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概览语文考试要求和内容的变化、作文评分技术的发展等,均会引发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调整。评分标准的内容涉及评分观察点和各种品质要求,这些内容既会影响作文评估的效度,又会对日常写作教学和评估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评分标准“内容”角度展开的讨论一直存在。可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却把“有文采”放到了语言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023-08-17
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作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名称:第一学段(1—2年级)叫“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叫“习作”,第三学段(5—6年级)沿用“习作”概念,同时提出学生应该“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7—9年级)才正式用到“写作”概念。
纵观我国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写作目标的勾勒,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其一,考虑学生年龄发展特征,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发展写作能力;其二,明确了“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不过,这些逐级发展的目标背后,其实有着这样一个潜在的假设: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都是为日后“写文章”意义上的“写作”打基础的。同时,用于“表达和交流”的“写作”,主要指的也是“写文章”。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可以看到国外母语教育界对于写作的功能定位,不限于“写文章”。叶黎明在比较我国和美国语文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之后指出,我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是“为了写作”,而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包括两个取向:“为了写作”和“通过写作”。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的,更多的结合是通过写作提高阅读、听说能力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2]事实上,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差异背后,是更为基础的写作功能和写作课程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在各国母语课程标准层面,可以看到关于写作更多元的功能定位。如韩国母语课程标准的写作“成就标准”提出:小学1—2年级的学习者能在学习中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学习结果;3—4年级的学生能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5—6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写作的特性”——“建构意义”。[3]
写作建构意义、表达自己想法和学习结果的功能,在美国母语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更为明确的说明。美国《各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写作标准,从四个方面展开描述。前两个方面覆盖了写作的基本功能:一是“各类型文本的写作要点和写作目的”,接近于我们的各类型文体的写作要求;二是“研究以建构和呈现知识”,这一方面是我们相对陌生的。后者具体要求有:聚焦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研究,最后能展现出对这些研究问题的理解;能从各种纸质和电子资源中收集相关信息,评估各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整合这些信息;能从文学类或信息类文本中获取证据支持分析、反思和研究。[4]在这里,写作是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必要途径,目的是建构和呈现学习结果。
法国母语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列举了写作的多种功能。“在所有写作阶段,学生都应有求助于写作的习惯:为了对阅读作出反馈而写作;为了对提出的任务作出思考和准备而写作;为了重新阐释和概述而写作;为了对实施的计划作出解释和辩护而写作。”[5]
反观我国的状况,也许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写作就是写文章,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许,只有在语文课程和写作教学中认可写作更为多元的功能、意义,在阅读、写作、思考、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更加丰富、自然的联系,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才更容易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学生也才能更加真切地领悟“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真正意义,由此养成借助写作来表达和交流的习惯。
有关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的文章
(一)我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概览语文考试要求和内容的变化、作文评分技术的发展等,均会引发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调整。评分标准的内容涉及评分观察点和各种品质要求,这些内容既会影响作文评估的效度,又会对日常写作教学和评估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评分标准“内容”角度展开的讨论一直存在。可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却把“有文采”放到了语言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023-08-17
在差异背后,可以找到国际读写测评中的一些基本趋势、规律。(三)测试任务层面,形式丰富,内容有学术性以上测评案例中的“任务”与我们熟悉的题目,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案例4德国课程标准中呈现的测试样例则是一个大任务中包含一系列连贯性的子任务,子任务是完成大任务的一个环节,完成一组子任务就完成了一个大任务,按要求建构了一个档案袋。其实,尊重读写规律、需求的任务,就是“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2023-08-17
明晰了测评构念、选择了测评途径之后,就进入测评工具开发或选择阶段。阶段三开发测评工具时,需注意测评的是“潜在的”[17]构念,因此测量与评价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用外显的工具引发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认知反应,并据此判断其构念发展水平。此处勾勒的测评工具开发小模型突出了测评工具开发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即需要考虑工具引发的学生反应。......
2023-08-17
表5-9典型题型明示的测评目标①除上海外,各地考试说明基本沿用了考试中心考试大纲中的能力层级体系及其标识,见第二章第一节。其次,部分看似是不同任务、表述不同的题目,公开解释中所说的能力范围一致,譬如,5、6、7之间有明显的交叉。......
2023-08-17
为了取得可见的实践效果和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语文教育评价需作出系统调整。调整思路可以通过比较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培养目标和当前语文教育评价的现状,明确语文教育评价各环节需要调整的内容、方向。综合而言,当前语文教育评价可关注图7-1所示的系统调整框架和思路。二是广大语文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扎实地丰富评价的途径和类型。测量与评价领域基本已经形成了定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
2023-08-17
考试大纲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不可回避的是,细究考试大纲,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一)测评领域的界定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试大纲给“表达”领域分出了两个考查内容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2015年,有11个省市的考试说明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板块设定测评目标。[5]当然,实际的考试命题终究还是要操作性框架的,考试大纲文件的取消,并不代表着考试大纲中的概念框架、思维方式会同时消失。......
2023-08-17
譬如《PIRLS 2016测评框架》,对其认知目标做了两个层次的阐释。其一,回归真实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情境中描述抽象的认知目标所对应的、可能的阅读行为、过程、技巧等。直接推论是非常基础的。另外,有些直接推论也许要求读者将文本局部意思和文本总体意思关联起来。其二,举例说明各个认知目标可能涉及的阅读任务。在每一个国际阅读测评项目中,关于认知目标的详细阐述都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立体的“阅读理解过程”。......
2023-08-17
测量与评价,两者各有专门的话语系统但又密切相关。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将语文测评途径和语文测评构念联合起来思考,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