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动漫在走出去探索中取得成果

中国动漫在走出去探索中取得成果

【摘要】:中国动画界对“民族化”这种理解显然忽略了艺术的本性在于其精神性的“召唤结构”,中国元素不等于中国形象,图解文化元素而不得其“神”的做法必定是“空有其表”。“民族化”的核心精神是创造,是将动画电影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前些年关于中国动画“去民族化”的论调盛行一时,其主要原因是关于动画“民族化”的论述并没有考虑或者有意过滤掉几十年间文化生态的变易,规避了历史的复杂生产语境,只是进行今昔动画作品的美学比较。

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实际上成了“传统化”,且表现为封闭性,片面地理解为只要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人物穿古装,剧情中有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就做到了内容的“民族化”。对动画创作题材的资源开发不够、创新不足,形成了只有传统故事(讲述的大都是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故事,并遵循中华文化“文以载道”的传统,重视教化功能,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传统样式(强调将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动画化,如不断研发水墨、剪纸、折纸、皮影等样式的美术电影)、传统美术(角色、场景及动作的设计无不从中国传统美术中汲取养料,包括古代绘画、雕塑建筑和民间工艺等)、传统音乐(民族传统音乐被充分运用到中国动画影片当中,其中包括京剧等戏曲,和古琴笛子、唢呐等极富民族特色的乐器)才是“民族化”的惯性思维和固定模式,过于强调传统和复古的形式,整体上形式大于内容,充分显示出我国动画文化单一薄弱的缺点。中国动画界对“民族化”这种理解显然忽略了艺术的本性在于其精神性的“召唤结构”,中国元素不等于中国形象,图解文化元素而不得其“神”的做法必定是“空有其表”。

近些年来,以《西游记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中国动画电影呈现出新的民族风格,带来新的民族化视听体验。首先,它们用先进的3D技术逼真地还原了唐代长安城、殷代陈塘关的历史风貌以及亭台、庙宇、街道等历史场景,让观众在观看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其次,它们在人物造型上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吸收时代的流行元素,齐天大圣在保持猴子的外观上融入了美国超级英雄中身材高大、肌肉发达的造型元素,哪吒的造型保留了丸子头的孩童特征,但也加入了厚刘海、黑眼圈这种丑萌的元素;最后,它们都创新地使用商业类型电影的叙事框架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借鉴了“救赎”的情节模式,但是依然传达出心怀正义、兼济天下的中国武侠内涵;《哪吒之魔童降世》套用了好莱坞合家欢的叙事模式,但是依然传达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叛抗争精神。

民族性其实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历史和生活是流动的,文化环境和人们思考角度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美学标准,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只能历史地予以肯定。“民族化”的核心精神是创造,是将动画电影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7]民族特色不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符号,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积淀,是一个民族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境界、一种风骨、一种处世哲理和一种自信态度,而这一切并非只是表面化的角色塑造所能全部覆盖的,它渗透在一部动画作品的各个表现方面,是一部作品留给受众的综合感觉。[8]任何优秀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中包容吸纳其他优秀文化,构建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和谐,健康又富有生机的动画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