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高写作质量:关注过程,保障意义

提高写作质量:关注过程,保障意义

【摘要】:《作者的选择》这套写作教材非常重视“写作的过程”,在任何一个单元的任何一个学习点上,都体现出对写作过程的观照,从显性到隐性,有三种表现:一是通过直接阐释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环节”意义上的写作过程;二是尽量还原或放大从日常“感觉”“体验”到“文字”“文章”的“生成”过程;三是重视通过明晰写作目标与评价量规来保障写作的意义和质量。

在《中小学写作教材改革设想》一文中,顾之川等在反思我国写作教材得失和借鉴西方写作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写作教材应该“注重写作过程,突出思维训练”。[41]不过,究竟如何真正、有效地关注写作过程,目前我国教材和教学层面还缺乏系统、可操作的方案。

《作者的选择》这套写作教材非常重视“写作的过程”,在任何一个单元的任何一个学习点上,都体现出对写作过程的观照,从显性到隐性,有三种表现:一是通过直接阐释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环节”意义上的写作过程;二是尽量还原或放大从日常“感觉”“体验”到“文字”“文章”的“生成”过程;三是重视通过明晰写作目标与评价量规来保障写作的意义和质量。

(一)从无到有:写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这套教材对于写作过程的显性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每一册教材中,紧跟在第一单元“个人写作”之后的第二单元均为“写作的过程”;其次,各个单元内部,起始内容均是“真实世界中的写作”,其间不仅呈现当代较为活跃的作家的作品选段,还让这些作家具体介绍了自己的写作过程;最后,每个单元末的写作任务,都会对写作过程作出引导、提出要求,这在单元目录中就清晰地标注了出来,譬如“有效的写作过程:说明类写作”“有效的写作过程:劝说类写作”。

关于写作的过程,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模板,不过在具体的写作任务中可能会有小调整。对此,《作者的选择》这套教材展现得非常生动。

各册教材中提及的“写作过程的一般模式”均为:写作前、草稿、修改、编辑、发表或报告(下画线为笔者所加)。

6年级第二单元“写作过程”中呈现的写作过程样例为:写作前,找到一个话题;写作前,组织想法;打草稿,落到笔端;修改,检视观点;修改,让每一段成型;修改,让句子流畅;编辑,修订,改正细节;发表或报告,分享你的成果。

10年级第二单元“写作过程”中呈现的写作过程样例为:写作前,找到写作的话题;写作前,识别目的和读者;写作前,探究写作话题;写作前,采访;打草稿,写段落;打草稿,组织段落;修改,检查整体性和连贯性;编辑或修改,形成一个最后的版本;发表或报告,分享你的写作。

比较以上同种线条标注的部分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写作任务的变化,真实的写作过程会在一般模式的基础上有一些调整。写作过程的灵活变化和充分展开,既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写作主体自觉性和写作能力的一种表现。

(二)从输入到输出:感知到文字的转化过程

以上所说的写作环节意义上的写作过程,能引导写作主体大体完成写作,但在这个过程里能写出什么样的内容,写得如何,则主要取决于更加隐性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作者的选择》这套教材对这个隐性的过程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以描写为例,教材主抓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并做好记录;二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并自觉运用各种写作知识、策略。

6年级教材用了较多的篇幅来引导学生“感受”。该单元第一个学习单位“3.1用文字画一幅画”,用珍·克雷赫德·乔治《狼女朱莉》中的两个片段,让学生体会“像作者乔治一样,你可以用描述性写作来帮助你的读者看到你所看到的,听到你所听到的,感受到你所感受到的……”教材引用了书中的两段描写,“第一段乔治设置了整个场景,第二段她‘靠近’了一些,放大了一些细节。她把读者带入了狼的世界。她通过描写狼的视线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了它的情感”。第二个学习单位“3.2观察和记录”中,重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感官感受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注意你周围的一切”,“每当你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触摸到什么,你就会对周围的世界有所了解”,“感官细节可以丰富你对平常事物的描述”。第三个学习单位“3.3关注细节”中,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先“注意第一印象”,然后“仔细看看”,收集细节。当然,很多现场感受也许会转瞬即逝。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记录重要的经历,做笔记可以帮助你记住你的经历,并在以后与他人分享”。[42]10年级教材描写单元的“3.2观察和记录”这一部分内容,就兼顾了基于现场观察和基于观察记录写作的方法。

感受和记录,需要一定的兴趣、耐心、敏感性和策略,深刻影响写作质量,不容易“教”,但又应该纳入教学视野,因此,此处给予了较多关注。当然就《作者的选择》教材而言,还花了较多的篇幅从写作策略的角度引导学生把观察、感受的结果有效地表达出来,譬如选用充满表现力的词语,用好连接词,选择有利的观察和描写角度,选择描写的起点,注意描写的顺序,注意描写和情绪表达、情节及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三)从写作目标到评估标准:让写作沿着合宜的“轨道”前行

《作者的选择》这套教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每一次写作练习,从片段练习到完整的篇章写作,都会提示写作的目的、读者和评价量规。如,10年级第五单元“说明性写作”中的第四次小练习:

下面两首诗歌《火与冰》《雪尘》均由罗伯特·弗罗斯特所作,都涉及因果关系。选择一首,写一段文字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解释它的意思。(诗歌此处略)

目的:解释一首诗歌里的因果关系

读者:你的英语老师

长度:一个段落

写作评价量规:为了写好这个因果分析段落,你应该

·识别因果关系

·运用第233页上的因果关系模式组织内容

·过渡清晰以便阐明关系

从写作过程角度解读,提示写作的目的、读者和评价量规,是提醒学生全程保持一种较为明确的写作意识:写作前要知道为什么写和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写作中要考虑是否紧扣写作目标和是否有助于实现表达目的与效果,写作后要检视是否达到了应该有的目标和预期效果。这样一套提示有助于引导真实写作。

综观该套教材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写作任务,读者有可能是老师、同学、自己,也可能是各种生活情境中的其他潜在读者,如杂志编辑、美术馆参观者等。事实上,读者一直存在于整套教材的字里行间,譬如“好的描写是让读者‘看到’场景”[43],“劝说类写作中需要特别注意读者,你需要通过某种方法让读者接受你的观点。你可以用两种主要的方法来支持你的观点:诉诸理由和诉诸情感。诉诸理由,使用事实、数据、专家观点及证明你观点的例子;诉诸情感,使用能引发读者强烈反应的词句”[44]。教材中明示、强调读者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养成读者意识,在未来真实的写作任务面前,能自觉考虑潜在的读者和实现表达效果的有效途径、方法。潜移默化中,也在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反应者”。

综上,《作者的选择》这套教材能够细微体察写作主体的写作体验,以广阔的视野引入生活世界和创作世界中的多元写作样式,以多种方式观照写作过程。在这样的细致引导下,写作主体容易进入一种较为自然的写作状态。“真实写作”似乎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