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有一个综合性的“测评框架或说明”。暂不考虑考试目的和课程层面的差异,单从测评文件的编写技术、规范来看,国外的“测评框架或说明”对我国的测评框架、蓝图等的编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下文以PIRLS的“测评框架或说明”,PISA的阅读“测评框架”,以及NAEP阅读“测评框架”和“测评说明”为研究对象[28],分析它们作为一份测评文件的内容构成和特征。......
2023-08-17
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2017年年底,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亮点和基石的我国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这些文件内部和围绕这些文件展开的诸多讨论中,出现了一些高频关键词,“情境”是其中之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情境”一词只出现了3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境”也只出现了7次;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情境”一词共出现了34次,而且该版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专门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48],并用一定的篇幅做了专门的说明。
为什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阶段会如此重视情境,甚至在测试层面也要专门强调情境?因为课程改革深化阶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应对21世纪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环境时所需的关键品质。为此,学校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复杂的现实情境,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这意味着,要合理测评核心素养,也必须依赖于创设合理的、真实的任务情境,才有可能实现。[49]再往前追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的学习理论也已经指明,意义建构的根本途径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情境互动。[50]
由此看来,“情境”的确值得关注。不过,问题也随之产出。在一轮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答疑问题征集中,出现了如下问题:“什么叫‘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教学环境下是否存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考查方式似乎很难把握,如何在命题中实现?”一线老师和教研员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相当具有代表性,从考试和命题的角度来看,触及了两个基本问题:如何理解测试语境中的情境?在命题操作层面如何落实?这些基本问题,各个学科、各个学段都需要思考。
反观语文中考、高考层面,已经出现不少情境化试题。综合性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积累、作文,甚至阅读部分的考查都在争取情境化。不过,既有的“情境化试题”中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譬如,“情境设计违背事理与常情;情境设计或材料信息严重失真;似曾相识:直接‘撞车’或题材老旧……”[51]况且,若各个测试板块都试图情境化,有可能导致试卷“膨胀”。因此,必须直面情境的选择性运用问题。
为了回应一线教师在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为了纠正和预防各级命题层面设计和运用情境时出现的问题,为了传承和发展特定教育教学理念,有必要专门地、系统地思考:测试语境中应如何理解和用好情境?
有关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的文章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有一个综合性的“测评框架或说明”。暂不考虑考试目的和课程层面的差异,单从测评文件的编写技术、规范来看,国外的“测评框架或说明”对我国的测评框架、蓝图等的编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下文以PIRLS的“测评框架或说明”,PISA的阅读“测评框架”,以及NAEP阅读“测评框架”和“测评说明”为研究对象[28],分析它们作为一份测评文件的内容构成和特征。......
2023-08-17
国际阅读“测评框架或说明”文件蕴含的一些基本追求也是我国考试研究者、命题人员和测评文件编写者等相关人员需要重视的。如何保证上述三个层面的良性互动,是我们在剖析国际“测评框架或说明”文本之余需要反思和探究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学习国际“测评框架或说明”文本的技术规范开始,同时也许还需要适当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
2023-08-17
第一节言论言论,特别是小言论,是最有利于基层人防机关的同志们发挥能力、多见成效的一种议论式体裁,所以我们将对它展开重点探讨。本书第十四章列出的范例2、范例3,都是很典型的小言论。没错,它就是前面第十章的范例1里的第五部分,原样搬过来,一字未动,只是分了一下段,便成为一篇完整的小言论了。如果哪篇言论上来就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以大话压人,动辄"你必须怎么怎么样",那这篇言论只能被"干掉"。......
2024-03-18
《阅读锚定标准》中有这样的说明:“标准界定了每一个学年末,学生应该能理解什么和能够做什么。”[8]这一说明揭示了理解和描述阅读素养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其次,《阅读锚定标准》的前两个维度“主要思想和细节”与“艺术和结构”下面的具体标准,也都指明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本的不同侧面应该作出怎样的认知反应。......
2023-08-17
空间理论上,列斐伏尔反对传统社会理论单纯视空间为社会关系演变的平台,反之指出它是社会关系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空间既是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出来,又随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构和转化。《空间的生产》中列斐伏尔分析了物质、精神、社会三种空间。福柯指出,空间成为理论关注的对象并不是新鲜事情,因为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关系。此外像休闲、工作、游戏、交通、公共设施等,无不涉及空间的概念。......
2023-07-31
不过,这些逐级发展的目标背后,其实有着这样一个潜在的假设: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都是为日后“写文章”意义上的“写作”打基础的。同时,用于“表达和交流”的“写作”,主要指的也是“写文章”。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可以看到国外母语教育界对于写作的功能定位,不限于“写文章”。[5]反观我国的状况,也许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写作就是写文章,是老师布置的任务。......
2023-08-17
综观PISA、NAEP和PIRLS阅读测评的相关文件,发现三者在内容构成、文件编写风格等方面具有不少相似之处。每一次测评都会有厚厚的“测评框架或说明”文件出版,每一次的“测评框架或说明”都会在上一轮测评结果的基础上再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更新。[31]综观PISA、NAEP、PIRLS三个阅读测评项目的“测评框架或说明”,达到了这一标准。所有的读者阅读测评框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023-08-17
PISA测评尊重阅读现实,基于特定的理论模型开发测评,而其测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研究阅读素养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60]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PISA的阅读素养观,进一步反思、研究和完善我国阅读素养观、语文素养观。......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