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取消意思自治中的默示选择,将其并入最密切联系原则。这种默示选择与最密切联系地的考虑因素有相同之处,因此没有必要重复规定。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等于无条件的自治,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存在牵制着意思自治原则,但是只有当合意选择的法律违反法院地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时才会被限制。......
2023-08-17
法律体系要想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就必须兼顾秩序和正义。准确地来说,法律的价值追求应当是秩序和公平正义。通俗而言,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just social order)。由于法律寻求提高社会秩序的价值,它必须注意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概念。众所周知,社会生活中的秩序与人类行为或行为模式的构建有关,只有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行为模式才能够被有效构建。如果法律没有能力制止混乱,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更加混乱,社会秩序将不复存在,无人能够有效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参照成文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遵循先例原则就变成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在执行法律的过程当中,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必要时也会有其他的考量。正义期待的平等并不代表过去同现在之间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应是时间上的(an equality in time),更应当是空间上的(an equality in space)。通俗而言就是说,要平等地对待各种人和物。所以,当过去的价值判断已经不符合现在社会的需要时,追求公平正义和遵循先例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有效的平衡就显得任重而道远了。遵从法律规则的原则,所反映的法律的有序功能有一种僵化法律和坚持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趋势。这增强了法律固有的追溯力和惰性,借助于整个司法行动从内部纠正劣势的难度很高,要想纠正甚至是克服它必须要从外部入手。可以说,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出相对公平的制度,通过该制度来实现对法律制度的修改和补充完善。比如说,英国的公平制度其实就是一种补充和修正。它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冲突法僵化和保守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正义的价值追求。换而言之就是,由目的论指导的力量,旨在保持法律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平衡。传统国际私法通过固定连结点追求的形式正义归根结底就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同法律适用相匹配。基本上,传统国际私法始终在追求一种和谐、有序的国际民商事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涉外民商事案件都能够以冲突规范为基础找到可以适用的法律。现代国际私法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正义,但是两者并没有在秩序和正义之间找到平衡点。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对旧有的僵化方式的打破和颠覆,在成文规则和自由裁量权之间实现了一种和谐,是两种价值取向逐渐达到平衡的结果。
有关法律选择上的最密切联系原则研究的文章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取消意思自治中的默示选择,将其并入最密切联系原则。这种默示选择与最密切联系地的考虑因素有相同之处,因此没有必要重复规定。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等于无条件的自治,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存在牵制着意思自治原则,但是只有当合意选择的法律违反法院地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时才会被限制。......
2023-08-17
从宏观上说,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国际私法处理法律冲突问题的选择规则的凝聚。该条明确规定,在最密切联系的判断方面,具体依托的是标准特征性履行。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有许多观点:有学者质疑合理性,提出特征性履行理论和最密切联系原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以前者来推定后者过于勉强,不合时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对最密切联系原则作出一定的限制。因此,将合同履行地推定为最密切联系地是合理的。......
2023-08-17
有些国家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适用于国际私法领域。[4]由此可见,这些条款均强调最密切联系原则,并被运用于奥地利的司法实践中。有些国家将最密切联系原则定位为补充性原则,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加以适用,且采取该做法的国家并不少。法官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来确定准据法,倘若因法律适用而引发案件结果未能体现公正性,则可依据相应理由改适用更为密切的法律来调整法律关系。......
2023-08-17
早在19世纪,“最密切联系”这一概念就已经在欧美国家的判例和学者们的著作中出现了。《冲突法重述(第二次)》是正式确认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重要法律成果。里斯的最密切联系原则理论是在美国法律选择方法上颇具指导性意义的一场革命。20世纪70年代,《冲突法重述(第二次)》明确指明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基本定义,并重新阐述了冲突法。到此,最密切联系原则得以正式确立,并且在司法实践中被接受、承认。......
2023-08-17
根据《法律适用法》第41条的规定,依法适用与本案具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作为本案的准据法。与本案涉及的追偿权法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是中国内地法律,故本案应适用中国内地法律。上述两个法院在处理案件时,都没有明确说明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理由,虽然在管辖权的获得方面做了解释,但是在具体适用法律时,法官并没有就为何适用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做出分析,判决书也没有任何体现。......
2023-08-17
法院的判决同最密切联系原则类似,因此其通常是大陆法系主权国家适用的主要原则,也是最坚实的实践基础。综上,最密切联系原则被广泛运用于各国立法,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尽相同,因此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方式和领域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案件,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结果不同。......
2023-08-17
最密切联系原则将法律冲突从持续的空间适当性中解放出来,并将适用法律内容的适当性视为法律选择的主要目标。虽然限制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限制的目的是相同的,即确保法官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指导下使用自由裁量权选择法律。根据经济理论的分析,最密切联系原则也隐藏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隐患。这也符合在最密切联系原则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立法趋势。......
2023-08-17
尽管中国仅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补充原则,但互补充分说明,如果某个法律条文对某个问题没有作出相对明确规定,就能够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依据案件实际情况来确定适用法律。这可能会导致在不应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地区适用该原则。最后,最密切联系原则通常不适用于扶养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最密切联系原则这种灵活度更强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控制立法成本,而且在不造成更多司法成本的情况下拖延了立法。......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