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元代行中书省制度及元制百官待遇不平等,俸钞差距明显

元代行中书省制度及元制百官待遇不平等,俸钞差距明显

【摘要】:行中书省是对中书省而言,原来是有事时设置、事定则罢的,但元代却成为常设之官,于是地方行政区划,又于路、府、州、县之上,别有行省:是为后世行省制之所自始。至于元制百官,皆蒙古人为之长,汉人、南人为之贰,则又表现出待遇的不平等。又有“俸钞”之科,全科户输一两,减半科户输五钱。行盐各有郡邑,是为引地之始。矾在潭州的,令民自具工本煎煮,每十斤官抽其二;其在河南的,则设立矾课所,每矾一引重三十斤,价钞五两。

蒙古初起,官制异常简单:只有万户以统军旅,断事官(即达鲁花赤)以治政刑。窝阔台时,又立十路宣课司以理财。世祖即位,才厘定官制:中央,设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但无实权。握中央实权的,就是中书省;其长官叫做中书令,下有左右丞相,居令之次,又有平章政事,为右左丞相的副贰:这些都是宰执。又有参议府,属中书省,设“参议中书省事”,典右左司文牍,管辖六部。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名称依旧,各设尚书侍郎以主之。掌兵权的,就是枢密院,设枢密正副使等官。但遇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事已则罢。掌黜陟的,就是御史台,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院有翰林院,分翰林兼国史院和蒙古翰林院,其职掌同于前代的翰林院;有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召集贤良,国子监之事均属之;有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兼治吐蕃之境;有宣徽院,掌供王食、燕享之事;有太常礼仪院,掌祭祀;有太史院,掌天文历数之事;有太医院,掌医事;有将作院,掌百物造作;有通政院,掌传驿之事,此外如寺、监、司,虽有增置,太抵多仍前代之旧,兹不备述。地方官制分路、府、州、县四等,而于其上别置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是对中书省而言,原来是有事时设置、事定则罢的,但元代却成为常设之官,于是地方行政区划,又于路、府、州、县之上,别有行省:是为后世行省制之所自始。中书省虽置于京师,但亦统山东西、河北地,叫做腹里,治大都(今北平);而行中书省则有十一,即岭北,治和林;辽阳,治辽阳(辽宁今县);河南,治汴梁(今河南开封县);陕西,治奉天;四川,治成都;甘肃,治甘州(今甘肃张掖县);云南,治中庆(今云南昆明县);江浙,治杭州;江西,治龙兴(今江西南昌县);湖广,治武昌;征东,治开城。行中书省亦置丞相,掌庶务,统郡县;其下有平章,右左丞,佐丞相掌理钱粮、兵甲、漕运、军国重事,又立行御史台,其设官与职掌同京师御史台。又立宣慰使司,分道以总郡县,凡六道,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每一行省,所统有路府州县,大抵以路领州、领县,而府则多直隶于行省,州亦有直隶于行省者;至于腹里,则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路、府、州、县,都各置达鲁花赤一人,算做正官,以掌一路、一府、一州、一县的庶政。至于元制百官,皆蒙古人为之长,汉人、南人为之贰,则又表现出待遇的不平等。

元代田赋和丁税取于内地的,有丁税和地税,系仿唐代的租庸调法,输纳之期,分为三限:初限十月,中限十一月,末限十二月:取于江南的,有秋税和夏税,系仿唐代的两税法。又有役法,称为科差,有“丝料”和“包银”之分。丝料之法:二户出丝一斤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输于本位〔299〕。包银之法,凡汉民科纳包银四两,二两输银,二两折收丝绢颜色等物。又有“俸钞”之科,全科户输一两,减半科户输五钱。其后又把丝料包银俸钞诸项合拢起来,作一“大门滩”。分为三限输纳。官卖品有盐、茶、酒、醋、矾五种。盐以四百斤为一引,价银十两,其后减为七两。行盐各有郡邑,是为引地之始。盐的发卖,有由商领盐引而发卖的,也有由官设盐铺而发卖的,又有验户口多少,输纳课钞的,则称为食盐地方,而官卖盐之处,就称为行盐地方。茶归官卖,设榷茶都转运司以主之,定长引、短引之法:长引每引计茶一百二十斤,收钞五钱四分二厘八毫;短引九十斤,收钞四钱二分八厘;其后废除长引,专用短引。酒、醋亦归官卖,世祖时,才免醋课,其酒课也改榷沽之制,令酒户自具工本,听其自造,米一石止输钞五两,以为定例。矾在潭州的,令民自具工本煎煮,每十斤官抽其二;其在河南的,则设立矾课所,每矾一引重三十斤,价钞五两。又有杂税:最主要的要算商税,大抵于三十分取一。他如契本,窑冶、池塘煤炭、漆、山泽、柴、乳牛、羊皮、磁、竹、船,均各有税,名目繁多,总称为额外课。

元代兵士种类甚多:以蒙古人为兵士的,称为蒙古军;以诸部族之人为兵士的,称为探马赤军;平定中原以后,发民为兵,便称为汉军;平宋以后,所得之兵,便称为新附军,其以技而得名的,又有匠军、炮军、弩军和水手军;而由诸侯将校的子弟所组成之军,则称为质子军。其征调之法:蒙古军和探马赤军相同,即男子自十五以上七十以下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其幼孩稍长,又籍之为“渐丁军”。至于汉军,则或以贫富为甲乙,户出一人的,称为独户军,合二三户而出一人的为正军户,余为贴军户;或以男丁论,凡二十丁出一卒,其后改以十丁出一卒;或以户论,凡二十户出一卒,而限年二十以上的充任;士卒之家为富商大贾的,则又取一人,称为余丁军。天下既定之后,又另立兵籍,把曾经当过兵的人,都定入兵籍。凡在籍的人,均有服兵义务,只有极贫或老而无子的,才除其籍。其统兵之官,初时只有长万夫的万户,长千夫的千户,长百夫的百户。世祖始内立五卫以总宿卫诸军,卫设亲军都指挥使;外则万户之下置总管,千户之下置总把,百户之下置弹压,立枢密院以总之。其镇戍之法:凡边徼襟喉之地,命宗王带兵镇守;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戍以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江、淮以南,又戍以汉军和新附军:其用意无非是借镇守之兵以压制汉族

京师有国子学,隶于国子监。入学资格:限宿卫大臣子孙、卫士世家子弟、七品以上朝官子孙;不限种族,蒙古人、色目人、汉人都可入学。平民的俊秀者,由随朝三品以上官保举,得充伴读。学科为《六经》《四书》《孝经》、小学;分三级制,曰上斋、中斋、下斋,一如现在学校的大学中学、小学。有蒙古国子学,隶蒙古国子监。入学资格:限随朝蒙古、汉人百官及怯薛歹官员(宿卫官)的俊秀子弟。学科为《通鉴节要》,用蒙古文译写教之。有回回国子学,隶回回国子监。入学资格:限公卿大夫和富民的子弟,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地方有路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有府学和上中州学,各设教授一员;有下州学,设学正一员;有县学,设教谕一员;又江南路学和县学之内,设有小学,选老成的士子任教职。诸路又立医学,设提举、教授,分掌行政和讲授。诸路又有蒙古字学,入学生徒得免杂役,设提举、教授、学正等官,分掌行政和讲授,其学科与蒙古国子学同。诸路又有阴阳学,学官有教授,学科有天文和术数。此外地方又有家学和义学,都是私立的学校;政府亦不加干涉。至于书院,也很发达,其学官,称为山长。各行省所在地,又各设一儒学提举司,以统诸路、府、州、县的学校;而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又各设蒙古提举学校官;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五省,又各设官医提举司。至于竭力宣扬蒙古的语文,尤为元代学校制度的特点。

元代科举始于仁宗时,分进士为右左榜,蒙古、色目人为右,汉人、南人为左。凡蒙古人由科举出身的,授从六品;色目人和汉人,递降一级。其考试: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第二场策一道;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策一道。也有乡会试及御试。又朱熹《四书集注》,元世盛行,试士设问,以此为首:是为以《四书集注》试士之始〔300〕。至于选官,却不一定由于科举,其由学校出身的,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蒙古字学,有医学、阴阳学;其策名于荐举的,有遗逸,有茂异,有求言,有进书;其出于宿卫勋臣之家的,待以不次;其任职于宣徽、中政诸院的,重为内官;他如工匠皆入班次,舆隶也跻流品,至于诸王公主的“投下”,只要得了主人的保任,也都可以入官。

元初无法律,世祖时,才定新律,称为《至元新格》。仁宗时,又把格例条画有关于风纪的,类集成书,称为《风宪宏纲》。英宗时,复命宰执将全书加以损益,书成,号曰《大元通制》,其大纲有三:一为诏制;二为条格;三为断例。以上三书,至今均已散佚无存,所以其内容无从考究。至于刑名,也分笞、杖、徒、流、死五种,而笞、杖十减为七。元代崇奉喇嘛教,故其教徒,在法律上享有特权,而待遇汉人则极不平等。

钞法本由钱重而起,宋、金行钞,都是拿钞来和铜钱相权。至元则专用官钞,不铸铜钱,而拿丝来和钞相权。世祖时,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每银五十两,易丝钞一千两,诸物的价值,也以丝为例。旋又造中统宝钞,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一贯文、二贯文九种,每一贯同交钞一两,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行之既久,物重钞轻,所以世祖又造至元钞,自二贯至五文共十一等,每一贯文,当中统钞五贯,而花银一两可换至元钞二贯,赤金一两可换至元钞二十贯。武宗时,又造至大银钞,自二两至二厘,定为十三等,银钞一两同至元钞五贯,花银一两或赤金一钱均可换至大银钞一两。仁宗即位,以倍数太多,轻重失宜,遂罢去银钞,于是终元之世,通用中统、至元二钞。顺帝之世,始铸至正通宝钱,凡中统钞一贯或至元钞二贯,均可换通宝钱一千文。不过因为当时只在名义上用铜钱相权,而钱实未用,所以行之不久,物价腾踊,民用匮乏。元末,天下大乱,“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舳舻连接”。元代的钞法,至此无从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