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价值与价格:劳动价值说与商品价格

价值与价格:劳动价值说与商品价格

【摘要】:例如1只牛的价格等于1只羊,6丈布的价格等于1只羊之类。现代一般所谓价格,就指狭义的解释。但商品的交换价值,并不是根据使用价值而定的。举其最重要的来说,则有三派:第一是狭义的劳动价值说。第三是广义劳动价值说。反之,如果金子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发生变化,则商品价格也将因而变动,是不待言的。跟着价值变化而变化的商品价格,应当是较为长期的固定的。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的区别点,就在于生产的分工和生产物的相交换。在交换的时候,几种不同的生产物之间,必有其交换比例的标准,比方1只牛换5只羊,1只羊换6丈布之类。这里就发生了价值和价格的问题。

价值和价格 价格是什么呢?凡是一种生产品和另一种生产品相交换的时候,实际上能够交换多少,那就是价格。例如1只牛的价格等于1只羊,6丈布的价格等于1只羊之类。但价格之狭义的解释,就是一种生产品能换得多少货币,例如1头牛可卖30元,则30元即为此牛的价格。现代一般所谓价格,就指狭义的解释。

价格跟着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时常发生变化,比方1头牛,有时只卖20几元,有时可卖30几元。但它的变化,是有一个范围的,比方1尺绸,价格无论如何低落,总不会和1尺布相等;1两银子,无论如何,换不了1两金子。由此看来,在变动不定的价格里面,仍然有一种不变动(但不是永远不变动)的标准存在,这种内在的标准,就是价值。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通常所谓价值,是指交换价值而言。但作为商品的生产品,不但有交换价值,它还有使用价值的。一件东西,对人能有某种用处,可以满足人类的某种欲望,我们说它有使用价值,比方面可以充饥,棉布可以做衣服,面和棉布就有使用价值。凡有使用价值的生产品,虽然不一定就是商品(例如自然经济中的生产品),但一切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因为对人们没有用处的东西,人们不会互相交换。

但商品的交换价值,并不是根据使用价值而定的。比方米麦的使用价值比金子大,但交换价值反而低了千百倍。甜味和咸味,并没有高下之分,但交换价值则有高低的差别。可见交换价值的大小和商品用处的大小不相干。

而且,同一物品,对于人可以有不同的用处。例如人们可以用布做衣服,也可以用它做口袋或船帆等等。至于不同性质的物品,其使用价值的不同,更不待言。所以使用价值,是没有共同基础的。至于交换价值,则是存在于各种商品中的共同基础,它没有性质的不同,只有数量的差别。

价值的来源 关于交换价值的来源,有种种不同的学说,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派:

(甲)成本价值说 这一说的主张,是说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没有不决定于其生产的成本的。成本越大,价值也越大;成本越小,价值也越小。这一派中,各家学说又有大同小异的地方。举其最重要的来说,则有三派:第一是狭义的劳动价值说。这是经过古典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及社会主义派经济学家马克思等而逐渐完成的主张。他们以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是该商品所含的劳动量,比方甲物生产所需的劳动为3小时,乙物生产所需的劳动为9小时,我们就可以知道乙物的价值,相当于甲物的3倍。不过他们知道,就每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来讲,做同一工作,所费时间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说决定价值,是依据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他们也知道,同一时间的劳动,高级技术和低级技术的价值,是不相等的,所以把劳动分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两种,认定复杂劳动需要经过相当时期的学习,那个时期的劳动是不能取得报酬的,所以在能取得报酬时,就要取得相当的补偿费,而使他自己的价值高于简单劳动。再则以劳动计算价值,不但计算目前施于劳动对象的劳动,同时连那包含在原料、工具里面的过去的劳动,也要加进去的。

第二是生产费说。这说约翰·穆勒主张最力,他以为一物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息利润三部分合成。但这种说法,是将原料、工具那一部分消耗的填补,也分析为工资、利息、利润三部分。这仍然是祖述亚当·斯密把全部价值分为“地代,利润及工资”三部分的学说。所以和狭义劳力说同一渊源。不过工资、利息(这是借贷资本所得的报酬)和利润(这是企业资本所得的报酬)三者是国民纯收入的部分,如果此外没有专门填补原料、工具等消耗的一部分价值,则再生产的基础就很渺茫了。

第三是广义劳动价值说。因为生产费说不完满,狭义劳力说也太偏于直接生产者的一面,于是广义劳力说就起而纠正它们的缺点。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主张,他在“民生主义”讲演中曾说明其大意。以棉纱价值为例,纱厂每年的盈余价值,除工人的劳动外,凡农业家、农学家、机器制造家和发明家、蒸汽电气发明家、金属的采矿家、制造家、木料种植家以及社会的消费者都有关系。“由此可见所有工业生产的盈余价值,不专是工厂内工人劳动的结果,凡是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的分子,无论是直接间接,在生产方面,或者是在消费方面,都有多少贡献。”这一说,除直接劳动外,还注意到间接劳动,而且,除生产方面外,还兼顾消费方面,这是它的特长之点。

(乙)效用价值说 这一学说是完全从消费方面来决定价值的。他们以为效用是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如果在同一时候,供给同一商品于同一人,那么,供给愈多,则这商品的效用必愈小。比方,第一碗饭对于饥饿者的效用,是大极了;第二碗饭的效用就比较的小;第三碗饭更小;第四饭碗更更小;第五碗饭,小到等于零;第六碗饭以下,就要发生反效用。假使这里只有三碗饭,那么,这三碗饭的价值,是依照第三碗饭的效用来决定的。那最后一碗饭,即第三碗饭的效用,叫做限界效用,又名边际效用。依照限界效用来决定价值,那么,假使这里只有两碗饭,则饭的价值增高;假使有四碗饭,则饭的价值必减低。倡导这种学说的是英国的耶方斯及奥国的庞巴威克等。

(丙)折衷派价值说 这一派以为上述的成本价值说偏于客观,效用价值说偏于主观,各有所失,于是调和起来,主张价值的产生,供求两方都有关系。这也无非是根据交换价值必有使用价值同时存在的道理来说的吧。倡导这说的是英国的马夏尔。

价格的变动 前面说价格是变动的,价值是不变的,这不过是比较的说法。如果因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社会的采金变为容易,那么,不论从成本减轻来解说,或从“供给增多以致限界效用减低”来解说,总之,金子的价值是变低了。在这时候,如果其他商品的价值没有变动,则以金子体现的商品价值必因而增高,换句话说,就是一般商品的价格昂贵起来了。反之,如果金子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发生变化,则商品价格也将因而变动,是不待言的。

跟着价值变化而变化的商品价格,应当是较为长期的固定的。事实上每一瞬间,商品价格都有时高时低的小变动,不过是以价值为中心而动摇着罢了,这是因为商品生产,常常不能和购买者的购买力相适应,不是供过于求,就是求过于供。

资本主义的商业市况,有一种循环变动,由繁荣而恐慌,恐慌过了顶点,又好转而走向萧条,由萧条再走向新的繁荣。在大战前,大约每十年循环一次。每经一次循环,商品价格必由涨而跌,再由跌而涨。这种变动,也是生产量和购买力不相适应的结果。

竞争价格与独占价格 竞争价格,也叫市场价格,这就是卖者和买者在市场上互相竞争而决定的价格。当供给和需要相等时,则为供需的平衡点,也就是市价的决定点。在竞争过程中,卖者有讨价很低的,买者也有出价很高的,但均有一个限界。这种限界与决定的价格之差数,在买者方面,称为“消费者之剩余”;在卖者方面,称为“生产者之剩余”。比方市价为1元,原先准备以8角的起码价格出卖的,可得“生产者之剩余”2角。原先准备以1元3角的最高价格收买的,可得“消费者之剩余”3角。

市场价格,在充分的自由竞争之下,并且从它的长期趋势观察,则得到所谓正常价格。这个正常价格,就是依限界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而决定的价格。这种限界生产者,是在同一生产部门各生产者中耗费成本最高而仍能(仅能)维持其事业者。所以正常价格,也叫做成本价格,还有叫做自然价格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常常和这种价格相符,这只有在充分自由竞争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

另一方面,在生产上形成了独占的时候,生产者就不妨把价格提高,于是就有所谓独占价格。独占价格,通常是高于市场价格,可是也还有个限度的,因为高到某种程度以上,大多数购买者就会完全没有办法来买了。

目前各资本主义强国,在其国内借关税壁垒的帮助,维持一种独占价格,而在国外则用非常低廉的价格来实行倾销。

我国近年物价的变动 我国各地物价,是不一致的,现在就最大通商口岸的上海来说。据上海市最近十年来的统计,这一时期中以民国十九年为物价的最高峰。在这一年以前,物价逐年高涨,指数(物价指数,是假定一年为基年,将基年的物价平均数作为100,其余的年份,照此改作,如物价为基年的一倍,则改作200,以便比较)逐年上升。因为当时美国将白银倾销中国,银价低则物价涨,故造成了中国商业一时的繁荣。可是自民国二十年以后,外受世界经济恐慌的波动,内因国难严重,上海事变又起,物价开始跌落,指数逐年下降。二十三年,因受美国白银购买政策的影响,白银大量流出,银价高涨,物价跌势更凶。到了二十四年十一月,我国实施法币政策(参阅金融章),方见回涨的机运。但到二十五年四月以后,因为外货走私,异常猖獗,价格特别低贱的私货种类,有呢、绒、棉布、面粉、煤油以及各种杂货,差不多尽是一些日常必需之品、销数很多,物价指数因此又现出回落的形势了。这无疑是给了我国民族工业一个绝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