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日甲午战争:揭秘幕府政治与清廷的决战

中日甲午战争:揭秘幕府政治与清廷的决战

【摘要】:中日战争,又称中东战争,以其发生于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故又名甲午之役。在上编四十三章中,我们指出日本的武人政治,即幕府政治。清初惩明季倭寇之患,对日防范最严,只许华人赴日,不许日人来华。清廷乃命王凯泰率兵二万余赴台,两国势将决战。会日军患暑瘴多死亡,有意退兵,而英使威妥玛又恐中、日战起,有碍通商,愿居间调停。光绪五年,日本废琉球王,设冲绳县,清廷抗议无效。

中日战争,又称中东战争,以其发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岁次甲午,故又名甲午之役。现在先述战前的日本国势和中、日交涉。在上编四十三章中,我们指出日本的武人政治,即幕府政治。那时丰臣秀吉本有统一国内的趋势,但秀吉没后,国内复乱。后来其臣属德川家康继起,才把诸藩平定,开府江户(今东京)。幕府政权至是虽益加巩固,但欧、美资本主义的势力却又起而敲击日本的国门了。所以到了德川家庆的时代,美舰四艘驰入贺浦,幕府竟无力抵抗,结果就不得不和美国结通商条约(1853):是为日本和西洋诸国订约之始。

俄、英、法诸国继之,各结条约,允其互市,日本关门由是洞开。幕府政治到了此时便随处露出破绽:一方对外赔款增多,财政日益困难,他方新兴资产阶级抬头,要求有秩序有权力的政府,而藩士倒幕的策划,又益加促成这种政府的实现。明治天皇(1867—1912)即位,诸藩倡议归政天皇,幕府也就无法抵抗,而天皇统一政权,就开了“明治维新”的局面,使封建制度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不过日本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在列强已经争取市场的时候,它受了这重大的刺激,所以为着要寻找市场,为着要获取工业原料和扩大投资范围,就不能不注目于近邻的朝鲜和中国了,中、日战争,就是在这种局势之下而爆发的。

中、日战前的日本国势已经明白了,现在要说战前的中、日交涉。清初惩明季倭寇之患,对日防范最严,只许华人赴日,不许日人来华。直到同治元年(1862),日本长崎奉行遣其属因荷兰领事言于上海道吴熙,请依西洋无约诸小国例,专至上海贸易,并设领事官照章完税,江苏巡抚薛焕许其请,才算是清代与日本互市之始。九年,明治天皇遣柳原前光至中国请求立约,朝命李鸿章曾国藩筹议,二人都说可援西洋各国例结通商条约,惟约中不许载最惠国条款等字样。明年,伊达宗城为正使,前光为副使至天津,遂与李鸿章结《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是为中、日立约之始。两约的要点是:一、二国互遣使臣;二、兵船泊驻口岸,不得驶入内河湖港;三、二国设立领事于通商口岸,彼此都有领事裁判权;四、中国开放上海、镇江、九江、汉口、烟台、天津、牛庄、宁波、福州、厦门、台湾、淡水、汕头、广州、琼州,日本开放横滨、箱馆、大阪、神户、新潟、夷岛、长崎、筑地;五、进口货照海关税则完纳;税则未载明者,则值百抽五,彼此相同。这次条约,于日本并无特别利益,所以同治十一年,遂派副岛种臣与前光前来要求改约,鸿章许其修改数端。明年,改约成,互换于天津,并留前光为驻华公使,两国正式国交从此开始〔91〕,而台湾事件起。

琉球世受明册封,康熙元年,又受圣祖册封:不过自万历三十七年经江户幕府征讨后,事实上即和中国无甚关系。同治十年,有琉球船遇飓风,漂至台湾海岸,为台湾生番劫杀数十人。明年,其事闻于日本,日本遂封琉球王为藩王,并打算出兵台湾。但日本知台湾系中国属地,深恐中国出面阻害,所以命前光向总署大臣毛昶熙提出琉民被害事件,而昶熙竟以“番民皆化外”之语答复前光。前光遂言:“生番杀人,贵国舍而不治,敝国将问罪于生番。”昶熙答言:“生番既我之化外,伐与不伐,惟贵国自裁之。”前光归报,日政府遂于十三年出兵征台湾。清廷这时才知失策,始以台湾属中国统治不许擅讨为辞,要求日本撤兵,日本不允。清廷乃命王凯泰率兵二万余赴台,两国势将决战。会日军患暑瘴多死亡,有意退兵,而英使威妥玛又恐中、日战起,有碍通商,愿居间调停。于是和局告成,于十三年缔结《中日和约》,中国全权代表为奕,日方为大久保利通,其要点是,一、日本征台为保民义举,中国不得认为不是;二、中国给琉球难民恤银十万两,赔偿日本在台修路建屋费用银四十万两;三、约束台湾生番,此后不得加害航民。根据这条约,中国便无异默认琉球为日本的属地了。光绪五年,日本废琉球王,设冲绳县,清廷抗议无效。至是清廷始知台湾重要,因于十一年改为行省,日本自台湾事件解决后,就转而经营朝鲜。

李氏朝鲜,自清初征服后,每岁进贡,未尝间断。同治二年,其王李昇卒,兴宣君昰应次子熙即位,封兴宣君为大院君,协赞大政。大院君坚持闭关主义,力主排外,法、美两国来攻,都被他打败。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屡次遣使至朝鲜,要求开埠通商,均为大院君所拒绝。光绪元年,日舰在朝鲜西岸江华岛测量,守兵发炮轰击,日舰应战,攻陷永宗岛炮台。日政府得信,遂向北京总署交涉,未有结果。明年,日命黑田清隆与井上良馨直赴朝鲜,责以炮击日舰事。这时李熙已亲政,大院君无权,王妃闵氏一族揽政,颇有与日修好倾向。结果遂与日结《江华条约》,其要点如次:一、朝鲜为自主国,保有与日本平等之权;二、朝鲜开放二港为商埠;三、日人在通商口岸的,享有领事裁判权。根据这约,日本遂得排斥我国对朝鲜的宗主权,逐渐把朝鲜移在日本支配之下。约既成,遂开元山、仁川二港为商埠,日命花房义质为代理公使,驻扎京城(即汉城),李熙又新置陆军二营,聘日将为教练官,并遣金玉均、徐光范留学日本。八年,京城兵士暴动,大院君利用时机,推翻闵党,于是围攻王宫,杀闵镐等,又焚日使馆,花房义质逃归日本。日本得报大愤,命花房义质、仁礼景范率军舰渡韩,向李熙提出要求数款。时张树声署直隶总督,闻朝鲜有变,就命丁汝昌、马建忠率兵舰至仁川,又命吴长庆东援。汝昌等先后入京城,平定暴乱,并捕祸首大院君〔92〕。同时,日本兵也入京城,要求改约,李熙不得已,遂与日结《修好续约》和《济物浦条约》。《济物浦条约》的要点是:一、朝鲜惩办凶徒;二、抚恤日人家属及伤者恤金五万元;三、偿日军费五十万元;三、日本使馆得置兵警备;四、朝鲜派大员赴日道歉。事定以后,李鸿章〔93〕知韩事日急,遂派周馥等至韩结《商务章程》,其要点有:一、北洋大臣札派商务委员驻韩,韩王派大员驻津;二、华商在韩享有领事裁判权,韩人在华则归地方官按律审判;三、二国商船得往彼此商港贸易。时华兵六营驻扎汉城,以袁世凯为营务处官,派员操练韩兵,并以陈树棠为商务委员。鸿章更荐前德领事穆麟德(Paul George Von Moellendroff)为韩国顾问,管理韩国海关,兼办外交事宜。这样一来,中国在韩的势力,便大异于前。但日本在韩的力量,也不可侮。那时朝鲜练新兵五营,三营归中国教练,余归日人教练。又朝鲜分为新旧二党,旧党以排拒外力依附中国为目的,称事大党,即亲中党,其首领为闵台镐、闵泳穆、闵应植、闵泳焕、闵泳骏诸人。新党以借日本援助谋国家独立为目的,称独立党,即亲日党,其首领为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光范、徐载弼、申福模、朴泳教诸人。《济物浦条约》成立后,日本即遣竹添进一郎为驻韩公使,驻扎京城,以兵一中队为护卫。且宣称日本将退还军费四十万元,李熙受其影响,也倾向于新党。光绪十年,朝鲜邮局成立,其总办洪英植设宴庆祝,邀请朝臣及各国公使到会,新党便想借此起事,尽除旧党。至期,朝臣及各国公使均至,独竹添进一郎托病不到,预运枪械至日使馆,酒间火起,新党遂入王宫,杀闵泳穆诸人,并引日兵至王宫,一时旧党尽除,而新党独掌朝政。旋旧党求救于吴长庆、袁世凯。长庆等率兵平乱,日兵退出王宫,斩英植诸人,竹添进一郎知事无可为,遂自焚日使馆,率兵退至仁川,金玉均、朴泳孝亦逃往日本。乱定,日本命井上馨赴韩责问,迫韩结《汉城条约》,其要点是:一、韩王修书,遣使至日道歉;二、给被害日人恤金十一万元;三、惩办杀害日本武官之凶手;四、赔日使馆修筑费二万元。未几,日命伊藤博文来津协议朝鲜事务,鸿章与日结《天津条约》三款:一、中、日两国于条约成立后四个月内,各尽撤驻韩军队;二、二国允劝韩国练兵,但均不派员教练;三、将来朝鲜如有重大事变,两国出兵,须互先行文知照。根据这约,朝鲜就无异成为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了。约成,两国如期撤兵,中国仅留袁世凯为商务总办,留居京城。至光绪二十年,东学党事起,遂激成中日战争。

东学党为民间半宗教性的秘密会社,创于崔福成,其目的在“明人伦,诛污吏,匡秕政,救生灵”,所谓东学,就是以儒、老、佛为基础的中国之学,而竭力排斥耶稣教。同治三年,福成被捕处斩,然余党仍潜伏各地,其势不衰。李熙亲政以后,内则政治腐败,外则交涉屡受屈辱,人心浮动,颇思作乱,福成族人时亨遂利用时机,于光绪十八年会众于全罗道参礼郡,议定为福成雪冤。明年春,时亨率众至京城请愿,韩王将其解散。又明年,全罗道古阜郡农民抗税,全臻凖遂乘机托东学党起事,庆尚、忠清二道,都闻风响应,李熙命洪启薰进兵往剿,反为所败。六月,朝鲜政府要求中国出兵援助,鸿章遂派叶志超、聂士成率兵屯于忠清、牙山。总署又按中日《天津条约》电谕驻日公使汪凤藻照会日本,告以“派兵援助,为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其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复书凤藻,声明“帝国政府从未承认朝鲜为中国属邦”,并告以日本亦将出兵。于是日先后遣大鸟圭介、大岛义昌率大兵至朝鲜,同时并命其驻京公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总署,告以日本出师平朝鲜内乱。东学党见中、日兵至,相率走散,大乱全定。世凯因照会大岛圭介,谓乱事已平,中、日两国应同时撤兵,大鸟不应,反率兵占领王宫,解除韩兵武装,诛逐闵氏之党,拥大院君摄政,并迫大院君宣言废除中、韩间一切条约。会这时中国所租英轮高升号载华兵及枪弹由大沽出发至牙山应援,途中已为日舰击沉,而北洋海军济远、广乙二艘行至丰岛附近,也为日舰所败,同时驻屯牙山的聂士成、叶志超之军又败绩于成欢;于是主战派李鸿藻、翁同龢、张謇等纷纷责备鸿章误国。七月一日,清廷遂正式下诏对日宣战,同日,日本亦正式宣战。原来当中国派兵由大沽出发应援牙山时,同时又命卫汝贵、马玉昆、丰伸阿、左宝贵同赴牙山应援。诸军齐至,而志超已败。时志超与诸军均集中平壤,日军来攻,败绩,宝贵奋战而死,独玉昆得全师退至鸭绿江西岸九连城:是为平壤之役。自是朝鲜境内,华兵绝迹。当战事爆发时,鸿章又命刘盛休应援平壤,并命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十二艘护送至大东沟登岸,事毕,诸舰将归旅顺,途中遭遇日舰,战于黄海海面:是为黄海之役。是役我军被日舰击沉五艘,伤七艘,由汝昌领率归威海卫。自是北洋舰队不敢复出,黄海的制海权全归日本,奉天南部黄海西岸,日兵遂得自由出入。又当大军屯平壤时,又命宋庆、刘盛休、依克唐阿应援平壤,诸军未集,而平壤之军已退。时大军七十余营,归宋庆调度,集九连城,日军云集义州,隔鸭绿江而守。旋日军分两路:一由义州渡鸭绿江,一取海道攻大连、旅顺。虎山一战,而士成不支,宋庆弃九连城,走凤凰城。日军进迫,凤凰城、大东沟、大孤山、岫岩州相继失守。时旅顺危急,宋庆往救,以士成代守摩天岭,士成与日军激战于摩天岭附近,屡挫日军,而依克唐阿在凤凰城东北,亦数败日军。后宋庆、玉昆、盛休等又自盖平反攻海城,与日军激战于瓦缸寨,大败日军。旋日军三次冲锋,我军才向营口、牛庄方面退却,不久,日军增援,遂陷盖平。自后依克唐阿及长顺统兵三万,吴大澂统兵四万,五攻海城不下。而宋庆诸军与日军战于东西七里沟一带,也屡为日军所败。于是大军溃退,而辽东半岛之势益危。日军进攻旅顺一军,初由花园口镇及貔子窝两处登岸,首陷金州,进又占领大连。日军进攻旅顺,连陷各堡垒,守将均逃遁,旅顺又陷。败报至京,朝廷大震,遂起奕为军务大臣,任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总辖军务。这时坤一屯山海关,与宋庆、吴大澂合。大澂率李光久、魏光焘进图海城,转战于牛庄方面,为日军所败,大澂等逃奔入关。时宋庆守营口,及大澂逃,庆率军往救,留蒋希夷守营口,希夷又弃营口而逃。宋庆退至辽河以西,后日军猛攻,宋军不支,向西溃退,自是辽东半岛全为日军占领,而我军所守便仅限于锦州、山海关一带,陆军战事,至是告终。其在海军方面,自黄海战后,北洋舰队即潜伏威海卫,不敢再战,后日军又分扰山东,自成山上岸,陷荣城,进攻威海卫,丁汝昌以军舰降敌,而自仰药死。北洋舰队既覆,日军又进攻南洋舰队,陷澎湖群岛,进逼台湾。时休战条约虽已告成,而日本以欲夺取台湾之故,竟强置澎湖、台湾于休战条约之外,继续攻击。

当日军攻陷旅顺时,鸿章就央请各国调停,被日拒绝。光绪二十年十月,鸿章又遣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G.Detring)为媾和使,致书日相伊藤博文,伊藤谓私函非国书,德璀琳非中国大员,非钦派不能与议,美使田贞(Charles Denby)出面调停,改派张荫桓、邵友濂为议和全权大臣,于二十一年正月到日本。伊藤谓荫桓等所携全权勅书,不合通例,拒绝开议,荫桓等力争不得,遂返国。后陆奥又致书美使,谓中国如诚心求和,当派位望素隆之大员,畀以全权,乃可随时开议。清廷遂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使,于是年二月与伊藤、陆奥会于马关,首议休战条约,伊藤提出条件四款:一、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处归日军占领;二、上三处中国军队的军器及军需全数缴给日军;三、天津、山海关间的铁道,归日军务官管辖;四、休战中日军队的军费归中国负担。鸿章以条件苛刻,请暂将休战问题搁置,直入媾和谈判。伊藤不允,鸿章请延缓三日,以资审虑。三日后,两方代表会议,鸿章仍执前议,伊藤约以明日再谈。鸿章由会所归旅馆,途中为浪人小山丰太郎所狙击,左颊负伤颇重,各国舆论大哗,日方至是才允许以无条件结休战约,但休战地域,仅限于东三省,至台湾、澎湖方面,依旧继续战争,鸿章力争无效。休战条约既成,遂进行媾和谈判。日方提出草案十一条,鸿章以条件过苛,反复辩论,日方不稍让步,鸿章不得已,遂与日方于是年三月结《马关条约》十一款,其要点如次:一、中国承认朝鲜为完全独立自主国;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与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万万两,分八次交付;四、割让地内居民,限二年以内迁徙,逾期不迁,即视为日民;五、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口通商,日船得自宜昌驶往重庆,自上海驶进苏州、杭州;日商贩运货物得暂存栈免除税捐;又得于商埠开设工厂,制造货物;六、换约后三月内订立通商航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七、两国交还俘虏,中国宽贷关涉日本军队之华民;八、本约批准互换后,日本罢兵。当和议谈判日方提出割地要求时,朝野大愤;及鸿章成约归国,张之洞等都交章争劾鸿章,康有为等数千人上书尤为激昂,清廷颇为所动,遂命鸿章改约。鸿章以全权签约,未便更改,坚持不从。会俄、德、法三国出面干涉〔94〕,迫日退还辽东,中国才利用时机,要求修约。四月,命伍廷芳、联芳同赴烟台换约,要求退还辽东半岛,日使伊东美久治不允。会俄舰泊烟台十艘,将备战,伊东恐惧,电请国命,乃从归辽议,夜半换约。换约后,日兵尚驻辽东,三国严责日本退兵,日乃索赎辽东费一万万两,后经三国公断为三千万两,由鸿章与日本结《交还辽东条约》。十一月,张荫桓又与日结《中日通商航船章程》。在这章程中,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及最惠国的地位,旋又再议立专约,规定在华日厂制造货物的征税,同于华人设立的工厂。惟拟订陆路通商章程之事,则经打消。《马关条约》虽已签字互换,但关于割让台湾却还有一点枝节。原来当中、日战起之时,台湾巡抚邵友濂即命福建水师提督杨歧珍、广东南澳镇总兵刘永福率所部防台。等到朝鲜之师既败,辽东各城相继陷落时,友濂就密求内调。清廷遂以藩司唐景崧署台湾巡抚,调友濂抚湘。景崧既署抚,即命永福守台南,景崧自任守台北。及日军占澎湖,台湾遂孤悬海中,而台势益危。后来割台议起,台民群起反对,主事邱逢甲建议自主,组民主国,开议院,制蓝地黄虎国旗,拥景崧为大总统。四月,和约成立,朝命李经方(鸿章之子)为割台专使,并命景崧率军民内渡,至是台民遂决计自主,推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时日本攻台益急,日军陷基隆,景崧变服内渡。台民又推永福为总统,永福不受,仍称帮办,在台南一带设防守。自是永福与日军苦战数月,互有胜负,卒因援绝粮尽,至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亦为日本所败。永福内渡。于是台湾全归日本。

中、日战争,本因朝鲜问题而起,但其结果,则不仅朝鲜脱藩,我国还得赔款割地,并与日本结不平等条约,这实在是鸦片战后我国所遭遇的第二次重大打击。我们在这次战役中,应明白指出:第一,《马关条约》规定朝鲜为独立自主国,从此朝鲜落在日人掌握中,以后日本竟把整个的朝鲜攫夺而去。第二,日本既得台湾、澎湖,于是即以之为根据地,以制南海的海权,而与台湾成犄角之势的福建,却从此成为日本侵略的对象了。第三,日本取得辽东半岛,以旅顺、大连湾为海军根据地,便足以制黄海和渤海的海权;后虽因三国干涉,退还中国,但日本进出满洲的企图,却始终不曾打消。第四,日本是资本主义的后起者,其得有今日的强大,是经过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大阶段的。每经一次战争,日本资本主义便有一次飞跃的进展,同时对中国的进攻也就加紧一步。第五,中、日战争,反映在中国方面的,便是维新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