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文学与思想:杨东莼文集简介

宋代文学与思想:杨东莼文集简介

【摘要】:至于《通书》,则专言人事,而归之于诚与静。不过其学,偏于术数,故传者甚少。死后,朝廷且以其《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立于学官。他的理气之说,多本于伊川,以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因此他又以理为天地之性,而以理与气杂为气质之性,从而他也主张变化气质,以返于天地之性。张栻受学于朱熹门人蔡沈,而和熹过从最密,学者称为南轩先生。他为学纯以一心为主,认为心即是理,简易直截,而以朱熹的即物穷理,为支

前面说过:两汉是经学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是老、庄(玄学)的时代,唐代是佛学的时代。到了宋代,便是理学的时代。理学〔259〕的发生,一方面是汉人训诂、唐人注疏的反动,所以宋人,每喜舍传注而言经,不为古人经说所束缚〔260〕,他们要尽祧汉、唐诸儒,直接孔门的心传,而义理之学以立。他方面是佛学的反动,因为佛学偏于出世,宋人就侧重入世,于是究心修己治平的大道,而以躬行实践为指归。这样看来,可知理学之兴,在于恢复孔子之学;不过他们混合禅宗及《参同契》之说,以言心言性,由致知格物而归本于太极无极,标举主敬主静之说,以为为学之方,却又冶儒佛道为一炉,而集中国、印度思想的大成。理学的开创者却要推周敦颐和邵雍,不过周、邵的思想,都和道士陈抟有密切关系,还不算纯粹的理学家,而真能为理学建立基础的,当首推二程张载,至朱熹而集其大成。今分述如下:(一)周敦颐,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学者称濂溪先生。著《太极图说》和《通书》。其《太极图说》,实本于河上公的《无极图》,所以他和道家有关系。他又从僧寿涯得先天地之偈〔261〕,并从常聪禅师叩问《太极图》的深旨,所以他又和禅宗有关系。《太极图说》为言宇宙观伦理观之作。他以为由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世界之所以变易,就是由这一动一静而来,至于太极,则固无所谓不同。这一动一静,又生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万物的错综,都是这五种物质之所为,这便是他的宇宙观。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以其性五端皆备〔262〕,人之性本无所谓恶,由五性感动,而善恶始分。因此做人要达到道德的极轨,就要主静,而定之以中正、仁、义,所谓中正、仁、义,也就是诚:这便是他的伦理观。至于《通书》,则专言人事,而归之于诚与静。(二)邵雍,范阳人,赐谥康节先生。著《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答》和《伊川击壤集》。他的《先天图》,实出自陈抟,所以他和道家有关系,但他也以阴阳解释宇宙,则固不离乎《易》。他认为天之大,可以以阴阳尽之;地之大,可以以刚柔尽之。天生于动,而地生于静。动之始则生阳,动之极则生阴。静之始则生柔,静之极则生刚。动之大者,叫做太阳;小者叫做少阳。静之大者,叫做太阴;小者叫做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这便叫做天的四象。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这便叫做四体。这四象和四体,便是形成天地万物的本体:这便是他的宇宙观。不过其学,偏于术数,故传者甚少。(三)张载,陕西郿县横渠镇人,学者称为横渠先生。著《东铭》《西铭》《正蒙》《理窟》《易说》等。《正蒙》专言天地万物之理,以气为万物的本质,分之则为阴阳,这阴阳二气浮沉升降,相感应时,即形成万物万象:这便是他的宇宙观。《西铭》专言伦理,而以“仁”为归宿。因为他的宇宙观是气的一元论,所以他言伦理,也主张一切平等之说,其言仁,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过他深明“一理而分殊”之理,所以不流于兼爱之弊〔263〕,这便是他的伦理观。《理窟》专言变化气质,他分性为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变化气质,就是要由气质之性反于天地之性。(四)程颢(学者称为明道先生)及其弟颐(学者称为伊川先生),洛阳人,少受学于敦颐;其著述全收在《二程全书》里面。二程对于宇宙生成的见解,都专取《易》理,认为人类禽兽草木都是乾元一气所生。这里所说的乾元,就是敦颐所说的太极。明道言性,和告子一样,认为“生之谓性”。性本无善恶之分,到了“后天”发而为行为时,才有善恶的差别。惟其如此,所以要“定性”,定性就是绝外诱、舍小我、入于无我的境地,而合于自然的大道。明道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仁”字,所以他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可见他是以心的修养为重,诉于良知,直参至诚,这便是“识仁”的意思。要做定性的工夫,便只有从识仁做起。伊川言性,和张载相似,也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所以主张用修养的工夫,由变化气质以近于天地之性。他的修养工夫,就是“涵养须用敬”,这和明道一样。不过他同时又提出“进学在致知”的话,明道却未曾说过。明道只说:“万物皆备于我。”这只是良知良能的先天知识,而伊川则进而讲致知在格物,便论及了后天的经验的知识。后此朱、陆之异,就是由此而起的。(五)朱熹,婺源人。寓居于闽崇安,后徙居建阳(今福建建瓯县)的考亭,故又号考亭先生。他师事李侗,而侗之学又出自二程,著述甚多。死后,朝廷且以其《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立于学官。上述周、邵、张、程都是北宋的人,朱熹为南宋人,较晚出,故能折衷各家,以集理学的大成。他的理气之说,多本于伊川,以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形而上的道,是生物之本。气是形而下的器,是生物之具。所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这便是他的宇宙观。他的性说,多本于伊川、横渠,他说:“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因此他又以理为天地之性,而以理与气杂为气质之性,从而他也主张变化气质,以返于天地之性。他一生学问最精到处,便是“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居敬为修养工夫,穷理为学问工夫,实与伊川“涵养须用敬,修学在致知”二语相合。这两种工夫,本来只是一事,不可偏废,不过两者之中,他更侧重于穷理一方面罢了。以上所述,除邵雍外,普通称为四派五子〔264〕,此外和朱熹同时的,还有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三人。张栻受学于朱熹门人蔡沈,而和熹过从最密,学者称为南轩先生。著《文集》《论语解》《孟子说》等。他言天理人欲之辨最详,而以居敬为穷理之道。吕祖谦也和朱熹友善,学者称为东莱先生。著《东莱博议》等书。他为学不主一家,但取各家长处皆为吾用,所以朱、陆之争,他颇多调停。宋室南渡以后,学者每喜剽窃正心诚意以为浮谈,而视经世之务为末着,所以他有《周礼说》以救其弊,此后浙学的好言事功,便受了他的影响。陆九渊是和朱熹对抗的,学者称为象山先生,其学虽出于伊川,但和禅宗很有关系。他生平不喜著述,故今所传只有《遗书》和《语录》。他为学纯以一心为主,认为心即是理,简易直截,而以朱熹的即物穷理,为支离破碎。后来王守仁出,其学遂大盛。又有浙学较晚出,原来理学家专重修养,到了末流,便鄙弃事功,南渡以后,国是日非,于是浙学出,力矫以前之失,主经制以求事功。浙学分永嘉、永康二派〔265〕:永嘉之学,始于薛季宣和陈傅良,至叶适出,便显然和程、朱立异。适以为圣人之学,必务平实,所以他力斥周、张、二程,并谓“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永康之学,始于陈亮,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其学以著实而适用为主,力斥谈性命之非。此外还有金履祥,虽为朱学的传人,但其治学,也多偏于事功一方面。宋代的文学,颇有变革,今分作四项来说:一曰散文和骈文。唐代虽为古文(散文)的创造时代,但盛行的还是骈文,到了宋代,古文始大盛。宋初提倡古文排斥骈偶的,要推柳开和穆修;至欧阳修出,于是古文大盛。修又尽力汲引后进,由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及其子轼、辙,都以古文风行一时:并唐的韩、柳,世称为唐宋八大家。南宋只有朱熹一人,足称一代大家。至于骈文,则宋人继六朝、唐后,别创四六一体,以隶事为工,对仗为巧,作家如杨亿、刘筠、宋庠、宋祁,都称首出;后来欧阳修以古文排奡之调为四六,其风格始一变;而王安石、苏轼喜运用经史语入文,尤为特出。南宋工四六的更多,如汪藻、綦崇礼、洪适、洪遵、洪迈、杨万里、魏了翁均为名家,不过他们只以流丽稳妥为能事,其体遂渐趋卑下。又因当时散文盛行,所以律赋也就一变而为文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即其代表作品。又禅家有语录,二程因之,也用俗话说理,创成语录一体,为后此理学家所宗。二曰诗。宋初之诗,宗法晚唐,作家如杨亿、刘筠,都是词取妍华,而乏骨气。后来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兴起,才力矫华巧之风,而诗格一变。而苏轼之诗,尤为一代的宗工。黄庭坚、晁補之、秦观、张耒都出于苏门,以庭坚为最有名,为江西诗派〔266〕之祖。南宋之诗,以尤袤、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四家为首,而陆诗清新,尤为特出。三曰词。词导源于古乐府,因古乐府不合俗,所以唐人才以绝句被乐,如王翰的《凉州词》、张祜的《胡渭州词》和李白的《清平调》都是最明显的例子。到了五代,又以绝句少宛转,于是衍成长短句,就创成为词。所以说:词就是诗之馀。五代词家,以南唐主李璟、李煜及其臣冯延巳为最有名。宋代词家辈出,如晏殊及其子几道、如柳永、贺铸、周邦彦、苏轼、秦观、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张炎、周密、高观国以及女作家朱淑真、李清照,都很有名,所以后世言词,莫不宗五代及宋。四曰小说。唐代小说,只用文言,至宋才有用语体文与诗或词合组而成的话本,又叫做诨词小说:这种小说便是由文言转变为语体的一种通俗文学。又唐代小说多为短篇,宋代以后的诨词小说才用章回体。宋代诨词小说留传至今的,有《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宣和遗事》数种。其他和文学有关系的,如小学有徐铉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及其弟锴的《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大徐小徐。又有吴棫的《韵补》,为明以来言古韵者所祖。他如陈彭年、邱雍的《广韵》、邱雍的《韵略》、丁度的《集韵》,都是音韵的专书,而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尤为有功于切韵之作。至于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和薛尚功的《钟鼎彝器款识》,则专在考证金石,都为后世考证所资。

宋代史学也很发达,以正史言,石晋时,有刘昫的《旧唐书》,至宋仁宗时,以刘书多阙漏,又命欧阳修、宋祁重删刘书撰成《新唐书》。宋太祖时,命薛居正等修《梁》《唐》《晋》《汉》《周书》,普通称为《旧五代史》,其后欧阳修又私撰《五代史记》,普通称为《新五代史》。欧史博采众书,旁参互证,却较薛史为优。以通史言,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贯串古今,精博详审,为史家的创体。刘恕又作《通鉴外纪》,录庖牺氏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之事,以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后李焘仿《资治通鉴》之体,作《续资治通鉴长编》,录自宋太祖至钦宗之事,以接《资治通鉴》之后。袁枢又因《资治通鉴》,分类排纂,各详起讫,作《通鉴纪事本末》,于传纪、编年之外,自为纪事本末一体。朱熹本《资治通鉴》,作《资治通鉴纲目》。郑樵又作《通志》,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同为我国政史的巨著。又有会要一体,尤能贯串一朝的掌故,如王溥的《唐会要》《五代会要》和徐天麟的《东西汉会要》,都是一代的名著。南宋野史最多,如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和周密的《齐东野语》,都能补正史的不足。以考证言,有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和黄震的《黄氏日钞》,都为后此考证家所宗;而吴缜的《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纂误》和刘攽、刘奉世的《两汉书刊误》,则专属于考证史事之书。此外如罗泌的《路史》和吕祖谦的《大事纪》,都是名著。

宋代书法,首推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家。襄善诸体,而草书尤为有名,他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其法生于飞白,所以又称飞草。轼书虽自称仿佛褚、颜、柳诸家之笔,却自具一格。庭坚善行草书,楷法也自成一家。芾书得王献之笔意,字画俊逸。其他如王安石和蔡京(襄之侄)都为一代名家。又法帖虽始于南唐〔267〕,然至宋始大盛。绘画:五代画家,山水有荆浩、关同,人物有释贯休、石恪,花鸟有徐熙、黄筌,而郭崇韬之妻李夫人就窗影画竹,称为墨竹之祖。到了宋代,绘事更加发达。北宋山水有范宽、李成、董源,而董源的作品,水墨类王维,著色类李思训,尤集南北宗的大成。其后释巨然和米芾,也多师法董源。又有李公麟(龙眠山人)以善绘人物著名,其作品上追顾恺之、张僧繇。米芾有子友仁,也工山水人物,世称小米。苏轼与米芾,都以善画而兼工书著名,而尤长于竹石。高宗喜书画,工花鸟,置书画学,及书艺局画图家。于是绘事遂成专家之学。南渡以后,置御前画院,而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号称院画四大家。宋末,又有郑思肖,以画兰著名。他如塑像,则以鄜州(今陕西鄜县)田氏为有名;如建筑则有李诫所撰《营造法式》,详载建筑雕刻彩画涂塈之法。

其他科学,以天文论:沈括和苏颂最负盛名,而张思训与苏颂,均有浑天仪的制作。以算学论:有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发明立天元一法,尤为有功于算学;又有杨辉,著《续古摘奇算法》,于级数颇有发明。以地志论:属于总志的,有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和欧阳忞的《舆地广记》,属于郡邑地志的,有周淙的《乾道临安志》和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属于地图的,有刘豫所刻的《禹迹图》和《华夷图》,至今还为中外学者所称道。以医学论:当推刘翰为首出,其所定《本草》实集医科著作的大成;其后有王怀隐、赵自化,也颇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