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资本主义对农业与工业的影响及农业国的工业化

资本主义对农业与工业的影响及农业国的工业化

【摘要】:资本主义使从前包含于农业经济的诸产业要素独立化,资本主义崩坏了农民阶级;一方面,农民转化为小农业资本家,他方面,农民转化为农业无产阶级;因此,资本主义分解了农业与工业之前资本主义的统一。农业国之工业化,因世界大战而促进。这一农业国之工业化,只因机械之缺乏与熟练工人之缺乏,使其进展,发生相当的妨碍。帝国主义各国的产业资本,企图弱小诸国及殖民地由工业化而转到农业化的倾向,以维持资本主义的残喘。

资本主义使从前包含于农业经济的诸产业要素独立化,资本主义崩坏了农民阶级;一方面,农民转化为小农业资本家,他方面,农民转化为农业无产阶级;因此,资本主义分解了农业与工业之前资本主义的统一。结果,都市与农村益形隔离,都市便成了工业之中心地,这一分离,普及于国际,最后西欧便是世界之工业的工厂,而其他各地,就成为原料供给者。

虽然如此,但是相应于资本家的生产方法之敌对的性质,直接呈现一相反的倾向。某一国度,走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于是资本之前资本主义的形态(商人资本与借贷资本),便容易转化为产业资本。某种产业部门,从其位置上的方便,又发生于农业国度,这就是因为原料在半制品状态中,其所需要之运费特别的少之故,从而原料之采集与贮藏之经营以及运输之经营,也都发生了。

基于位置上的方便,在形成了为一整个的阶级的产业资本家之利害与个别的资本家之私人的利害之间,便发生矛盾。在产业资本家言,以从来为其商品的顾主之国度不发生新产业为其利益。

但是在个别的资本家言,与其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入原料到本国,再在本国制成商品输出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间费了来往两重的运费,反不如即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直接经营,利用其原料与劳力,再制成商品销售于其地域之为有利。从而个别的利益,超越全体的利益,资本输出的时代,因之开始;这一资本输出,对于以前所谓工业地域与农业地域之分离,恰恰发生一种相反的作用;换言之,就是农业国之工业化时代之开始。

农业国之工业化,因世界大战而促进。因船舶之缺乏,因海运之腾贵,因交战诸国自身的工业商品之缺乏,更与海外农业诸国之工业化以良好的机会与动力。这一农业国之工业化,只因机械之缺乏与熟练工人之缺乏,使其进展,发生相当的妨碍。

其次,在军事的需要上言,更予农业国之工业化以良好的机会。因船舶之缺乏,帝国主义对于殖民地之军事的需要,依然如大战前一般,专假母国之手,以充足这一需要,业已成为不可能。所以英国便抛弃以前抑止印度工业发展的政策,为使武装近东亚细亚之战斗部队计,从而用种种方法,以助长印度之工业化。

但是大战告终,欧洲诸国又恢复了大战以前的生产状况,从而只要欧洲诸国商品出现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时,这些地域的工业,以其根基薄弱之故,便被欧洲工业所惨败。

可是随农业国之工业发展而俱来的,又发生了由国内资本家及由国外资本家所形成的资本家群;这些资本家,对于新工业的维持及其利益,都有休戚与共的利害关系,而不得不起来以维持这一新工业。这一维持的具体表现,就是工业保护关税之创设。

然而由世界大战所得的经验,假使自国没有工业,在战争的情形中,是得不到利益的——这一现象,从各国大战以后的军事扩大上,可以确证。所以各国都以高率保护关税,企图在国内以助成为战争所必要的工业。

同时,与这一点相矛盾的,便是权力政治的作用。例如被压迫的殖民地(埃及、朝鲜、法领非洲),便因权力政治的作用,而无施行独立关税政策之可能。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为帝国主义的暴力所限制,便只能施行世界最低的关税。而在其他各国,综合力量薄弱,不能与强大的帝国主义匹敌,可是为创设本国工业计,都无不企图施行最彻底的独立关税政策。英国的自治领地,与此一样。

弱小国家创设本国产业的企图,因其国内市场之收容能力,不含有近代的素质,无法收容全部生产,从而许多产业部门,随之失败。失败以后,便发生劣等的小规模的经营。所以弱小国家之保护关税政策,无异乎就是生产力之自由的发展之障碍。他方面工业关税之存续——在国内市场之收容能力十分雄大的情况中——使以阻止工业化为利益的资本家之阶级利益与转移其生产于施行保护关税的国度的个别资本家之特别利益之间,发生深刻的对立与斗争。

资本主义安定以后,工业商品之市场,便成为欧洲工业诸国的大问题,而反对农业诸国的保护关税制度之新的经济政策战争因之开始。关于这一点,使我们想到有名的银行家在要求保护关税之撤废时所发出的宣言中的“人为的工业化”之不利一个警句。可是这一宣言,却被波兰、意大利以及美国产业资本家所反对。到今日,世界经济会议自由贸易的诸决议,依然无实际的成果,而关税率不拘何处都不见减落,工业之人为的助长,依旧在各地继续进行。这一点,便是资本主义最近的重大危机。

农业国的工业化之积极退步,而再回复到农业化的倾向,已如前所述;但是事实绝非如此简单,请以统计证明之。

(一)机械输入。机械的生产之全部,美德英居85%。

新工业国所使用的机械之大部分,都从这三国购买。看下表,即明白新工业国使用机械,在1925年较诸战前为多。

(二)石炭生产(单位:千吨)

(三)煤油生产(单位:千吨)

(四)铁生产(单位:千吨)

(五)钢铁生产(单位:千吨)

(六)纺织锤数(单位:千个)

由以上各表证明,可见农业国之工业化,正在不断地进展。这一现象,明明表现资本主义的危机,已到了崩溃的境地。帝国主义各国的产业资本,企图弱小诸国及殖民地由工业化而转到农业化的倾向,以维持资本主义的残喘。这一企图,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得到两个恶果。第一,便是使产业资本之全体利益与个别资本家之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益加深刻化。第二,惹起了弱小诸国、自治领土及半殖民地的反抗。其次,因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工业的发达,必然地使最多数的无产阶级都集中于都市,而加强世界革命的推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