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测评指向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测评指向

【摘要】:辨析历年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其实际的测评目标指向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该题对于如何在文章中规范地插入、呈现非连续性文本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例8,可以说是历年试题中与“非连续性文本表达”相关度最高的试题,第1小题是根据文意补充统计图表的局部要素,第2小题实质上是要求对两个统计图表制作上的差异和相应的表达效果差异作出分析。

辨析历年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其实际的测评目标指向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图到文的转换

这类试题的基本命题思路:提供一个图表,让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述出图表的意思,如例1。这一层次试题的特点:图里有话题、信息、事实,在从图表到文字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基本仅需要用语言文字将图形、图示表达的逻辑和大意“翻译”出来即可,基本不需要额外的推理、判断等。考查的重点是“翻译”“转换”结果是否准确、完整,语言是否连贯。

例1 (2016年全国I卷)

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从读图的思维步骤来看,“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结论”(如例2)可能比“图文转换”要复杂。首先,图表蕴含的信息可能较为复杂,可能存在多个观察视角;其次,答题过程多一些思维步骤:在看清楚信息的基础之上,可能需要对各组或各类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继而进行推论,最终总结得出一个或几个结论。

例2 (2009年广东卷)

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图表一

图表二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____A___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___B__。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___C___,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三)发现和阐释潜在信息

同样是先读图再用文字表述读图的结果,阅读和阐释空间可能有差异。“图文转换”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这两类题目需要学生“表达”的结果,答案基本是客观的、唯一的:或者是图表已经明示的信息,或者是图表明示信息所暗示的必然结论。除此之外,有些图则有着丰富的解读空间,不同的读者可能读出不同的层次、意味。譬如,读“漫画”,读“徽标”(如例3)。

例3 (2015年全国新课标乙卷)

右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四)根据图表展开限定性表达

前文已提及,目前绝大多数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显性、主要的测评目标是“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表达”,相关的测评目标为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里的这些要点,通常会直接出现在试题的题干中(如例4,图略,下画线为笔者所加),只是不同题目涉及的要素可能略有差异。

例4 (2008年广东卷)

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在这类题目中,各种图形、照片等是引导材料,对学生的表达既起到了激发作用,也起到了限定作用,集中检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特定方面。有时一个题目里限定了表达内容和形式层面的多个要素,如主题、写作视角、语言、修辞等,这样的题目已经接近于“微写作”。

(五)非连续性文本表达

例4是要学生用连续性文本表达非连续性文本传递或隐含的意思;而此处说的“非连续性文本表达”,指的是用非连续性文本表达原本可能用连续性文本表达的内容,或能对“非连续性文本表达”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例5、例6、例7的测量方式触及这一层面,但既有的考试文件均未有意识地专门设立这一层面的考查目标。因此,现有试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从哪个角度触及了“非连续性文本表达”,还需要仔细辨析。

例5 (2010年安徽卷)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略),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5分)

例5让学生完成一个图示,看似完成一个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但实际上题干已经给出了图示的整体架构和文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生只需概括文本局部内容并填入图示中相应的位置。然而,“非连续性文本表达”的关键恰恰在于自己梳理文本内容的逻辑关系,据此勾勒图示,借此直观、立体、形象地呈现文本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此题虽然形似“非连续性文本表达”,实际考查的还是文本局部内容的概括能力。

例6 (201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1)给图表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2分)

(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不超过40字)(3分)

例6,任务要求简洁明了,从表面来看,这个题目侧重于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读懂图表中蕴含的话题和结论。不过,第一小题其实是“非连续性文本表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在一些正式、规范的报告中,所有图表都需要有名称。准确、精要地标注图表名称,是图表运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该题对于如何在文章中规范地插入、呈现非连续性文本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再看如下例题:

例7 (2015年天津卷)

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5分)

完成这个题目的过程,需要比较三个图的表征意义、表达效果,需要在人际交流的背景下来考虑哪一个图示更能为大众所接受,更能达到提示、劝说的目的。因此,该题本质的测评目标是对图示表征效果即“非连续性文本表达”的评价。

例8,可以说是历年试题中与“非连续性文本表达”相关度最高的试题,第1小题是根据文意补充统计图表的局部要素,第2小题实质上是要求对两个统计图表制作上的差异和相应的表达效果差异作出分析。

例8 (2016年上海春季高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4—5题。(6分)

某团体就“最受欢迎的西餐食品”进行问卷调查,回收了近三千份有效问卷,得到了相关数据(见下表),绘制并公布了两张柱状图(见图一、图二)。

“最受欢迎的西餐食品”调查结果表

1.根据上述材料,图一图二左侧的括号内应填入的相同文字是_______。(2分)

2.如果你是一位经营热狗的餐饮店老板,你会选用哪一张柱状图来做热狗的推广?陈述你这样选择的理由。(4分)

图一

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