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英王乔治三世特派喀塞卡特前来天津林树惠史学文集

英王乔治三世特派喀塞卡特前来天津林树惠史学文集

【摘要】:乾隆五十二年英王乔治三世为了解决中英两国贸易所产生的困难,派遣喀塞卡特为大使前来中国。这年8月18日,喀塞卡特曾向本国政府提出初步的建议。喀塞卡特还认为,如果仅从靠近产茶区及英国工业品销售集中点这方面考虑,厦门是一个条件良好的口岸。喀塞卡特使节根据洪任辉的船只所提供的从南京到天津间航运的情报,准备尽可能地从海路驶往天津。这种想法直到喀塞卡特等人没有改变。

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王乔治三世为了解决中英两国贸易所产生的困难,派遣喀塞卡特(Charles Cathcart)为大使前来中国。他虽是英王的代表,但经费则由东印度公司负担。公司给他年俸6000英镑,为了供给临时的开销,船上还存放20000元(相当于5000英镑),还有价值4000英镑的礼品,其中包括一个金制的盒子,放着英国王给乾隆帝的信件。这年8月18日,喀塞卡特曾向本国政府提出初步的建议。他认为以英国国王的名义与北京朝廷进行磋商,是仅有的成功机会,任何企图通过公司人员来办理是没有力量的。这种看法是他根据原为东印度公司驻华主要人员,后任伦敦情报人员所提供的材料。喀塞卡特也和广州的英方主要负责人意见一致,他并且还仔细阅读了从1781—1786年英国大班们所写的日记。

英国使节的目标是在中国政府保护下扩大商务,最好的政策是让中国给他们选择存货的地点。不过英国要向清政府要求一个航运方便的合适地点,对于工业品销售及茶叶、中国瓷器的收购,都很便利才好。喀塞卡特还认为,如果仅从靠近产茶区及英国工业品销售集中点这方面考虑,厦门是一个条件良好的口岸。

喀塞卡特使节根据洪任辉的船只所提供的从南京到天津间航运的情报,准备尽可能地从海路驶往天津。

同年1月30日,喀塞卡特接到英政府给他的训令,除了让他设法改进英国对华商务,消除中国对英国的疑惧以外,主要让他记住这一点,即:如果中国皇帝有意允诺划给英国一个地方,在确定地点时应特别注意该地形势必须符合英国船只便利与安全的要求,便于英国可能进口的货品的销售,并靠近上等华茶的出产地,大约位于北纬27度~30度之间,也就是在浙江省宁波附近的地方,最为适宜。

这位大使因中途病死而没有完成其使命[13],但他的继任者马戛尔尼在担任大使以后,又向乾隆帝提出相同的要求,请占珠山海岛一处,作为英国商人停歇及存放货物之用,但遭到拒绝。从上面情况来看,由明朝末年开始,到《南京条约》签订时为止,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英船在我国沿海地区的频繁活动表面上好像是为了扩大贸易,其实不然。威忒在明朝末年初来广东,对情况很不熟悉,但他建议英国政府,要夺取海南岛作为英国的属地。这种想法直到喀塞卡特等人没有改变。这就不难说明,不论是英国商人还是他们的政府,其殖民主义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原载《南开学报》1982年第5期)

【注释】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H·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635~1834)卷1,第27页。

[2]夏燮:《中西纪事》,《通番之始》。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卷1,第41页。

[4]英船来台经过,系根据甘为霖著《荷兰统治下的台湾》(W.Campbell:Formosa under the Dutch)来叙述的。而据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卷一,第41页,则称英船“班丹号”及“王冠号(Crown)”于1671年,前来台湾设立商馆。中途在海上失事,1672年6月续派“归来号(Return)”及“实验号(ER perimnt)”两船前来,由“骆驼号(canle)”领航,在台湾停留经年,他们发现条件对于贸易来说并不有利,因为郑经所领导的政府对砂糖及鹿皮均为专利。“实验号”回航时为荷兰船所俘虏。两说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英船在1670—1671年间才正式来台湾进行贸易。

[5]《中西纪事》卷三,《互市档案》。

[6]本节主要参考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卷一,第10章。

[7]梁廷枏:《粤海关志》卷八,“税例”。

[8]梁廷枏;《粤海关志》卷八,“秘例”。

[9]《东华续录》,(乾隆)四十六。

[10]《史料旬刊》第四期,第116—117页。

[1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卷一,《洪任辉航行宁波及天津日志》,1759年,第301页。

[12]《史料旬刊》第四期,第114页。

[13]参考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卷二,第4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