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高阅读素养:多维动态属性的变化与完善

提高阅读素养:多维动态属性的变化与完善

【摘要】:(一)承认并尊重真实阅读的复杂性历次PISA测评框架文件,都有关于真实的阅读和阅读状态的描述。PISA基本采纳了这一组阅读素养分析维度,如图3-3[42]所示。总体来看,PISA通过强调阅读的复杂性,勾勒阅读素养的主要维度,并将每个维度酌情延展开,由此建构起了阅读素养的观察框架。

“阅读素养”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无法直接测量,需要寻找可操作的“领域”——可测可报告的指标。PISA对阅读素养测评领域的选择做了三个层次的考虑,由此也就构成了关于阅读素养的立体认识框架

(一)承认并尊重真实阅读的复杂性

历次PISA测评框架文件,都有关于真实的阅读和阅读状态的描述。譬如:“阅读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技能”[37],而是“一个多维的领域”[38],“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动态的过程”[39],“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高度多样化的活动”[40]。虽然仅是寥寥几句,但这样有意识地明示认识起点,为整个测评项目的效度奠定下了有意义的基调,值得肯定。

(二)合逻辑地选择阅读素养的观测维度

复杂的阅读素养该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即如何选择测量的领域?2018年的PISA测评框架文件中的表述最为明确:“为了让测评能充分反映阅读素养的多个侧面,将用一组维度(dimension)来组织领域。这些维度会作用于试题开发,最后也决定了能够收集和报告的学生阅读素养精熟度的证据。”[41]

“一组维度”,通常意味着这些维度之间,以及这些维度和它们共同指向的本体之间是合逻辑的关系。哈佛大学凯瑟琳·斯诺(Snow,C.E.)教授和她领衔的兰德阅读研究小组于2002年发布了富有影响力的“阅读理解框架”,将阅读理解界定为由“读者”“文本”“任务”(或活动、阅读目的)三种影响源联动的结果,“读者”“文本”“任务”三个维度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互动。PISA基本采纳了这一组阅读素养分析维度,如图3-3[42]所示。

图3-3 阅读素养影响源

其中,读者因素,包括动机、已有知识和其他认知能力;文本因素,包括文本的形式、语言复杂度、文本数量等;任务因素,包括潜在的时间和操作限制,任务的目的,如需要深度阅读还是只要跳读等。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他们根据对文本和任务的认识,定位、检索信息或从文本中建构起意义以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测评项目设计中,图3-3中的四个因素都有特定的位置:文本和任务因素体现在测评工具即试题层面;阅读认知过程,是通过调控文本和任务因素来加以检测的;读者动机、倾向和经验等则通过问卷来了解。

(三)阅读素养各维度以适宜的方式延展

上述几个测评维度,在试题开发过程中,还需要细化为更具体的操作点。

相比之下,阅读认知过程的细化要难得多,因为阅读过程隐性而复杂。不过,PISA项目对这一问题做了较为清晰的解释,既能贴合真实的阅读过程,保证意义,又照顾到了命题的可操作性。综观历次PISA阅读测评,阅读认知过程主要检测三个方面:2000—2015年,表述为“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2018年调整表述为“定位信息”“理解”“反思和评价”。这三个环节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不是按照单一线性顺序逐一发生的,可能是在阅读过程中并行、交错、回环发生的。不过,还是能通过特定任务,尽可能检测学生阅读特定文本的特定时刻,在特定认知环节上的表现,如图3-4[43]所示。其中用阴影突出的三个认知环节,即在试题的触发下,学生阅读文本特定部分时主要采用的认知方法。

总体来看,PISA通过强调阅读的复杂性,勾勒阅读素养的主要维度,并将每个维度酌情延展开,由此建构起了阅读素养的观察框架。这是一个立体、系统,有现实感、动态感的阅读素养观察体系。这样的认识框架,对于课程、教学和测评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