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动漫:走出去的实质

中国动漫:走出去的实质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标是要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在国际交往中为国家赢得先机。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成为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各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文化交流中,文化走出去已经不再是单向性的信息输送,而是全球化统摄下带有主体色彩的文化互动。

1.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积极推行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能够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也意味着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之后,中国将获得与自身相称的文化语境和话语权力。

文化是维系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是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之魂,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不但能使民族国家在世界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能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为民族国家赢得主动权。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成为决定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7]。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智慧性与先进性使其具备国际传播价值,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文化不但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可以令中华文化的光华普照世界。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对外传播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只有被世界理解与接受,中国才能够拥有更强劲的文化辐射力。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交往与文化传播进程,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也相应具有了经济意义。文化走出去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文化贸易,众多发达国家也将文化产业视为输出民族文化的重要领域。中国政府虽出台多项措施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但结果并未符合预期。所以,在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中国文化产业需要有意识地提升产品文化价值,通过对外经济交流完成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以更符合国际市场规则的发展方式完成经济竞争力与文化竞争力的同步增长。

2.文化走出去的深层原因

文化的发展需求总是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民族文化就会随之产生外向传播趋势,而当国家经济衰退,原本处于中心位置的民族文化也会黯然归于地区文化。因此,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内在要求。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国家对外交流的繁盛时期均为王朝国力强盛时期,富庶的王国对于外来文化采取消极的开放态度,依靠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力将异质文化中的优质内容吸纳进来,可以说,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积极程度和方式方法上经验不足。新中国成立后,积贫积弱的古老文明生产力水平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由“天朝大国”变为“第三世界国家”。为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局势,中国需要加快融入世界体系的脚步。在对外开放政策逐步落实的过程中,走出去的经济需求显示出其商业逻辑的合理性。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强大的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取得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地位。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8]。一方面,中国的全面发展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文化特质、中国的现实国情都成为国际世界希望了解的新鲜内容。另一方面,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求中国文化以更为多元化的方式与途径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这就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难得一遇的历史时机。

3.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标

文化走出去的实质是实现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在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当今时代,文化产业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文化产品进入世界流通市场,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随之完成交流与互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标是要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在国际交往中为国家赢得先机。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增加全球传播维度的考量。

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大众文化产品需要在市场流通中实现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而大众文化产业归属经济领域,一直受经济规律的支配与制约,重视商业利益是其产业天性。从文化输出角度看,既然文化商品的文化传播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我们能否只考虑其文化价值而舍弃商业价值?毕竟文化市场的竞争与一般的经济竞争存在差异,优胜劣汰并不是必然结果。我们说,大众文化产品通常具有文化性、娱乐性与艺术性,其中文化性与艺术性能够凸显其文化价值,娱乐性则与经济价值挂钩,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文化产品并不必然具有较高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而那些阳春白雪的优质作品也可能在市场上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

事实上,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并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既然文化“走出去”战略主要依靠文化产业的商业运作,那就必须尊重其商业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大众文化生产。当然,肩负中国文化走出去历史任务的文化产业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为争夺利润讨好西方世界,以它们的喜好为旨归、以它们对中国的想象为蓝本,这种做法不但无法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更是一种枉顾国家文化尊严的卑劣行径。

4.文化走出去的内容选择

“文化乃国脉之所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9],文化问题关乎民族的生死存亡。文化是形成民族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动力结构,特定的文化造就了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民族因文化差异而形成彼此不同的民族性。因此,与对内传播相比,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内容筛选。

“什么应该走出去。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把握的战略重点。一直以来,关于传统文化走出去,还是当代文化走出去,文化价值走出去还是文化产品走出去,精神文化走出去还是制度文化、企业文化走出去,先进文化走出去还是有市场文化走出去的争论,始终伴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10]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目的是要为中国谋求与其综合国力相当的文化地位,因此,文化走出去需要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上升为加强文化价值观输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的质的飞跃。

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重点是要加强文化价值观输出,就是要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价值观念与发展经验向世界推广,以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世界,从而全方位构建中国话语权。文化的吸引力是软实力的主要来源,只有充分显现民族文化本身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才能使携带民族性基因的地区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但符合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

5.文化走出去的现实困境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文化走出去面临内外两重难题。就外部来说,崛起的中国重回世界中心位置势必引起国际格局大洗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与文化格局的改写可能激起国际社会的不安与紧张,这就需要将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传递出去。和平发展不是掩饰野心的权谋方略,而是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必然行动。但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中国在旧有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劣势,民族国家形象在西方的刻意丑化中被塑造成国际大众心中的负面形象,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便难以消除。在美国主导的媒体世界,想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突围方式。

就内部来说,一方面,中国在摆脱现实压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相对地忽视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缺少相关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过度的意识形态宣传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其不良影响依旧存在,为避免生硬的意识形态灌输,中国的文化传播有时也可能矫枉过正。因此,应以对外传播视角关照文化走出去,在意识层面尊重传播对象、在操作层面改进传播技巧,充分利用对外传播既有的经验总结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此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尚不完善,文化产品本身缺少吸引力,同质化严重的文化产品不具备新颖性和辨识度,科技含量较低、内容不够精彩、文化适应性不强等因素成为文化产品的致命伤。在现代商业市场竞争中,“酒香也怕巷子深”,品质优良尚不足以保证取得市场的肯定,配套的推广运营同样不可或缺,如果优秀作品因为营销经验欠缺而难以顺利进入传播对象的欣赏视野、无法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那无疑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