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阅读与写作测评:情景的重要性与研究空间

阅读与写作测评:情景的重要性与研究空间

【摘要】:[50]由此看来,“情境”的确值得关注。反观语文中考、高考层面,已经出现不少情境化试题。因此,必须直面情境的选择性运用问题。为了回应一线教师在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为了纠正和预防各级命题层面设计和运用情境时出现的问题,为了传承和发展特定教育教学理念,有必要专门地、系统地思考:测试语境中应如何理解和用好情境?

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2017年年底,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亮点和基石的我国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这些文件内部和围绕这些文件展开的诸多讨论中,出现了一些高频关键词,“情境”是其中之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情境”一词只出现了3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境”也只出现了7次;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情境”一词共出现了34次,而且该版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专门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48],并用一定的篇幅做了专门的说明。

为什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阶段会如此重视情境,甚至在测试层面也要专门强调情境?因为课程改革深化阶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应对21世纪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环境时所需的关键品质。为此,学校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复杂的现实情境,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这意味着,要合理测评核心素养,也必须依赖于创设合理的、真实的任务情境,才有可能实现。[49]再往前追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的学习理论也已经指明,意义建构的根本途径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情境互动。[50]

由此看来,“情境”的确值得关注。不过,问题也随之产出。在一轮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答疑问题征集中,出现了如下问题:“什么叫‘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教学环境下是否存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考查方式似乎很难把握,如何在命题中实现?”一线老师和教研员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相当具有代表性,从考试和命题的角度来看,触及了两个基本问题:如何理解测试语境中的情境?在命题操作层面如何落实?这些基本问题,各个学科、各个学段都需要思考。

反观语文中考、高考层面,已经出现不少情境化试题。综合性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积累、作文,甚至阅读部分的考查都在争取情境化。不过,既有的“情境化试题”中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譬如,“情境设计违背事理与常情;情境设计或材料信息严重失真;似曾相识:直接‘撞车’或题材老旧……”[51]况且,若各个测试板块都试图情境化,有可能导致试卷“膨胀”。因此,必须直面情境的选择性运用问题。

为了回应一线教师在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为了纠正和预防各级命题层面设计和运用情境时出现的问题,为了传承和发展特定教育教学理念,有必要专门地、系统地思考:测试语境中应如何理解和用好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