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代官制:三公三孤无实权,明初继承元制

明代官制:三公三孤无实权,明初继承元制

【摘要】:明代官制,中央置三公,三孤,非常设,且无实权。明初袭元制,也有左右相国、左右丞相、平章政事诸官,属中书省。监有国子、钦天、司礼,上林苑诸监,而司礼监为明代宦官最尊之职,权如外廷首辅。这样一来,从总督巡抚以至州县,便成为五级制了。贴脚诡寄之弊至是尽除。有关税,其率也是三十取一。此外有酒醋税、麹税,而马草则为国初之制,与夏税秋粮并征,视同正赋。明的学制,京师有国子监,属大学性质,入学的学生,通称监生。

明代官制,中央置三公,三孤,非常设,且无实权。明初袭元制,也有左右相国、左右丞相、平章政事诸官,属中书省。后因胡惟庸谋叛,才废去中书省,不设丞相。把中书省的政务,分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由天子一人总其成。各部以尚书为长官,而以侍郎为副贰。于是六部之权特重,古来三省之制至是尽废。后来殿、阁大学士握权,所谓阁老,便实际上握有宰相的大权。有都察院,即前代的御史台,职权最重,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又有十三道监察御史,除纠弹常职外,凡提督学校、清军、巡漕、巡盐诸务,亦一以委之,而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其权更重。又有翰林院,自天顺(景宗年号)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翰林院的位置,骤觉崇高。有太医院,和元代相同。又历代门下省职主驳正,明沿元旧,虽不设门下省,但独留给事中,分为六科,以省知六部之事而纠其弊误,与御史台并称为科道。寺有大理、太常、光禄、鸿胪、太仆诸寺,而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并称为三法司。监有国子、钦天、司礼,上林苑诸监,而司礼监为明代宦官最尊之职,权如外廷首辅。司有通政、行人、尚宝诸司,而通政司传达章奏,其权尤重。至于地方官制,则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于全国设十三布政使司:山东治济南,山西治太原,河南治开封,陕西治西安,四川治成都,江西治南昌,湖广治武昌,浙江治杭州,福建治福州,广东治广州,广西治桂林,贵州治贵州,云南治昆明〔323〕;其直隶于中央的则为直隶,北直隶治北京,辖今河北省之地,南直隶治南京,辖今江苏、安徽两省之地。北直隶和南直隶为中央政府及行在政府所在地,以六部长官分理地方行政,其余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则各设布政、按察两司,以布政使理民政,按察使理刑事,另各置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与布政、按察并称为三司。布政使司统府、州,府下为县,州则属州和县相同,直隶州和府相同,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知县,均为亲民官,是为实三级制。又有总督、巡抚,本系临时派遣之官,后来变为常设,而两司反降为属吏。府、州、县之上,又有分巡、分守、兵备诸道,以巡察地方,或统领地方军政。这样一来,从总督巡抚以至州县,便成为五级制了。

明代赋役之法,一以黄册〔324〕为标: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租(即赋)有夏税、秋粮二等:夏税无过八月,秋粮无过明年二月。田分官田、民田二等:凡官田每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民始生至十六曰未成丁,十六以上曰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后来富民畏避差役,往往把田产零星花附于亲邻佃户,叫做贴脚诡寄。太祖因命国子监生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以田多的做粮长,督其乡赋税;同时并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把田主姓名和田的四至,都写在上面,编类为册,状如鱼鳞,所以叫做鱼鳞图册。贴脚诡寄之弊至是尽除。不过那时所丈量的只是熟地,而荒地却不曾丈量。后来人口滋生,荒地又被垦为熟地,却不曾记入在鱼鳞图册里面。再加以国家不清理文册,久之,这原有的鱼鳞图册也就糊涂不堪,其结果依旧弄得穷人有税而无田,富人兼并,便有田而无税。万历时,张居正秉政,才令天下田亩,通行丈量,力除欺隐,赋税之制,总算略一整顿。至于役法,明初银差(即雇役)和力差,各从其便,当时法令甚严,所以役法还算宽平。后来法令日弛,役名日繁,人民苦累不堪,于是张居正有一条鞭法的创立。其法:总括一州县的赋役,一概均摊之于田亩,征收银两,而一切差役,都由官家自募。此外更有不足,人民不再与闻。自是口赋带征于田赋,沿用至今,并无更改。又英宗正统时,以米麦折银,每石折银二钱五分,自是始以银为正赋。此外如杂税有商税,太祖定商税三十取一,仁宗时欲通钞法,才于市肆各色门摊内酌纳课钞,本来定规钞通即免,但后来国用困乏也就变为常例了。有关税,其率也是三十取一。有门税,始于武宗,时于京师九门置吏,收通过税。又有竹木税和鱼税、均始于太祖时,又有蔬果园税,始于宣宗时。有祠香钱,始于武宗时。有煤窑课,始于中叶以后,神宗时始罢。此外有酒醋税、麹税,而马草则为国初之制,与夏税秋粮并征,视同正赋。至于官营业,则盐也行通商法:商输钱于官,官给引于商,商卖盐于民,严禁私盐。又因边方需要,兼行入中法,有纳米中盐、纳钞中盐、纳马中盐、纳铁中盐等名目,都是视所需而定,不过后来滥发盐引,付不出盐,就渐次丧失信用了。孝宗时,始命商人纳银于“都转运司”,给之以引,而以银供给边用,叫做银盐法。茶也行通商法,令商人于产茶地,买茶纳钱取引。每引茶百斤输钱二百文,严禁私茶。又立茶马司,以茶易西蕃之马,亦为明代驭边的商业政策。矾定三十斤为一引,每引官给工本钱一百五十文,禁私煮,宣宗以后始罢禁。禁民采矿始于成祖时,至神宗命宦官开矿,遂成病民之政。

明的兵制,自京师至地方,都设立卫所,以五千六百人为卫,有指挥使为之长;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有正副千户为之长;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有百户为之长。京师立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设左右都督、同知、佥事,以统全国军旅。承宣布政使司所在之地〔325〕,各立都司,以都指挥使为之长。都司统卫、所,然卫、所也有直属于都督府的,但都司则无不属于都督府。卫、所的兵,无事屯田,有事则调,卫、所的兵,命总兵官统领,事毕,将上所佩印,兵亦还卫、所。统率之权,操之都督府;征伐调遣,则由兵部。凡卫、所的兵,皆番上京师。明初,京师有十二卫,为天子的亲军,叫做上直卫。后来改为三大营。明仿元制:自卫指挥使以下,官多世袭,其兵士也是父子相继;而都督、同知、佥事等官,又多用勋戚的子孙。卫、所之兵,其来源有三:一为从征,一为归附,一为谪发。从征是诸将所部的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的;归附是开国时征服各地所得的降卒;谪发是因犯罪而迁隶为兵的。这三种兵,入了军籍以后,则其子孙亦永隶军籍。此外也有由召募而来的兵。

明的学制,京师有国子监,属大学性质,入学的学生,通称监生。学科除《四书》《五经》外,兼及刘向《说苑》与律、令、射、书、数、御、大诰等。学官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掌馔等职。学规有升堂、积分和拨历诸法。升堂法,诸生通《四书》未通经的,居正义、崇志、广业诸堂;肄业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的,改升修道、诚心二堂;又肄业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的,乃升率性堂。入了率性堂的诸生,才行积分法。法于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道。文理均优的,给与一分;理优文劣的,给与半分;纰缪的,不给分。一年中积至八分,为及格,给与出身;不及格的,仍留监肄业;才学超异的,奉请上裁。拨历法:凡诸生在监的,拨至六部诸司练习吏事;三月后,诸司加以考核,上中等奏送吏部附选,下等的还监读书。又有宗学,属于贵胄学校性质。其入学资格,限于世子、长子、众子、年未及冠的将军中尉及年十岁的宗室子弟。学科有《四书》《五经》、史鉴、《性理大全》及皇明祖训。学官择王府长史、纪善、伴读教授中的学行优长者充任。学规:规定习学五年,验有进益,准奏请出学,支领本等俸禄。如放纵不守礼法,小则训责,大则参奏降革。初令每年就提举官考试,其后令一律由科举出身。地方学校可分为普通学校性质和专科学校性质二大类。属于前者的:有府学、州学、县学,学生均分廪膳生、增广生及附学生三类。学官府学有教授一人、训导二人;州学有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有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有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是教授武臣子弟的,学官各有教授一人、训导二人。此外还有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这些学校的学科内容,和国子监相似,而程度较低;经、史、律、令、诏诰以外,兼习射、习名人法帖、习《九章算数》等。考试法分岁考和科考,岁考按优劣分六等;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如常;四等,朴责;五等,廪增生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科考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使应乡试,其余和岁考相同。又有社学,属乡村小学性质,专收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属于专科学校性质的,有京卫武学和卫武学,其入学资格,限于京卫和各卫的幼官及武生;学科有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五经》《七书》[2]《百将传》;学官各有教授一人、训导一人或二人;考试由兵部主持。又明代于学校之外,书院也很发达,而尤以东林书院和邹元标的北京首善书院为最有名。

明代科举,只有进士一科。其制:凡子午卯酉之年,监生和府州县学生于各省应试,叫做乡试,中试者为举人。明年,即丑未辰戌之年,举人至京师,应礼部试,叫做会试;中试者由天子亲策于廷,叫做廷试,又叫做殿试。殿试及第者分三等;一等为一甲,限状元、榜眼、探花三名,皆赐进士及第;二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等三等无定员。状元除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除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的,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而任官之权,归于吏部。其所试:首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乡会试同,惟殿试策一道。所试经义的格式,颇和宋代相同,惟经义一尊程、朱之说,为文体用排偶(即八股)〔326〕,却为其特异之点。又有制科,由天子特举,以待非常之才。

明代有《大明律》,共三十卷,篇目一依《唐律》,计《名例律》一卷,《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又有《会典》,也是摹仿唐《六典》的。刑名仍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和前代相同。但五刑之外,还有非刑:一曰充军,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各等,又有终身和永远之别;一曰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者;一曰廷杖,始于太祖之时,其后京官有罪,辄予廷杖,士大夫当之,深以为辱;此外如断脊、堕指、刺心,皆为非刑,而锦衣卫〔327〕和东西厂屡兴大狱,尤为明代司法的秕政。

明代钞法和铜钱并行。钞分一贯、五百、四百、三百、一百六种,其定价,系钞一贯值钱一千文,值银一两,值金四钱。一百文以下,即用铜钱。又古来之钱,凡经二大变:隋时尽销古钱,为一大变;熹宗尽销古钱,为又一大变。然自古钱销,而新铸之钱又愈多愈恶,所以到了明代将亡,每钱百文仅值银二分。又钞法行之不久,钞价便已跌落,到了宣宗之时,就只得停造新钞,同时添设许多新税目,或增加旧税的税额,以收回旧钞。后来旧钞收回了,但新添之税反成为常例,就成为病民之举了。钞法既不行,铜钱又恶劣不值价,于是交换的媒介,就只好用银,这是币制上的大变化,不过在当时还没有用银铸做货币以成为本位货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