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了测评构念、选择了测评途径之后,就进入测评工具开发或选择阶段。阶段三开发测评工具时,需注意测评的是“潜在的”[17]构念,因此测量与评价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用外显的工具引发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认知反应,并据此判断其构念发展水平。此处勾勒的测评工具开发小模型突出了测评工具开发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即需要考虑工具引发的学生反应。......
2023-08-17
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及“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这里的“对象”指的是“读者”。关于写作过程中应该心有读者,叶圣陶曾有相关建议:“给壁报和报纸杂志投递的文章,是特地写给他人看的,写的时候,心中就须顾到读者。”[10]在国外的写作和写作教学理论中,将作者对读者的考虑,称为“读者意识”。国外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课程标准层面,还是日常写作教学层面,均十分重视读者意识,可以说“读者意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譬如美国较为著名的“6+1要素”作文评价标准,从七个基本维度描述了优秀作文的相关表现标准。在每一个维度的表现标准中,都能看到“读者意识”的影子。观点和内容(ideas and content)维度提及:主题集中,行文明晰,能吸引读者,事件或细节具体而充实;预想到读者的问题,并回答。组织结构(organization)维度提及:文章的顺序、结构或者信息的呈现自始至终能够吸引读者。口吻(voice)维度提及:作者用一种个人独有的、迷人的和动人的方式直接向读者说话;作者写作时有一种对读者的尊重意识和写作目的意识。措辞(word choice)维度提及:语言很有冲击力,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和注意力。语句流畅度(sentence fluency)维度提及:语言对读者来说是自然的、有效的和恰当的。规范(conventions)维度提及:作者对规则运用灵活娴熟,照顾到不同的年级或年龄的读者。呈现(presentation)维度提及:文章的呈现有助于增强读者的理解,增进信息交流,让人赏心悦目。[11]
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的前提,是有自觉的“作者意识”。国外写作和写作教学理论除了重视“读者意识”,还重视“作者意识”的确立,或者说是“作者身份”的建构。
在法国母语课程标准中,“构建一个作者的身份”被列为第三阶段(小学4、5年级和初中1年级)一项专门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相关说明文字中还明确强调:“在第三阶段,学生要确认自己的作者身份,并思考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不同的写作策略。”“学生都能成为一个自主、有自觉意识的文字创作者。”[12]
除了像法国这样直接言明要发展作者意识之外,还有一些国家是提示了写作过程中作者应有的责任、态度和情感等。德国小学德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使用基本的写作技巧……他们锻炼出对正确书写的敏感性和养成正确书写的责任心。”[13]又如,美国母语课程标准中关于通过写作“研究以建构和呈现知识”,有这样的目标要求:“从各种纸质和电子资源中收集相关信息,评估各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整合这些信息,同时避免剽窃。”[14]避免剽窃,也是一种责任心。韩国母语课程标准中,还对作者的写作状态有观照,譬如提出“培养其轻松写作的态度”“基于尊重和关怀读者的态度而写作”。[15]
“读者意识”和“作者意识”是写作主体应同时具备的、相辅相成的两种意识。
自主、自觉、有责任心,轻松、自信地写作……这些提示加起来,大致可以想象出一位真诚和可以信赖的作者形象。
有关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的文章
明晰了测评构念、选择了测评途径之后,就进入测评工具开发或选择阶段。阶段三开发测评工具时,需注意测评的是“潜在的”[17]构念,因此测量与评价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用外显的工具引发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认知反应,并据此判断其构念发展水平。此处勾勒的测评工具开发小模型突出了测评工具开发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即需要考虑工具引发的学生反应。......
2023-08-17
在差异背后,可以找到国际读写测评中的一些基本趋势、规律。(三)测试任务层面,形式丰富,内容有学术性以上测评案例中的“任务”与我们熟悉的题目,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案例4德国课程标准中呈现的测试样例则是一个大任务中包含一系列连贯性的子任务,子任务是完成大任务的一个环节,完成一组子任务就完成了一个大任务,按要求建构了一个档案袋。其实,尊重读写规律、需求的任务,就是“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2023-08-17
测量与评价,两者各有专门的话语系统但又密切相关。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将语文测评途径和语文测评构念联合起来思考,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2023-08-17
考试大纲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不可回避的是,细究考试大纲,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一)测评领域的界定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试大纲给“表达”领域分出了两个考查内容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2015年,有11个省市的考试说明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板块设定测评目标。[5]当然,实际的考试命题终究还是要操作性框架的,考试大纲文件的取消,并不代表着考试大纲中的概念框架、思维方式会同时消失。......
2023-08-17
超越任务选做型作文题,对于文体的不同规定值得专门探讨。其一,“文体不限”是文体开放的基本形式。文体不限是提高作文试题开放度的基本手段之一,学生有着广阔的文体选择空间。加了限制条件的“文体不限”,引导的是更加自觉的选择,以及对文体特征和功能更加到位的理解。其三,“规定文体”也能成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开放。......
2023-08-17
为了适应我国当前需求,同时兼顾国外测评的多样性,以下择取国外部分高利害考试和日常总结性测评案例加以剖析。11年级这一套试卷的三个模块,共呈现了6篇阅读文本,题目总计22个,其中选择题19个、基于阅读的写作题3个。其中的“语言与文学研究”领域开设三门课程,每门课程又分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的《语言A:文学》课程,相当于是将我们的整本书阅读中的文学作品阅读课程化了。......
2023-08-17
在NAEP测评框架文件中,则能看到更加直接的相关规定和说明[6]:试题与认知目标需保持一致。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NAEP十分重视试题和认知目标之间的准确匹配,甚至选择题干扰项的设计和主观题评分标准的拟定过程也要关联或紧扣认知目标。对此,NAEP先要求该题目中所考的两个能力都在规定的认知目标体系之内,在此前提之下,为了能充分检测学生的能力状况,NAEP又指出:在评分量表中需要解释题目中涉及的每一种技能是如何被评估的。......
2023-08-17
国际阅读“测评框架或说明”文件蕴含的一些基本追求也是我国考试研究者、命题人员和测评文件编写者等相关人员需要重视的。如何保证上述三个层面的良性互动,是我们在剖析国际“测评框架或说明”文本之余需要反思和探究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学习国际“测评框架或说明”文本的技术规范开始,同时也许还需要适当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