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读写测评:《体系》的定位与实践路线

读写测评:《体系》的定位与实践路线

【摘要】:在新旧文件过渡期,《体系》的运用有必要从头说起。[20]回到《体系》文本本身,“总纲”中指明“它奠定了坚实的命题理论基础,构建了科学严谨的学科命题指南”,“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21]。因此,“理论基础”“实践指南”,可以看作对《体系》的基本定位。[22]从中可以看出,《体系》与课程标准基本取向上保持一致,在局部内容上有显性相关。

在新旧文件过渡期,《体系》的运用有必要从头说起。如,与考试大纲有无关系,与课程标准是什么关系,如何融入具体的试题、试卷。

(一)以考试大纲为参照物看《体系》定位

考试大纲和《体系》,虽然名称已经显示是两类不同文件,但接连取消前者、公布后者,而且两者又都是针对高考命题的专门文件,因此将两者关联起来并追问两者关系也是自然反应。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不是考试大纲”,还进一步指明其“也不是界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高考评价体系是综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20]回到《体系》文本本身,“总纲”中指明“它奠定了坚实的命题理论基础,构建了科学严谨的学科命题指南”,“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21]。事实上,其内容也的确是超学科的总体设计。因此,“理论基础”“实践指南”,可以看作对《体系》的基本定位。与考试大纲相比,其更宏观,内容更丰富。

(二)探寻《体系》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联

《体系》文本中多处提及课程标准,如:课程标准是制定《体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体系》内容“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内容”;“学科素养融会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22]从中可以看出,《体系》与课程标准基本取向上保持一致,在局部内容上有显性相关。总体目标是,“高考改革必须与高中课程改革携手同行,共同推进高中课程、教学、教材、考试评价改革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促进‘学—教—考—招’有效衔接[23]④。

在《体系》向命题实践转化的过程中,要将《体系》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关联具体化,由此将其学科化。譬如以下三个角度可以参考。

其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设置的18个任务群涉及的学习主题内容丰富,可以覆盖《体系》“核心价值”层面的所有指标。

其二,2017版课程标准列出了各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及“教学提示”,其中蕴含了可以与《体系》中“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三个层次衔接的内容。譬如,整本书或多文本阅读,以及在这类较大阅读量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的阅读广度、速度、深度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为《体系》中提及的如下要求打下基础:“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能力也相应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24]再如,《体系》“关键能力”层的“实践操作能力”群中直接点到了“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5],从语文学科来看,目前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引导的读书笔记、作品评介、调查报告、文学评论、学术性小论文等写作样式,可以与“实践操作”意义上的表达能力接轨。当然,如何将这些学习积累和任务样式转化或融入高考命题中,还需要再探索。

其三,2017版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可能的表现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描述,由此可以倒推,设计什么样的任务能够引发这样的表现。而“命题建议”则更为直接地勾勒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可能的命题重点和命题方式。

在服务于命题的过程中,《体系》与课程标准互相成全。一方面,它借助课程标准学科化;另一方面,可引导命题者从命题需要、测量与评价规律角度解读课程标准,让课程标准更加适用于命题情境,成为高考命题更加有力的依据。

(三)架设《体系》与语文高考试卷间的桥梁

图2-6 《体系》实践路线图

不过,不得不正视的是,《体系》和课程标准均带有宏观属性,即使两者联合,与具体的试题、试卷之间还有距离。从操作层面来说,基于《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命题,可以考虑三个基本环节,如图2-6所示:首先,如上文所述,在学科课程标准(兼顾教材和教学)和《体系》之间建立有效关联,将《体系》进行恰当的学科化;其次,针对每一次高考命题,制定指向试题、试卷的操作性命题蓝图(或者是各学科命题标准[26]),其形式不拘,可以是改进版的多维细目表,可以是描述性的测评框架,但基本要求是能就一次考试,考什么、怎么考作出具体的规划;最后,落实操作性蓝图,有目的地命制试题,形成试卷和评分标准等。

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既有许多创造的空间,也可能产生一些偏差。为此,以下主要探讨《体系》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