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阅读试题命制中的泛化现象:理论与工具

阅读试题命制中的泛化现象:理论与工具

【摘要】:在网上搜索,很容易就能找到“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的内容,关于文体特点的分析有如下提示:文体特点:真实性、文学性真实性体现在什么地方?以上案例较为极端地反映了语文试题命制中的泛化现象。其三,某一个文本的特征在阅读试题命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譬如以上案例中的试题笼统地套用了“人物传记”常考的题目和常用的答案。

在网上搜索,很容易就能找到“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的内容,关于文体特点的分析有如下提示:

文体特点:真实性、文学性(写作技巧

真实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1.引用传主的日记、诗文、作品、书信、故事、别人或传主的话等。

2.列数据。例如,列举华罗庚回国三十年的成就。

3.客观叙述(材料真实)。

结合网上的“答题技巧”看以上案例中学生的三种回答情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深受答题技巧的影响,只不过影响程度不一:部分学生能较为完整地套用模式化的答案;部分学生能记住通用答案中的一部分,即“真实性”,但记不住也找不到支持“真实性”这一答案的证据;还有部分学生则为“真实性”找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传主的事迹”这一理由,不知是没有记住答题技巧中的通用答案还是刻意选择了这个理由,虽然文本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传主的事迹”,但这样的回答没有紧扣“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何特点”这一问题,而是涉及材料的组织问题了。

以上案例较为极端地反映了语文试题命制中的泛化现象。跳出以上案例,总体来看,阅读试题命制中的泛化现象,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命题未能抓住特定类型文本本应考查的关键点,测评目标有偏差,比如在文学文本阅读测评中大量考查信息筛选能力。

其二,只将文本与其所属的文体大类对应,没有进一步辨析文本更为具体的文本类型,测评目标较为笼统,将知识、试题、答案简单化处理。最后呈现的结果是试题和答案都较为泛化,某些试题成为“固化”题目,出现频率较高,出现于不同文章的阅读测试中,如“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其三,某一个文本的特征在阅读试题命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没有在“这一类”文本类型视角下重视“这一篇”的独特性,测评目标、试题题干、示例答案或评分标准没有体现出这一篇文本的特征。譬如以上案例中的试题笼统地套用了“人物传记”常考的题目和常用的答案。

如果命题者泛化命题,部分教师和学生就会习惯性答题。在“以考定教”的大环境下,教师再按照命题者制定的答案进行教学,这会让语文学习失去应有的丰富空间,更会误导学生,甚至误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