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语文测评规则与方法: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

语文测评规则与方法: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

【摘要】:测量与评价,两者各有专门的话语系统但又密切相关。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将语文测评途径和语文测评构念联合起来思考,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语文测评规则与方法: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

特定测量语境中的“构念理论”是完整、自足的,但若放在学科的大体系中来看,可能是不足的。关于这一点,几个较为成熟的国际读写测评项目都有相关说明。譬如,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项目(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简称NAEP)在其阅读测评框架文件中说明:该测试项目聚焦于“重要的、可测量的学生学业成就指标”,“对某一概念的界定也许不是对这一个概念的唯一和最佳界定”,但一定要“适用于测试评估”。[7]因此,“考试”再科学规范,日常教学和教学评价的边界也不能囿于考试的边界。

那么,那些难以测量的素养或素养维度,该如何去诊断和报告学生的发展情况?更为健全的语文测评体系应该是怎样的?这需要追溯到测量与评价的关系上去。测量与评价,两者各有专门的话语系统但又密切相关。米勒(Miller)等人对此做了较为生动的阐释。评价是指经由观察、表现与专题评定或纸笔测验获得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对学生学习进展予以价值判断;评价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人有多好”,兼顾量化描述(测量)与质化描述(非测量)。测量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人表现有多少”,重点在量化描述。转化为操作流程和手段,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用图1-1[8]表示:

图1-1 评价途径与过程

反观我国评价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到近十几年间,有研究者曾站在不同层面呼吁转变观念,构建与上图相近的观念和实践体系。有的是从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的角度呼吁由“考试”向“评价”演进。[9]这一理想将逐步变为现实,“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10]。也有研究者站在学校教学的立场,提出“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要把考试观转变为评价观”,将各种可行的方法“创造性地自主地运用于学校教学过程,收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来自多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对其价值作出必要的判断”。[11]日常教学评价倡议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也许还是要等高考招生层面的多元评价体系真正运转起来之后,才能倒逼中小学日常教学层面充分开展立体、多元的评价实践。

从语文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需要自觉、积极地研究和开发立体化的语文测评体系。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此都有明确的建议:

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12]

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教师应根据特定的评价目的选择使用。可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法,提高评价效率,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可靠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呈现鲜明的个体特点。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如测试试卷、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体验性表演活动和个人反思日志等。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形成多样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而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发展。[13]

课程标准中的这些理念与米勒等人勾勒的评价途径和方法体系吻合,也细化了语文课程中可能的多种评价方式、方法。当然,这些理念和设想只有真正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的行为指南才有意义。

本书侧重探讨纸笔测试,没有专门探讨非纸笔测试,但本书有一个潜在的假设,所有纸笔测试之外还有着以其他方式展开的测评活动,而且正如这一节一样,在合适的话题下,本书还是会尽力强调“非测量”部分的重要性。

即使是语文纸笔测试,也要注意试题类型的多元化、特定类型试题可能的适用情境及设计规则。目前,绝大多数测量与评价类书籍,基本都会有专门章节探讨各类型试题的编制原则。虽然是一些一般规则,但对语文学科命制试题有启发意义和规范意义。语文学科试题的发展要兼顾规范和创新两个方面。

将语文测评途径和语文测评构念联合起来思考,可以作出如下假设。假设语文学科教育本体研究足够成熟,语文课程目标足够清晰,语文测评构念理论足够充分,语文测评手段足够丰富,那么语文测评领域就能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所有可以考试的内容领域,都有专门的测评目标——体现领域属性、清晰明确、适宜检测和报告,并且能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那些不适宜考试的素养维度也能有相对丰富、成熟的测评途径,有效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