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读写测评:一道试题在线讨论案例

读写测评:一道试题在线讨论案例

【摘要】:在一次语文考试后的阅卷和讲评过程中,其对某个试题的学生答题反应产生了困惑,不知道怎么引导学生纠正“错误”,便写邮件向笔者咨询,于是有了以下的在线交流。后一种情况的学生要多于前一种情况的学生。(三)探寻真相Z老师发来了文本《吴晗的文章和诗》。文章名就是“吴晗的文章和诗”,那么文章中出现吴晗的“诗文”是理所当然的。

Z老师几年前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便在自己家乡的一所重点高中任教。在一次语文考试后的阅卷和讲评过程中,其对某个试题的学生答题反应产生了困惑,不知道怎么引导学生纠正“错误”,便写邮件向笔者咨询,于是有了以下的在线交流。

(一)呈现困惑

2016年9月1日 17:03

叶老师:

见信好!最近我们高三进行了一次月考,在改卷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问题,虽然在之前的改卷中时常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一直没有进一步思考研究,在此向您请教。

我们这次有一道题是“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何特点?这一处理有何好处?”参考答案中有一点是“选用了传主的诗文作品及书信,增强了传文的真实性”,赋分标准是答出“诗文及书信”给2分,“真实性”给2分。但在实际改卷中,学生有时答不出“诗文及书信”,但是会写到“增加真实性”,看点给分就该给他2分,但是我觉得这种答题其实是很投机的,两问之间有联系,不应该这样看点给分见字给分。您觉得呢?

Z

(二)梳理问题

2016年9月1日19:36

Z老师:2016年9月5日 10:20

……不妨找学生问问,当时答题时怎么思考的……

叶老师:

您好,经过找学生谈话了解到,部分学生是套答的,所以能答出“真实性”,但是找不到到底是怎样的“选材”能够增强“真实性”;部分学生把“选材”一问答到“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传主的事迹”上去了,认为只要记叙的是传主的经历就是真实了。后一种情况的学生要多于前一种情况的学生。

Z

交流至此,关于“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何特点?这一处理有何好处?”这一试题的三种答题反应比较清楚了:

反应一:答出“选用了传主的诗文作品及书信,增强了传文的真实性”;

反应二:套答,能答出“真实性”,但是找不到到底是怎样的“材料选择”能够增强“真实性”;

反应三:有一部分学生答到“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传主的事迹,增强真实性”。

从提供的评分标准和老师的态度来看,反应一最佳,反应二答对了一半,反应三最不合理。

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应该再结合文本推敲一下。于是,本人又写邮件给Z老师要文本。

(三)探寻真相

Z老师发来了文本《吴晗的文章和诗》。

看过文本后,情况出现了反转。笔者对Z老师的疑问、试题及答案本身提出了疑问。

2019年9月13日 17:45

Z老师:

阅读文本后再看题目、答案和学生的回答,现在我认为是题目值得商榷,更准确地说是答案不好,评分标准设定不合理。文章名就是“吴晗的文章和诗”,那么文章中出现吴晗的“诗文”是理所当然的。“选用了传主的诗文作品及书信,增强了传文的真实性”这样的回答太泛,像套话,没有紧扣文本具体的内容,没有进一步分析所选“诗文作品及书信”的具体特征,没有揭示出该文在材料选择方面的关键特征。

随后,Z老师也意识到了问题,原来命题者、阅卷老师和绝大多数学生都被固化的答题思路束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