开始备办器具,第二年二月正式动工,由副将国柱率领800名绿旗兵承担。同年七月初八日,城墙及“所有仓库及驻扎大臣、侍卫官员公署、兵丁营房共1689间”房屋全部建成。此外由维吾尔族民众承担建造的,与乌哈尔里克城规模差不多的固勒扎城也同时竣工。消息传来,清高宗甚为高兴,特地给乌哈尔里克和固勒扎两城分别定名为绥定城和安远城,两城的四个城门也都定了名[24]。这两个城池的建成,不仅巩固了清朝对伊犁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屯田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当时伊犁地区呈现出“数千里地来往晏然”的繁荣景象[25]

伊犁屯田的成功保证了驻防军队的供给,巩固了统一的成果。不仅如此,它还使这一地区得到了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这功垂千古的事业中,阿桂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伊犁屯田的成功也使阿桂的地位不断上升。乾隆二十六年,他被先后授予内大臣、工部尚书和镶蓝旗汉军都统等职。乾隆二十七年又予骑都尉世职,令阿桂返京师“供职询问方略”[26]。乾隆二十八年正月,阿桂回到北京后,被授予军机大臣,准予在紫禁城内骑马。同年六月,清高宗颁谕旨,“阿桂在军营殊为出力,且在伊犁办事亦甚妥协,著加恩将阿桂一旗由正蓝旗抬入上三旗”[27]。七月,阿桂又被补授正红旗满洲都统,晋太子太保。接二连三的晋升,标志着阿桂已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