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初内政:宗室监视、宦官权限限制、殿阁大学士掌政、汉人政策

清初内政:宗室监视、宦官权限限制、殿阁大学士掌政、汉人政策

【摘要】:对于宗室元勋,也只食禄而不赐地,并使之居留北京,以便监视。后世祖惩前代之弊,才缩小宦官的权限,规定官不得至三品,非奉差遣,不得出皇城,职司之外,不得干预一事,不得招引外人,不得交接内外官员。清初,仍以殿阁大学士掌国政。其陈事奏疏,在内各部院,径送内阁,只有在外督抚等章奏,由通政司校阅送内阁。清初对付汉人,用的是双管齐下的政策;一方用笼络政策,使汉人知爱;一方用高压政策,使汉人知畏。

满洲文化,原来低落,初兴之时,尚无文字,后虽借蒙古字以创满文,但也未能造成一国的学术。至于官制朝仪,则直至黄太吉时,才粗具规模。这时戎马倥偬,对于内政,自然谈不到“足以为一代法”的设施;甚至在世祖入关以后,也是如此。直到圣祖一统天下,历世宗(1723—1735)、高宗(1736—1795)两朝,才陆续厘定制度,而开国大模,也就定于此时。现在把三朝对于政制的改革,分述如次:一曰废封建制。自平定后三藩以后,圣祖即不以兵权土地,赐与臣下。对于宗室元勋,也只食禄而不赐地,并使之居留北京,以便监视。世宗即位,诸王要求封建,陆生柟又作《通鉴论》,盛言封建之利,于是世宗作《驳封建论》以指斥之。并撤去诸王府所辖的下五旗佐领〔15〕,于是诸王手无只兵。二曰废建储制。圣祖有子三十五人,以允禔为长,但非嫡出,次子允礽,系嫡出,因立为皇太子。后允礽以猖狂被废。圣祖自是不复建储,到了临死,才把帝位传给四子胤祯。世宗正位后,诸王认为世宗不是嫡出,于是允禩及其弟允禟结党捣乱,世宗因立储位密建之法〔16〕,以杜争夺储位的斗争。三曰禁宦官预政。世祖初年,有十三衙门,都兼用满洲廷臣和宦官。后世祖惩前代之弊,才缩小宦官的权限,规定官不得至三品,非奉差遣,不得出皇城,职司之外,不得干预一事,不得招引外人,不得交接内外官员。圣祖即位,又悉废十三衙门,以其事并归于内务府。这三项改革,都和集权政治有关;不过表现集权政治最明显的,还有下述三事:一曰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仍以殿阁大学士掌国政。世宗时,用兵西北,怕内阁泄漏机密,才于近宫廷处,设立军机处,以亲臣重臣入办密行事件,称军机大臣,于是谕旨不尽由内阁。其后不关军机的事件,也归军机处办理,所谓内阁,便等于虚设了。二曰科道的归并。六科给事中,在明代为言路要职,有封驳诏书之权。世宗时,隶归都察院,自是六科给事中不但不敢昌言罔忌,并且因为例行的本章,既归内阁,而重要的奏折,又出入于军机处,于是虽存有封驳之名,却无审查之实。三曰奏事处的设立。明代有通政司,为收受章奏的机关,世宗又于宫门设立奏事处。凡臣下封事,均许至宫门,由奏事处直达御前。其陈事奏疏,在内各部院,径送内阁,只有在外督抚等章奏,由通政司校阅送内阁。上述三事,如军机处的设立,便是防止内阁的专权;如六科给事中的归并,便是遏止言路,使其无监督帝王的实权;如奏事处的设立,便是帝王直接听取臣下封事的方法。而军机处和内阁并存,通政司和奏事处两立,也无非是使他们互相牵制,无法专擅,而集大权于帝王一人。

清初对付汉人,用的是双管齐下的政策;一方用笼络政策,使汉人知爱;一方用高压政策,使汉人知畏。其高压政策有六:一曰厉行辫发,辫发本是金、元的习俗。金、元入主中国,均实行辫发,至明太祖始尽复汉族之旧。清入占北京,即下令以辫发分顺逆。不久,多尔衮以“甚拂民愿”,又下令“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听其便”,顺治二年(1645),江南略定,才又厉行辫发之令。这原是清人摧残汉人民族性的方法,所以实行得这样厉害。二曰滥行屠戮。清室入关,汉人或眷念故明,图谋恢复,或不堪清人苛待起而反抗,于是清人滥行屠戮以立威。如用兵江南之时,扬州十日的惨杀,嘉定三次的屠戮,即其最显著的例子,他如满骑所至,杀戮虏掠,则更不胜枚举。三曰摧残士气。明代士气很盛,明、清之际,士子仍沿东林之旧,有复社等组织,虽以讲学为名,实则欲借此以作复明抗清的运动。顺治十七年,才于明伦堂之左,刊立卧碑,严禁士子交结势要、干与词讼、上书言事、立盟结社诸事,士子所作文字,也不许妄行刊刻。四曰摧抑绅权。明代绅权很重,清入关后,这种风气,依然存在,到了顺治三年,才下令尽行革去前代乡宦监生名色,凡地丁钱粮杂讯差役,与民一体均当,蒙混冒免的治以重罪。其后江南奏销之祸〔17〕,绅衿被褫革而发枷责的,竟多至一万余人。五曰驻防制度。清以猜忌汉人之故,又于各重要城市,列置满、蒙之兵,叫做驻防。其制:将军十三人,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各一人;都统二人,张家口、热河各一人;副都统三十三人,其专城者,密云、山海关、兴京、金州、锦州、宁古塔、伯都讷阿、勒楚格、珲春、三姓、墨尔根城、黑龙江城、呼兰城、青州、京口、凉州各一人,其与将军同城者,盛京、吉林、齐齐哈尔、江宁、福州、杭州、乍浦、成都、宁夏各一人,荆州、西安、伊犁、广州各二人。均与汉人分居,畛域极严。六曰兴文字狱。清初屡兴文字狱,其目的不外摧抑士气,以镇压其眷念故明和革命的思想。最著名的,圣祖时有庄廷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18〕;世宗时有查嗣庭试题案、陆生柟《通鉴论》狱、谢济世《大学》注案和吕留良遗集案〔19〕;高宗时有杭世骏时务案、胡中藻诗钞案、王锡侯《字贯》案、徐述夔诗句案、沈德潜遗诗案〔20〕

至其笼络政策,则有五项:一曰引用汉人。清初的创业,和一班投效的汉人,确是很有关系的。入关以后,又令明臣以原官同满员一体办事,对于被斥官吏非犯赃的及士子为清望所归与隐居山林而才德可称的,都征辟录用。不过到了圣祖削平天下之后,因不需“为虎作伥”之人,才诛戮降臣、降将;后来高宗更诏国史内增立贰臣传,把明末降臣、降将列入其中,却又寓有奖励臣民不事异姓的意思。二曰减轻赋税。入关以后,即废除明季三饷,世祖又厘订《赋役全书》,征收都以明万历以前为标准。圣祖、世宗、高宗三朝,更迭次减免天下的钱粮;康熙五十一年(1712)又命以后征收钱粮,概以康熙五十年额定丁册为准〔21〕,新增的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三曰推崇程朱。圣祖、高宗,都提倡理学。圣祖命李光地等把明代的《性理大全》节录为《性理精义》,又刊《朱子全书》,科举考试,以经书为题目,其解义一依朱子。四曰开博学弘儒科。圣祖初定天下,因明室遗臣往往以逸民自居,时时流露其故国河山之感,于是又开博学弘儒科,打算把这班人尽入清廷的彀中。康熙十八年,取中彭遹孙等五十名,都授以翰林院官。但名儒像吕留良、李颙、傅山、魏禧、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万斯同、应谦诸人,却志操甚坚,不受他的罗致。圣祖又南巡江、浙,召试诸生,得吴士玉等七十三人,也各授官有差。乾隆元年(1736),又诏开博学鸿词科〔22〕,初得刘纶等十五名,明年,续取得万松龄等四人,各授以翰林院官。十四年,又诏开潜心经学科。得顾栋高、陈祖范等四人,并授国子监司业。高宗又屡次巡幸,所至也召试诸生,如巡江、浙得王昶等八十五人;巡山东,得黄道熙等十七人;巡天津,得姚文田等十五人;幸五台山,得龙汝言等九人。五曰编纂巨籍。圣祖、高宗两朝,敕纂巨籍很多〔23〕,而尤以圣祖时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世宗时的《四库全书》为最重要的类书〔24〕。《古今图书集成》都一万卷,经始于康熙三十九年,完成于雍正三年。初为陈梦雷所编,至世宗时,才命蒋廷锡等完成之。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网罗古今已刊未刊的书,编成一部,命孙士毅、陆锡熊、纪昀为总纂官。四十七年书成,计七万九千七十卷;存目九万三千五百五十六卷〔25〕。这种工作,对于我国文化自然有很大的贡献,不过当时士子的精力和时间,差不多都费在这工作上面,而高宗又假着“稽古右文“的空名,销毁许多禁书〔26〕,这样一来,士子钻研的范围,自然有一定的限制,不会汜滥横流了。观上所述,可知清室对付汉人的政策,总之离不了猜忌二字,所以他们依为心腹的,也就只有旗人。入关之后,籍没明代公、侯、伯、驸马皇亲的田,又圈占民田,以给旗人,由汉人耕种,而旗人食租,自黄太吉以至高宗,清室诸帝,对于旗人,都严禁其习汉语汉文,染华俗,而以习骑射为清室的家法。所有旗兵,都是世袭的,一人领饷,则全家坐食;其驻防八旗,都和汉人分居,以防其日久同化,失其尚武的精神。圣祖、世宗对于旗人又屡次特赐银两,动辄以数百万计。同时又把满洲和蒙古封锁起来,不许汉人移殖,视为这是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不过后来旗人也和从前的女贞、蒙古一样,久而久之,失却其尚武的风气,深染了华人的习俗,而又不事生产,无以自活,所以到了清代中叶,所谓旗人,就不但不能视为股肱之助,而其生计,反成为迫切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