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农地及农产:土地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性及不同地区的农户组成

农地及农产:土地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性及不同地区的农户组成

【摘要】:土地是生产的要素之一,而农业生产又全靠土地,所以研究农业经济,不能不把土地作为主要的题目。农地的研究在农业经济上所研究的土地,无非是生产农产物的农田。这表示耕地面积之相对的缩小,更为明显。一般说来,黄河流域的农户,自耕农多于佃农,长江及珠江流域,佃农多于自耕农,而珠江流域尤甚。土地使用的形态有种种差别,主要的是大规模的农场经营,及小农的零碎地经营两种。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有密切的关系。

土地是生产的要素之一,而农业生产又全靠土地,所以研究农业经济,不能不把土地作为主要的题目。其次便是在土地上所生产的农产物。

农地的研究 在农业经济上所研究的土地,无非是生产农产物的农田。关于农田的研究,首先是要知道全国有多少可耕之地,这些可耕地是不是完全开辟了;其次则从土地与人口的比例上,去考察土地是不是够用的问题;最后,就要把土地的使用形态及所有形态弄清楚。

(甲)全国可耕及已耕之地 我国全国总面积约计1 464 000万亩,其中可耕地约占总面积28%弱,就是408 000万亩。这可耕地面积的里面,已耕地占144 000万亩(据最近南京实业部调查,则仅112 600万亩)。可见我国土地的面积虽大,而可耕地并不多;但即就此不多的可耕地而言,也只有小部分被我国民利用了,这是很可注意的事。

但实际情形,比这还要严重。因为可耕而没有耕的地固然不少,就是耕过而放弃不耕的也极多。所以近年以来,荒地的面积就越来越大了。

据北京农商部调查,中国荒地面积,在民国三年,是358 235 867亩,到民国十一年便增加到896 316 784亩。民国十九年南京内政部统计司,曾根据21省567个县份的报告,作出一个荒地面积的统计,共有1 177 340 261亩。这不过是全国1 900多县中的一小部分调查,已经就比较民三农商部统计超过2倍以上!但到民国二十年大水灾发生以后,据南京国民政府主计处调查,全国荒地又增加到141 070万亩了,而天灾最重的陕西还没有计算在内。陕西荒地,据该省建设厅调查,有330万亩,而报章所载,则每县平均有70%没有耕作。

除灾荒使田园荒芜外,中国各省耕地,多有栽种鸦片烟的,而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安徽、热河等省,过去鸦片占地更多,这种耕种的结果,徒然荼毒中国民众,减少粮食的生产,加速农村经济的崩坏,也就等于荒弃了土地。

(乙)土地与人口 据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的统计,除青海、西康、广西三省和蒙古、西藏尚未计入外,全国(25省)人民总户数为78 568 245户,农民户数为58 569 181户。即农民户数占总户数的74.5%。又,全国(25省)水田计302 309 000亩,旱地计946 472 000亩,田地合计,为1 248 781 000亩。平均计算起来,每户田地不过21亩而已。

依最新统计(合实业、财政二部的统计而取其平均数),全国共有农民306 317 753人,而农田则共有1 126 000 000亩,平均每人所能得的耕地面积为3.6亩。

照欧美各国现在的生活程度,每人须有2.5英亩(每英亩合6.5华亩)的耕地,方足以供给营养。如果中国农民想把生活水准提高到和欧美农民一样,每人非有16亩以上的田地不可。现在降低标准,依古梅氏推算,中国农民至少每人需要6.5亩土地,方才足以应付支出。然则每人3.6亩的土地,很显明的是不够中国农民的需要了。

又据中央农业实验所的调查,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0年间,全国人口增加31%,而全国耕地面积,仅增加1%。这表示耕地面积之相对的缩小,更为明显。

(丙)土地的所有形态 我们现在要考察的是地权在谁的手里,这也就是土地的所有形态。关于这个问题,有人以中国多中小地主为理由,而断定土地没有分配不均的现象。又有人以一般农民感到土地不足为理由,而肯定土地分配的不均。

一般说来,黄河流域的农户,自耕农多于佃农,长江及珠江流域,佃农多于自耕农,而珠江流域尤甚。不过即以黄河流域而论,自耕农较多也只是上游的现象。而农民生活的是否优裕,农业生产的是否发达,仍然不能仅仅以自耕农较多这一条件来决定(参阅本章第三节)。

二十二年,农村复兴委员会和中山文化教育馆调查陕、豫、粤等省耕地分配结果,租田比重超过半数,最近5年(十七年至廿二年),且渐渐增加。又据下列的统计(日人田中忠夫氏作),也可见佃农一年一年的加多,而自耕农则一年一年的减少。

总而言之,农民缺乏土地的现象是普遍的。就北方说,河北定县14 617农家之中,有70%的农家,仅占耕地30%弱;保定1 565农家中,有65%的农家,非无地可耕,即耕地不足者。就长江流域说,杭州平湖,地主以3%的人口,竟占土地80%;江苏无锡,地主不及6%的人家,占有耕地47%;其余69%的人家,非贫农即雇农,他们仅占土地14.2%。就珠江流域说,2%的人家,占有耕地1/2以上,同时,74%的贫苦农家,仅有耕地不及1/5(以上据1929年及1930年中央研究院调查)。

又据陶直夫氏的估计(1934年),地主与富农,仅占10%的户数而占地68%,中农贫农及雇农虽占90%的户数,而所有的土地仅占土地1/3。全国田租每年在1亿元以上。

(丁)土地的使用形态 以何种的形式来利用土地,便是土地的使用形态。土地使用的形态有种种差别,主要的是大规模的农场经营,及小农的零碎地经营两种。

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有密切的关系。因地主操纵了土地所有权,农民缺乏资力,不能租借广大的土地来使用,自然无法作大规模的经营。又因中国有众子均分的财产继承制,加以贫困的农民,常常零碎出卖其田地,使所有形态也很零碎;而这种所有形态当然也影响到使用方面,所以,农民所耕的土地,常常是东一小块,西一小块,很少是完整的。

总而言之,中国是小农经济极占优势的国家。据中央农业实验所最近调查,我国农家经营土地面积分配概况,以20亩内者占61%:20亩至30亩,占14%;30亩至50亩占17%;至50亩以上占8%。综括地说,北方各省,尚有大农,南方则以小农为普通,在十亩内的,约占半数[1]

这种小农经营,在农业理论家中,也有赞美他的,其最大理由就是“农民意识着为自己而劳动,差不多有超人的勤勉和俭约,而且注意周到,因而劳动的生产力就要大些”。但是考茨基就反对这种说法,他以为“小农民经营的剩余,不是从充实的谷仓生出来的,而是从枵腹的胃袋内生出来的。注意的周到,诚然是小农的长处,但小农其他的武器,如劳动过度,营养不良,知识缺乏,在在都是可以阻碍那注意的周到的。反之,在大农经营方面,劳动者生活较好,故能够发挥周到的注意力;而且因为采用机械,可以得到农民无论怎样注意都得不到的结果”[2]

耕地的使用及所有形态,如上所述,暴露了许多的缺点,于是国家就施行土地政策,这就是用以补救这些缺点的。关于土地政策之理论与实际,等到第三节去说明,现在且将农产物加以检讨。

农产物的研究 我国的农产物,最重要的是米、麦、高粱、大豆、粟、杂谷、甘薯、茶叶棉花、蚕丝等物。而大豆、茶、丝,尤其是出口货的大宗。不过近年因大豆主要产地东三省的丧失,日本生丝及印度锡兰茶叶的竞争,出口的农产物大见减少;而洋米洋麦的进口,则大见增加。农业衰退的情形,实为严重。今就粮食、棉花、丝、茶分述之。

(甲)粮食 粮食的主要部分是米和小麦。我国产米区域极宽,每年产量约87 800余万担,以川、湘、赣、皖、苏、浙等省为主要产地。小麦多产于黄河流域,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省所产最多。全年产量约42 400万担。

其他的粮食,如高粱,为中国特产,多产于东北及华北干燥之地,每年产量约23 300万担(去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估计,只有13 200万担)。如大豆,也是我国特产,多产于东北及江苏,每年约产23 000万担(去年估计,只有11 200余万担)。如玉米,四川及河北、辽宁多产之,每年产量约14 800万担。如小米(粟),为北方各省主要食粮之一,山东及河北、河南、湖北所产较多,每年产量约21 700万担(去年估计为131 098 000担)。如大麦,多产于江苏及河南、湖北,年产约12 800万担。此外,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产落花生很多,每年产量约4 400万担。四川等省多产甘薯,每年产量约为26 800万担。

粮食的运销,因内地交通不便,运费过高,经过仲买的手续又太麻烦,加以外洋米麦倾销,所以丰收年岁,反因不能流通而有谷贱伤农之慨!

外来粮食输入的数量,可以由下列表中看出一个大概:

民国二十一年

民国二十二年

民国二十三年

粮食进口虽有如此之多,但中国人民还不知有多少仅吃甘薯蔬菜度日的,可见粮食缺乏得很。

(二)棉花 中国最主要的原料作物,首推棉花。根据中华棉业统计会二十四年的全国棉产修正估计,棉田面积为34 939 121亩,皮棉产额为8 197 688担,至棉田之因灾害而成废田的,也有9 625 075亩。二十四年因水旱灾过重,棉花产额比较平常年少。再看二十三年的估计吧,产额为11 201 999担,而棉田面积则为44 971 264亩(按这是中部11省的统计,国府主计处25省的统计,棉田面积为63 734 000亩,年产量为16 279 360担)。我国植棉区域,以扬子江、黄河二流域为多,最主要产地是江苏、山东、河北、湖北、河南等省。

中国棉种不及美棉之好,现在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会,积极改良棉种,本年(二十五年)改良棉田达200万亩。同时日人亦在华北各省推广植棉事业。

中国每年需用棉花1 200万担,本国所产的棉花,还不足自给,每年输入外国棉花,约300余万担(但本年收获突增至1 600万担,还有400万担的剩余)。

(丙)蚕丝 我国产丝的区域,有十余省,其中最为主要的,当推浙江、江苏,次要的是广东、四川。每年产额,据日本专家估计,约在20万担至25万担之间[3],但据《中国经济年鉴》(二十四年续编),二十二年度产丝仅15万担。

我国蚕丝出口,向来居世界第一位,但自日本丝业改良以后,日丝占世界产额60%,华丝只占24%,现在更为减少,已不及世界产额10%了。在民国十八年时,生丝出口,差不多有19万担,值14 000余万海关两,而二十三年出口总量,仅54 000余担,值国币2 300余万元。这不仅在数量上有显著的减退,便是在价值方面,也有巨大的伸缩——5年之间,竟减少8成以上。

政府为救济丝业起见,已经实行蚕种统制。统制办法,是以政府信用向制种家收买蚕种,再以之推销给农民,想借此使农民由土种改养改良种。每年从日本输入的蚕种,为数颇多。

(丁)茶叶 茶叶也是我国的重要出口货,数百年以来独占世界的市场,19世纪中叶,销额仍见增多,但自1896年以后,逐渐减少。民国五年,我国茶的输出额还在150万担以上,近年来出口量不过65万担而已。至于全部产额,约450万担。

华茶出口的减少,是由于印度、锡兰、日本茶业的兴起,加之华茶制造不进步,华商又缺乏竞争力量,故销场被外人夺去。

政府现在开始统制祁门红茶,目的在于改良运销方法,将中间人索取陋规、高利贷、减价竞卖及种种把持操纵的恶习,加以革除。不过对于全国茶业复兴的希望,还要待诸将来。

(戊)除以上各项农产物外,桐油一物,很可注意。近年来丝茶出口逐渐减少,但桐油,因为军事工业上需要得很多,仍然维持其优越的地位。桐油产地在长江上游及华南山地中,每年出口值3 000余万元。

沿海人民,多以鱼盐为业。数千年来之农业社会,久已视渔盐为莫大富源,但近年来渔民盐民的生活,困苦也不下于农民。因近年社会经济衰落,人民购买力弱,两淮两浙,盐销都很迟滞,盐场储盐日多,供过于求。两浙盐田,因此拟实施化盐为农的计划,将盐田筑塘养淡,改种桑棉豆麦。我国渔区,达20余万方里,每年估计可捕鱼5亿元,但因日本渔船侵入我国领海捕鱼,而我国渔业设备陈旧,故日形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