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尚铭专东厂事,后虽遭贬谪,但宦官梁芳又起而专横。神宗初年委政于张居正,本有“起衰振敝”之势。政治既坏,再加上朋党的纷争,国事便更加不堪设想了,原来御史和科道在明代均为言路要职,居正当国,排除异己,言路才因之蔽塞。时内外章奏,多留中不发。这次民变,旧史称为流寇,发动于陕西。出峡之后,复自陕西犯河南。自成攻京师,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迎之,思宗自缢而死。......
2023-08-17
原来当清中叶,内乱之初,业已明证旗兵绿营之不能战,太平军起,震动全国,更非旧日军队所能敌,所谓湘军、淮军就乘时而起:湘军首领曾国藩、淮军首领李鸿章,其所统之兵全由自由招募而来,其饷又筹自地方,本来和中央政府很少关系。清室自知旧有军队不堪一战,就只好倚靠他们,予以名目,许其有保举能员之权,借以戡平大乱。湘、淮军的组织,上自主将,下至部将士兵,都是借同乡或师生之谊,以维持其体系的。他们共利害、同生死,所以结合坚固,不易解体。主将对部将操有尝罚予夺之权,形式上,主将保举参奏,要得朝廷许可,但事实上,主将所保举参奏的,朝廷无不照准,这样一来,主将和部将的关系就日深,而部将对朝廷的关系就日浅,甚至无关。团结如此坚固,势力也就随着巩固,所以乱定以后,湘军虽已解散,而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辈还能成为政治上的重心,至于李鸿章,则清末几十年的政局,差不多全为他所左右,而淮军竟成为日后北洋军的前身。清初,外官如督抚,多用汉人;至乾隆朝,各省督抚又以满人为多,汉人仕外官的,能够位至两司,已是极品。咸、同军兴,情势陡变。当同治八九年间,各省督抚提镇,湘、淮军功臣几占其大半,而尤以曾国藩、李鸿章的地位为最高。当时朝廷大事,或对外交涉,都要交疆臣覆奏,疆臣的意见,足以左右朝廷政策的决定。曾、李一言,固然重如泰山,就是左宗棠、曾国荃、郭嵩焘以及后来的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诸人,也都操有这种权力。不但如此,连财政方面,督抚也握有实权。大乱以前,各省款项,除赈饥外,非先奏请,不得动用;乱后情形一变,疆臣于款用后,即可一报了事。这样一来,督抚便无异形成为半独立的藩王了。甲午战后,汉人任督抚的虽已逐渐减少,任免督抚之权,虽操诸皇帝之手,督抚有“朝受参劾,印绶夕解”的危险,但是咸、同以后,政治上的重心,业已转移到汉人手里,不复是全由满人操纵的局面,却是彰明较著的事实。
晚清政局的变化,应当从文宗一朝讲起,文宗初位,正值天下大乱,他屡次下诏求直言,如文瑞、倭仁、罗惇衍、曾国藩诸人,都先后应诏论列时政,而一时名臣如曾国藩、胡林翼、江忠源、罗泽南、左宗棠、李鸿章等,也都得重用。不过他有始无终,到了咸丰八九年以后,因为内乱外患交逼而来,就渐次荒怠政事,而大权竟旁落于亲贵载垣、端华、肃顺〔86〕三人之手。十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师,文宗奔热河,热河行宫本湫隘,内外禁防不甚严,载垣等更得出入自便,窃揽大权,后联军退出京师,留京王大臣都疏请回跸,载垣等以在热河便于专权,暗中阻止。明年,文宗死在热河。皇后钮祜禄氏无子,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生子载淳,是为穆宗。年方六岁,载垣等三人和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宣布遗诏,自署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叶赫那拉氏和恭亲王奕密谋回銮,至京,才把载垣、端华、肃顺三人杀掉,其余五人均革职,于是尊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时垂帘听政〔87〕。两宫听政后,即以奕为议政亲王,那时将兵于外的,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秉政于内的,有文祥、沈桂芬、李棠阶等,而奕尤能破除积习,信任汉人,所以太平军和捻党之乱,都能以次削平。乱平以后,那拉氏便渐次专恣起来。原来钮祜禄氏虽是嫡宫,但以有德无才,所以关于军国大计的裁决和群臣奏章的判阅,都归那富于政治才干的那拉氏主持。同治十一年,穆宗将择立皇后。钮祜禄氏属意于尚书崇绮之女阿鲁特氏,那拉氏欲立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相持不能决,乃命穆宗自择。穆宗选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那拉氏心滋不悦。自是两宫益加不睦,而那拉氏母子之间,也就生了隔阂。大婚之后,两宫归政,而那拉氏以穆宗疏于己,便禁止他与皇后同居,穆宗从此,郁郁不乐,不久致疾而死。穆宗卒,两宫召集王公大臣会议,钮祜禄氏主张立恭亲王奕之子贝勒载澂为嗣,恭亲王则称宣宗长子奕纬养子所生之溥伦当立,那拉氏对之均持异议,独谓醇亲王奕之子载湉可立。现在先把晚清的帝系表列如后,然后再述那拉氏要立载湉的用意。
原来在高宗时,曾定立嗣不能逾越世次之例,穆宗死后无子,依清室家法,溥伦当立,即令不立溥伦,也应立载澂。但是,如果立溥伦,则那拉氏位虽尊高,未免疏而无权,如果立载澂,则载澂年事已长,命之入嗣,那拉氏便再难听政。载湉系那拉氏之妹,福晋所出。年仅四岁,既幼且亲,那拉氏可视若己出,且得利用之以专大政。卒之载湉得立,是为德宗。两宫再垂帘听政,然自是两宫隔阂益深,而奕也益为那拉氏所憾。光绪七年,钮祜禄氏卒,自是那拉氏毫无顾忌,独掌大权。女主专权,便离不了宦官乱政。那拉氏最初宠爱的宦官,叫做安得海,那时奕在枢府,有碍他的行动,就在那拉氏面前进谗,把奕的议政权去掉。自是笼络朝士,收贿乱政。穆宗年长,才把安得海杀掉。得海死后,又宠任太监李莲英。莲英总管宫中太监,兼司那拉氏的库金,权倾朝右,一时夤缘无耻之徒,争奔走于其门。他如那拉氏卖官鬻爵,以及后来戊戌政变把德宗幽禁起来,莲英都是其中的主持人物。光绪十五年,德宗大婚,皇后叶赫那拉氏,系满洲桂祥的长女,亦即那拉氏的内侄女,并纳侍郎长叙二女,册为珍妃,瑾妃,德宗始亲政。这时,那拉氏名义上虽已归政,但一切用人行政的大计,仍旧操在那拉氏手中,德宗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光绪二十四年政变,那拉氏再垂帘听政,直到三十四年,德宗和那拉氏同时死去,女主专政的局面,才告终结,而清室不久也就亡了。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自是尚铭专东厂事,后虽遭贬谪,但宦官梁芳又起而专横。神宗初年委政于张居正,本有“起衰振敝”之势。政治既坏,再加上朋党的纷争,国事便更加不堪设想了,原来御史和科道在明代均为言路要职,居正当国,排除异己,言路才因之蔽塞。时内外章奏,多留中不发。这次民变,旧史称为流寇,发动于陕西。出峡之后,复自陕西犯河南。自成攻京师,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迎之,思宗自缢而死。......
2023-08-17
但依旧是唐代藩镇的延续和扩大,直到宋太祖统一中国,才结束了这种军阀政治。这样看来,可知唐室统治,至玄宗之世,即已趋于崩溃。林甫死后,国忠继为宰相。明年,其子朝义杀思明。唐即以客奴为平卢节度使,旋玄宗杀客奴,代为节度使,藩镇的谋杀称代始此。泚入朝,使其弟滔领留后,唐亦任之。......
2023-08-17
上古教育制度之较详者,当推周代。[11]然此等传说,多系儒家改制所托,在当时并不见得有此种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即令有之,但以教育权柄诸贵族,平民也就不见得有受普及教育的机会。......
2023-08-17
考据学的启蒙运动者为顾炎武,然同时还有阎若璩、胡渭、姚际恒三人,都是替考据学辟坦道的人。这三人的工作,虽杂而不纯,但其为后此考据学奠立一个极强固的基础,却要归功于他们。建立考据学的功臣,首推戴震。这一段故事,已足以说明戴氏治学的出发点,而戴氏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学派的建立者,亦即在其治学方法。清代考据学的特盛,已如前述,而其一代学术的中坚,则在于诸经都各有新疏,观阮元所辑的《......
2023-08-17
旋觉叛降宋,宋诏纳之。未几,觉为金人攻败,金人索取觉,宋无法,只得缢杀张觉,函其首以畀金。国号齐,予以河南、陕西之地,介居金、宋之间,时建炎四年。金人知豫不足抵御宋人,遂废为蜀王。宋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命王伦使金,求刘豫所辖河南、陕西之地还宋;时绍兴七年。又明年,金果以河南、陕西之地还宋。岳飞乘胜,进至朱仙镇,距汴京只有四十五里,本有指日渡河之势。是为金人第四次南侵。是为宋、金第三次媾和。......
2023-08-17
明代凡二百余年,其政局可分作三个时期。蓝玉是明初骁将,屡建军功,后封为凉国公,惟庸之变,有人说玉也与其谋,太祖以他功高,未曾追究。又分遣御史巡行国内,一时政事整饬,百司称治,史称为永乐之治。高煦既降,废为庶人,山东诸将与谋者,相继诛戮,凡六百四十余人,宣宗并作《东征记》,以示群臣。于是明兴至此六十年,人民才得休息,称为宣德之治。......
2023-08-17
构成历史事实的第二要素为地域,本章所述,就是这一点。我国太古疆域,其详已不可考。汉代继起,南服南海,北逐匈奴,东制朝鲜,西通西域,今本部诸省及新疆要地、蒙古边隅,均入版图,是为中国疆域的第三次扩张。清代仁、宣以后,外藩尽失,我国疆域便只限于中国本部及关东三省、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了。......
2023-08-17
以上把李翱的思想的来源,简略地说过了。《复性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性情的关系,中篇讲复性灭情的方法,下篇讲复性的归结。(下篇)以上所述,是《复性书》的大意。我们从《复性书》中,可以窥见李翱的思想,在表面上固然挂着儒学的招牌,但骨子里面却全是释、老的思想。《复性书》中性与情的对立,便是本于佛教的真如与无明之说。这便是《复性书》中含有老、庄思想之处。......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