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异背后,可以找到国际读写测评中的一些基本趋势、规律。(三)测试任务层面,形式丰富,内容有学术性以上测评案例中的“任务”与我们熟悉的题目,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案例4德国课程标准中呈现的测试样例则是一个大任务中包含一系列连贯性的子任务,子任务是完成大任务的一个环节,完成一组子任务就完成了一个大任务,按要求建构了一个档案袋。其实,尊重读写规律、需求的任务,就是“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2023-08-17
国外母语教育十分重视过程性评价,但国内普遍更关注总结性评价,尤其是高利害考试。为了适应我国当前需求,同时兼顾国外测评的多样性,以下择取国外部分高利害考试和日常总结性测评案例加以剖析。
案例1 美国英语语言艺术11年级测评
美国在2010年颁布《各州共同核心标准》后,联邦政府拨款建立两个专门的组织研发评价体系,以保证评价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大学及职业准备评价合作伙伴”(PARCC)是其中之一。PARCC为各年级设计了系统的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工具。这里暂且通过11年级的一份英语语言艺术测试卷和测试题来感受他们的测评设计思路。
11年级的一份试卷由三个模块构成,模块1试题结构如表7-2[36]所示(根据试卷整理而成):
表7-2 PARCC 11年级阅读测试模块结构与说明
11年级这份试卷的其他两个模块沿用以上结构:由节选文本、选择题、基于阅读的写作题组成。其间的变化在于:每个模块涉及的文本类型不一样;每个模块的阅读文本数量和选择题数量不统一;选择题可能是单项选择题,也可能是多项选择题,备选项一般是4个,也可能有6个。11年级这一套试卷的三个模块,共呈现了6篇阅读文本,题目总计22个,其中选择题19个、基于阅读的写作题3个。其他年级也大致采用这样的结构,只是模块数可能不一样,每个模块里面的文本数量和题组数量不固定,但是每个模块必有一个基于阅读的写作题。
案例2 德国德语高考试题[37]
考试时间:315分钟
请您选择一题作答。
题目一
请您解析希尔黛·杜敏的诗作《陌生人》!
请您特别注意,抒情的“我”在异乡有怎样的经历!
请在您的回答中阐述,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主题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塑造的。
题目二
请您解析戈哈特·豪普特曼的剧作《孤独的人》中的片段(五幕剧中第二幕的结尾)。
请在您的回答中阐述,性别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塑造的。
题目三
请您解析戈特弗里德·凯勒的小说《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片段(雷克拉姆出版社,第26—30页)!请您特别注意,随着相遇,人物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请在您的回答中阐述,爱情关系的开始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塑造的。
题目四
您的学校正举办“激趣—引入—掌握”主题活动日。闭幕式上,学生和教员将根据主题的不同方面引导观众进入不同的房间。
您的德语课程将主持“引入文学”主题。在此将展示文学作品、事实信息、说明性图像和视听作品。
您的任务是,在那里向在场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就“引入文学”主题做介绍。
请完成试题!
案例3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语言A:文学》测评结构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BDP)是一套为16—19岁年龄段学生设计的,一般在高二、高三实施的两年制大学预科课程。项目课程包括6个学术领域。其中的“语言与文学研究”领域开设三门课程,每门课程又分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的《语言A:文学》课程,相当于是将我们的整本书阅读中的文学作品阅读课程化了。如果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的高级课程,那么他们必须阅读由“国际文凭指导阅读书单”上的作者撰写的作品译著4部,由“国际文凭指导阅读清单”上的作者撰写的作品原著5部,另外阅读自选作品4部,累计学习作品13部。[38]然后完成以下结构的评估,如表7-3[39]所示:
表7-3 国际文凭《语言A:文学》课程2021年评估结构(高级课程)
续表
例4 德国德语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试题样例[40]
主题:结束表达中的冷漠。
与您研究组的其他成员就“沟通”主题建立档案袋。此档案袋应该记录哪些关于沟通的想法可在上述文本中找到(笔者注:不同的实用类文本,有报纸文章、沟通理论作品的节选等,此处略),请遵循以下步骤:
任务步骤1:在材料1和材料2的基础上,撰写一个连续性文本,介绍不同的沟通风格。
任务步骤2:运用图表(材料3)来说明真实或移情交流的意义,以及什么叫作“表达中的冷漠”。
任务步骤3:以材料4和材料5为背景反思您得到的结果(参阅步骤1和2),为同学们准备非连续性文本。
任务步骤4:结合您的个人经验或阅读过的书籍、看过的电影等相关例子完成档案袋,在小组中解释这个档案袋对成功沟通的意义。
这个题目与我们常见的试题相比,有许多不一样的元素:提供了5个文本材料、成果要求是建立档案袋、涉及多种文本形式、引导小组合作、需较长时间完成[41]。
有关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的文章
在差异背后,可以找到国际读写测评中的一些基本趋势、规律。(三)测试任务层面,形式丰富,内容有学术性以上测评案例中的“任务”与我们熟悉的题目,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案例4德国课程标准中呈现的测试样例则是一个大任务中包含一系列连贯性的子任务,子任务是完成大任务的一个环节,完成一组子任务就完成了一个大任务,按要求建构了一个档案袋。其实,尊重读写规律、需求的任务,就是“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2023-08-17
明晰了测评构念、选择了测评途径之后,就进入测评工具开发或选择阶段。阶段三开发测评工具时,需注意测评的是“潜在的”[17]构念,因此测量与评价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用外显的工具引发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认知反应,并据此判断其构念发展水平。此处勾勒的测评工具开发小模型突出了测评工具开发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即需要考虑工具引发的学生反应。......
2023-08-17
测量与评价,两者各有专门的话语系统但又密切相关。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将语文测评途径和语文测评构念联合起来思考,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2023-08-17
考试大纲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不可回避的是,细究考试大纲,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一)测评领域的界定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试大纲给“表达”领域分出了两个考查内容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2015年,有11个省市的考试说明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板块设定测评目标。[5]当然,实际的考试命题终究还是要操作性框架的,考试大纲文件的取消,并不代表着考试大纲中的概念框架、思维方式会同时消失。......
2023-08-17
超越任务选做型作文题,对于文体的不同规定值得专门探讨。其一,“文体不限”是文体开放的基本形式。文体不限是提高作文试题开放度的基本手段之一,学生有着广阔的文体选择空间。加了限制条件的“文体不限”,引导的是更加自觉的选择,以及对文体特征和功能更加到位的理解。其三,“规定文体”也能成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开放。......
2023-08-17
2019年全国Ⅱ卷和北京卷设置了选做题,并且旗帜鲜明地打上了“任选”两字。(一)任选形式差异两个选做题,命题思路还是有差别的。[24]任选题形式差异背后应该有本质的考查意图和评价焦点上的差异。另一方面,要明了并尽量规避任选试题的风险。同时,也要防止长期固化一种任选类型可能给教学和学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3-08-17
《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的一大特色是:在学生终身学习、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所有成员读写能力发展的背景下谈读写评估问题。这份《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的态度十分坚决:“如果一项评估实践无法带来促进教和学的效果,那么其是无效的。”《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重视探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如今,学校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单单是传递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023-08-17
我国考试大纲从其内容构成来看,倾向于是一份操作性文件,直接规定“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不像国外的测评框架那样对测评的构念、领域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详细的解释。......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