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AEP测评框架文件中,则能看到更加直接的相关规定和说明[6]:试题与认知目标需保持一致。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NAEP十分重视试题和认知目标之间的准确匹配,甚至选择题干扰项的设计和主观题评分标准的拟定过程也要关联或紧扣认知目标。对此,NAEP先要求该题目中所考的两个能力都在规定的认知目标体系之内,在此前提之下,为了能充分检测学生的能力状况,NAEP又指出:在评分量表中需要解释题目中涉及的每一种技能是如何被评估的。......
2023-08-17
前面阐述了认知目标和试题之间准确对应的重要意义,但这种对应应当是“有弹性的对应”,如表5-2所示,一个认知目标可能涵盖多种任务途径。同时,这种准确对应是一种“内在的对应”,不必通过固化的题型甚至题干表述来实现。然而正如本节开头所指出的,目前我国大规模测试中,能力目标与试题之间的对应存在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僵化的现象。
试题题干的表达与认知目标的表述保持适度距离,会是怎样的效果?不妨来看一些国际阅读测评项目中的具体题目。
以下是已经公开翻译发表的PIRLS阅读测评项目中的《倒立的老鼠》一文的部分阅读试题(全文共14个题目)[9]:
1.为什么拉本想要除去老鼠?(选项略)
2.拉本把捕鼠器放在什么地方?(选项略)
3.为什么第一天晚上,当老鼠从洞里出来的时候,相互用肘触碰对方并用爪子向上指指?(选项略)
4.回答问题:当拉本看到捕鼠器中没有老鼠时,他为什么会微笑?
5.回答问题:你认为老鼠容易被愚弄吗?并说说为什么。
6.从拉本做的事情中,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语言描述一下,并举出两个关于他行为的例子来说明。
……
可以看到,上述问题题干的表述并未直接指明或关联认知目标,与PIRLS测评框架罗列的认知目标及认知目标所对应的任务类型[10]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指向文本本身的具体问题,认知目标隐藏于问题引发的阅读过程和行为中。所有这些具体的问题加在一起,共同营造或者说保持的是与文本一致的氛围,而不是外在的一套测试话语系统。当然,PIRLS项目的测评对象为4年级学生,所以可能在试题的表达上需要贴近学生的年龄层次,但PISA和NAEP的试题有着同样的表达特质,即试题的题干表述指向文本,测评目标隐含于试题背后。
不妨看一下2009年PISA阅读测试中《戏如人生》(节选自匈牙利剧作家费伦克·莫纳一部剧作的开头部分)的几个题目[11]:
在幕布拉开前,剧中人物刚做过什么?
这题考的是“形成解释”。题干中提到“在幕布拉开前”,一般情况下答题者可能会据此到文本开头的场景处去找答案,但事实上,与答案相关的信息在文本的中间部分,剧中一个人物提到“我们刚从餐厅过来”。
“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有时候……要花一刻钟之久……(第27—28行)”按杜雷的意思,为什么一刻钟是“一段漫长的时间”?(选项略)
这题考的也是“形成解释”,从这个题目所问的内容来看,与我们考试大纲里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比较接近,但我们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句话(或画线句)是什么意思”。PISA这个题目却是引导读者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按杜雷的意思,为什么……”
从总体上说,剧作家莫纳在这部分节选中做了什么?
A.他在表现每个人物解决自己问题的方式。
B.他在让剧中人物展示戏剧中的漫长时间是怎样的。
C.他在举例说明一种典型的、传统的戏的开头。
D.他在运用剧中人物来演绎他自己创作中的难题。
答案是D。这题考的是“形成广义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中人物对话所有隐含信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和作出判断。这题类似于我们常问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目的)是什么?同样,尽管只是提问方式、措辞上的一些小差异,但PISA这个题目更利于引导学生贴着文本和作者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切实关联起文本中具体的人、事、情、理,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生必须熟悉文本,结合文本来答题。这样贴着文本的题目大概是很难进行模式化的训练的。或者说可以“模式化”的是阅读的策略,但不是答案。
有关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的文章
在NAEP测评框架文件中,则能看到更加直接的相关规定和说明[6]:试题与认知目标需保持一致。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NAEP十分重视试题和认知目标之间的准确匹配,甚至选择题干扰项的设计和主观题评分标准的拟定过程也要关联或紧扣认知目标。对此,NAEP先要求该题目中所考的两个能力都在规定的认知目标体系之内,在此前提之下,为了能充分检测学生的能力状况,NAEP又指出:在评分量表中需要解释题目中涉及的每一种技能是如何被评估的。......
2023-08-17
《标准》确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明确了数学教育进展的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标准》的基本理念。《标准》提出的这六个具体目标正是体现了个体成长发展的这个自然过程。......
2023-07-31
社会认知活动离不开认知情境,认知客体、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关系等借助认知情境得以体现,比如空间距离影响认知主体对他人关系的判断,背景环境引发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行为的想象等。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空间距离构成了一个情境因素。一般认为欧洲人喜欢保持远距离交往,而阿拉伯人和非洲人则喜欢保持近距离交往。......
2023-08-01
(一)健身的含义健身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身体活动练习为基本手段,利用体育、医疗、卫生保健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对自身机体施加积极的影响,以改善健康状况,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实践活动。这是健身活动的主要特征和本质之一,这也是健身活动具有众多作用和功能的关键所在。......
2023-11-21
譬如《PIRLS 2016测评框架》,对其认知目标做了两个层次的阐释。其一,回归真实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情境中描述抽象的认知目标所对应的、可能的阅读行为、过程、技巧等。直接推论是非常基础的。另外,有些直接推论也许要求读者将文本局部意思和文本总体意思关联起来。其二,举例说明各个认知目标可能涉及的阅读任务。在每一个国际阅读测评项目中,关于认知目标的详细阐述都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立体的“阅读理解过程”。......
2023-08-17
■保持适度距离很重要“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在不同场合与谈话对象保持不同的距离,是一门很深而且很重要的学问。在这种场合下,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可以应用心理学上讲的距离选择,与谈话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最后,白雪向王敏郑重声明,星期天不再参加王敏的任何活动,她要把这天留给自己用来学习。朋友之间也只有适度地保持距离,才能够增进感情。此外,还要注意不同的场合要保持不同的距离。......
2023-12-03
第五节政策目标关系与冲突考查知识点与考察目标识记:政策目标冲突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纵向政策目标关系与冲突的含义和表现形式理解:纵向政策目标冲突的一般运行机制,我国纵向政策目标冲突表现形式及其现状应用:运用公共政策相关理论,对特定政策过程中纵向目标冲突机制及其过程进行分析,关注目标冲突对于政策行为的影响山西“煤炭出海大通道”难产背后[5]铁路之于山西,犹如动脉般重要。......
2023-12-05
语言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接触相应的文化。语言的掌握也好,其他社会化目标的达成也罢,作为学习过程,都必须以认知能力的获得为前提。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类基于语言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构成了人类接受社会化和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条件。一般动物虽然也有学习与积累知识的能力,但主要的方式是模仿,而缺乏人类这样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