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认知目标与试题外在显性距离的关系

认知目标与试题外在显性距离的关系

【摘要】:前面阐述了认知目标和试题之间准确对应的重要意义,但这种对应应当是“有弹性的对应”,如表5-2所示,一个认知目标可能涵盖多种任务途径。然而正如本节开头所指出的,目前我国大规模测试中,能力目标与试题之间的对应存在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僵化的现象。试题题干的表达与认知目标的表述保持适度距离,会是怎样的效果?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指向文本本身的具体问题,认知目标隐藏于问题引发的阅读过程和行为中。

前面阐述了认知目标和试题之间准确对应的重要意义,但这种对应应当是“有弹性的对应”,如表5-2所示,一个认知目标可能涵盖多种任务途径。同时,这种准确对应是一种“内在的对应”,不必通过固化的题型甚至题干表述来实现。然而正如本节开头所指出的,目前我国大规模测试中,能力目标与试题之间的对应存在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僵化的现象。

试题题干的表达与认知目标的表述保持适度距离,会是怎样的效果?不妨来看一些国际阅读测评项目中的具体题目。

以下是已经公开翻译发表的PIRLS阅读测评项目中的《倒立的老鼠》一文的部分阅读试题(全文共14个题目)[9]

1.为什么拉本想要除去老鼠?(选项略)

2.拉本把捕鼠器放在什么地方?(选项略)

3.为什么第一天晚上,当老鼠从洞里出来的时候,相互用肘触碰对方并用爪子向上指指?(选项略)

4.回答问题:当拉本看到捕鼠器中没有老鼠时,他为什么会微笑?

5.回答问题:你认为老鼠容易被愚弄吗?并说说为什么。

6.从拉本做的事情中,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语言描述一下,并举出两个关于他行为的例子来说明。

……

可以看到,上述问题题干的表述并未直接指明或关联认知目标,与PIRLS测评框架罗列的认知目标及认知目标所对应的任务类型[10]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指向文本本身的具体问题,认知目标隐藏于问题引发的阅读过程和行为中。所有这些具体的问题加在一起,共同营造或者说保持的是与文本一致的氛围,而不是外在的一套测试话语系统。当然,PIRLS项目的测评对象为4年级学生,所以可能在试题的表达上需要贴近学生的年龄层次,但PISA和NAEP的试题有着同样的表达特质,即试题的题干表述指向文本,测评目标隐含于试题背后。

不妨看一下2009年PISA阅读测试中《戏如人生》(节选自匈牙利剧作家费伦克·莫纳一部剧作的开头部分)的几个题目[11]

在幕布拉开前,剧中人物刚做过什么?

这题考的是“形成解释”。题干中提到“在幕布拉开前”,一般情况下答题者可能会据此到文本开头的场景处去找答案,但事实上,与答案相关的信息在文本的中间部分,剧中一个人物提到“我们刚从餐厅过来”。

“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有时候……要花一刻钟之久……(第27—28行)”按杜雷的意思,为什么一刻钟是“一段漫长的时间”?(选项略)

这题考的也是“形成解释”,从这个题目所问的内容来看,与我们考试大纲里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比较接近,但我们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句话(或画线句)是什么意思”。PISA这个题目却是引导读者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按杜雷的意思,为什么……”

从总体上说,剧作家莫纳在这部分节选中做了什么?

A.他在表现每个人物解决自己问题的方式。

B.他在让剧中人物展示戏剧中的漫长时间是怎样的。

C.他在举例说明一种典型的、传统的戏的开头。

D.他在运用剧中人物来演绎他自己创作中的难题。

答案是D。这题考的是“形成广义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中人物对话所有隐含信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和作出判断。这题类似于我们常问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目的)是什么?同样,尽管只是提问方式、措辞上的一些小差异,但PISA这个题目更利于引导学生贴着文本和作者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切实关联起文本中具体的人、事、情、理,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生必须熟悉文本,结合文本来答题。这样贴着文本的题目大概是很难进行模式化的训练的。或者说可以“模式化”的是阅读的策略,但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