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中外文化的交融

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中外文化的交融

【摘要】:中外文化的接触,发端于汉代,中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极盛。六朝时,又从我国输入佛教;隋、唐两代,更遣子弟入中国留学,其所受我国文化影响之大,可想而知。以地方行政区划论:亦模仿唐制,有十五府六十二州之设。隋、唐以前,我国文化多由朝鲜间接传入日本。所谓大化改新,主要的就是夺取各部落的土地人民。大化改新运动,可以说是唐化运动。

中外文化的接触,发端于汉代,中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极盛。现在先述朝鲜半岛所受我国文化的影响。朝鲜自来臣服我国,自卫满入朝鲜后,我国人移住朝鲜的渐多,汉武帝征服朝鲜,建四郡以统治半岛。六朝时,又从我国输入佛教;隋、唐两代,更遣子弟入中国留学,其所受我国文化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兹分述如次:一曰儒学。儒学传入朝鲜,为时甚早,到了新罗一统半岛之时,始立国学,其后至圣德王(702—736)时,又自唐得孔圣十哲、七十二弟子图像,置于国学。元圣王(785—798)时,又模仿唐代,立科举制度,提倡儒学与文学。朝鲜半岛自从提倡儒学以后,于是《九经》《四史》《玉篇》《字林》诸书,均为彼邦士子所诵习,而尤爱《文选》。二曰佛教。朝鲜半岛的佛教,系从我国输入的,其输入时期,高句丽最早,约在四世纪之末,其次为百济和新罗,约在五世纪之初。但三国以新罗的佛教为最盛。新罗的法兴王(514—539),要算是提倡佛教最力的人。新罗统一半岛以后,又设僧官,以掌理教务,并大建寺塔,以尊崇佛教,当时名僧辈出,如惠通、义湘、慧昭,都有功于佛教,且多为唐之留学生。三曰美术。高句丽和百济的美术品,留存至今的,为数不多,大抵高句丽受北魏的影响,故其绘画、雕刻建筑,都带着雄伟刚健的作风,而百济则受南朝影响甚深,故以纤巧见长。新罗的美术品留存至今的甚多:如应州南门外出土的黄金宝冠,庆州郊外的瞻星台,以及庆州佛国寺的寺塔、石窟、殿宇等,都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雄浑的作风,便是受了唐代的影响而产生的。

渤海国最初建国者为大祚荣,属貉族,本高丽别种。当唐灭高丽时,大祚荣率其族人徙居营州(今热河朝阳县)。原来营州在唐初是异族杂居之地,武氏万岁通天间(695—696),契丹李尽忠叛唐,攻陷营州,大祚荣因率其族人及靺鞨部众渡辽河向东北远遁。唐命李楷固进讨大祚荣,楷固大败,大祚荣因于今松花江上流建立渤海国,领有靺鞨部众,时武氏圣历二年(699)。其疆域包有今吉林全省、辽宁东半部、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及俄领沿海州。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被灭于辽。其政治制度,完全模仿唐代。以中央官制论:立宣诰、中台、政堂三省,正和唐代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相当:政堂省之下,分左右六司,分理政务。左为忠、仁、义三部,相当于唐代的吏、户、刑三部,右为智、礼、信三部,其智部相当于唐的兵部,信部相当于工部:他如中正台,司义寺、胄子监,又相当于唐制的御史台、太府寺、国子监;而太常诸寺,竟和唐制完全一样。以兵制论:有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北左右卫,正与唐中央兵制相合。以地方行政区划论:亦模仿唐制,有十五府六十二州之设。其京城东京城的建造,正与长安城的建造一样。总括一句:当时的渤海国就是唐的缩图,其所受我国文化影响之深,可以想见。

隋、唐以前,我国文化多由朝鲜间接传入日本晋武帝太康四年(286),百济缝衣女入日:明年,百济阿直岐献良马,日本应神天皇即以阿直岐为皇子之师,明年,王仁由百济献《论语》《千字文》:是为汉字传入日本之始。晋惠帝光熙元年(306),阿知使主及其子都加使主代日出使至吴〔186〕,求缝织工,阿知等伴吴缝织工归日。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雄略天皇使身狭青、桧隈博德出使至吴,求得汉织吴织,及缝衣工兄媛、弟媛归国,又集合秦人九十二部一万八千余人,赐姓秦氏,使从事养蚕织绢。明年,又从朝鲜招徕陶部高贵、鞍部坚贵、画部因斯罗我、锦部定安那锦、译语卯安那诸技工。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百济五经博士段杨尔至日,越二年,百济又以博士高安茂代段。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汉人马达等至日,以广布佛教闻于时。梁元帝承圣元年(552),百济进佛像经论至日,明年,百济医、卜、历、算等博士又至。陈宣帝太建九年(577),从百济得经论及律师、禅师,又得百济佛工、寺工,日本佛教由是逐渐发达。这样看来,可知隋、唐以前,日本的汉化,多得力于朝鲜半岛的传递。而在日本文化和政治上的活动者,却全为汉人。据日本史书所载,当时由弓月君从乐浪带方两郡率领至日的汉人,日本称为秦人,由阿知使主率领至日的汉人,日本仍称为汉人。这些汉人,或替日本出使至中国,如阿知使主父子及身狭青、桧隈博德是;或替日本政府掌府藏的出纳,如阿知使主和弓月君子孙秦氏是,后来阿知子孙以内藏、大藏为氏,就是由阿知掌管府藏而起的;或替日本政府掌文书记录,如阿知子孙东文直及王仁子孙西文首是。隋、唐以还,日本所受汉化更深,兹分述于下:一曰政治。隋、唐以前,日本仍是部落杂处,圣德太子时,即有意于政治的改革。后来高向玄理、僧旻出使至唐,目击盛唐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绩和种种设施的完备,归国后,便力倡政治改革。贞观十九年(645),孝德天皇即位,置国博士,即以玄理、僧旻为博士。明年,遂下大化改新〔187〕之诏。所谓大化改新,主要的就是夺取各部落的土地人民。使各部落部长失却独立行使政权的力量,而受天皇的封爵,充当中央政府的官僚;其所属人民,则计口授田,使之成为有封建身分的农民:这样一来,日本就踏入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阶段。大化改新运动,可以说是唐化运动。以法典论:所谓近江令、大宝令、养老令,都是模仿唐代的法典而撰成的,不过不如唐法之繁复罢了。以官制论:中央设神祇、太政二官,相当于唐之三省,太政官之下设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八省,相当于唐之六部。他如行户籍法,定授田之制,设租庸调法,定官阶以别等级,都无不模仿唐代,而当时名的平安京,其布置,其建造,都无不和长安城一样。二曰佛教。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即已输入日本,至隋、唐而大盛。当时日本留唐学生最多,其传律宗者,有道光,传三论宗者,有智藏、道慈;传法相宗者,有道昭、智通、智达,均从玄奘问学,此外如智凤、玄昉则从智周问学;传真言宗者,有最澄、空海、圆行、常晓、圆仁、惠运、圆珍诸僧,故本宗盛行于日本;传天台宗者,有最澄;他如净土、华严二宗,亦于唐时入日本。以上诸日僧,尤以道昭、最澄、空海为最著名:道昭临死,遗命火葬,是为日本行火葬之始;最澄传天台宗,日人称为传教大师;空海学问渊博,于书画、雕刻、医学无所不通,又采汉字的单音,作平假名,凡四十七字,撰成《伊吕波歌》,是为日本文字之始。他如佛寺佛塔的建筑,佛具的制造,佛像的雕刻,都无不模仿唐代。三曰学术。日本留唐学生中,有吉备真备到长安学习经史,携《唐礼》和《太衍历经》归国;又有大和长冈至唐学刑名之学,与吉备真备同删订律令;又有膳大丘,于长安国子监学经学,归国后任大学助教,继为博士,后奏请尊孔子为文宣王,日天皇许其请;又有永忠,至唐学经论及音律,携《律吕旋宫图》《日月图》回国;又有伊豫部家守,学《五经正义》及《切韵》《说文》,归国后任大学助教,又有橘逸势,到长安历访明哲受业,唐之文人呼之为秀才;又有菅原梶成,通医术,入唐留学,归国后为针博士,继为侍医;又有春苑玉成入唐学阴阳道,传入《难义》,以教阴阳诸生。而最有名的要推吉备真备和阿部仲麻吕留唐十七年模仿汉字,制造片假名,与空海所作平假名,并为日本文字之始;阿部以慕华风,不愿归国,其后仕于玄宗,易姓名为晁衡,见闻该洽,善作诗,与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之流时相赠答。至于汉人留仕日本的,也不在少数,其见于记载的,有沈惟岳、袁晋卿、李元环、皇甫东朝、皇甫昇女、晏子钦、徐公卿、孟惠芝、张道光、卢如津、王维倩、朱政、王希逸、李法琬诸人,均改从日本姓氏,叙位任官。以上所述三项,仅举其最重要的而言,其他如住宅、家具饮食、衣服、风俗、书画、雕刻、刺绣、染织、耕种方法、音乐、舞蹈诸项,也多由此时传入日本,至今日本人的生活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文明,还依然带着唐代的流风余韵哩!

交州即今安南地,自汉置郡县后,即隶入中国版图。后汉时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其地始受汉化。马援定交趾,于日南郡象林县置两铜柱,留十余户于铜柱处,至隋有三百余户,士人以为流寓,称为马流人。唐代以还,林邑为东西交通要道,有交趾船,往来于中国、交趾间,于是汉人往林邑的日多,而林邑益染华风。林邑的西方有赤土,即现今的暹罗,相传当梁末隋初之时,有中国公主下嫁赤土为王妃之事,并有陶工及其他美术工艺家随之南来。至隋大业时,始命常骏通赤土,我国文化大抵亦随之传入。赤土之西,有骠国,郎汉之掸国,现今的缅甸,汉世曾遣使朝贡,唐世又来献国乐,其所受汉化情形,虽史无记载,但其使臣屡次至中国,或许我国文化也由彼辈传入骠国。诃陵和唐代的关系,已如前述,据Campbell所著《爪哇史》所载,则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有中国大船一艘,在三宝垄附近沉没,其船员招集余众,定居其地,是为中国人定居爪哇之始;但在唐代,诃陵既为南洋交通要道,则华人定居其地者,必早于此时无疑。又有渤泥,即今婆罗洲,其地名以支那(Kina)起首,如Kinabau译言中国寡妇山,如Kinabatangan译言中国河,其受我国文化影响之深,可以想见。总之唐代南洋交通最为发达,如罗越、室佛利逝、诃陵且为必经的孔道,而西行求法诸僧如义净者,甚至留室佛利逝四年有余:这样看来,海南诸国在当时受有我国文化的影响,便无疑义了。

西域文化,影响我国最大的,如音乐,如琉璃,如葡萄酒酿造法,如葡萄、苜宿各种植物。在以上各章,都已说过。此外还有毛织品,亦产自西域,自汉世即入中土,而流行于陇右一带,所以至唐而有兰州之绒、凉州之毼,西州之毡。又如胡衣胡食〔188〕,以及杂戏中的泼寒胡戏〔189〕,大抵亦来自西域。我国文化,影响西域方面的,如铸铁之术,如凿井之法,已如前述。唐代以还,内地和西域交通日繁,其居留西域的汉人,自不在少数,据日本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所载,唐柳中县(今鄯善县鲁克察克)的户籍断简,业已出土,其上载有柳中县官厅登记的户籍姓名年龄等,其授田课税,一如内地,便足见当时定居西域的汉人之多,而唐代文化亦逐渐传入西域,至于其他文物的出土,则更不可胜记,如Stein在敦煌、于阗间所发现的竹简和木简,多至数千,其中有《仓颉篇》和《急就篇》和历书,断定为汉世的遗物;他又在敦煌附近,发现用缣帛写的信札,也系汉世的遗物;此外如吐鲁番附近出土的《论语》的断片、龟兹附近出土的《汉书·张良传》的断片以及各种绘画,都系唐代的遗物。由这些遗物,也可以看出西域所受汉化的情形。

印度文化,影响我国最大的,就是佛教: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其次如建筑、雕刻、塑像、绘画诸美术,随着佛教的传入,也流入我国。单就绘画来说:六朝画家,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约有百四十人,画题中带有印度成分的有三十九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又谢赫论画有六法,有人以为和第三世纪时印度Vatayayana所说的六法相似,而印度东来的高僧如僧迦佛陀、昙摩拙义诸人,也以善画著名。以医学论:印度古有五明,五明之一为医方明,六朝时来中土的印度沙门大都曾学五明;当时僧徒也有通达医理的,如敦煌于道邃即善方药,而于法开且祖述耆娑妙通医法,《隋書·经籍志》载有印度药方达四五十卷。以天文数学论:《隋书·经籍志》也载有印度传入的天文数学书达六十卷,而瞿昙悉达官至太史监,受诏译《九执术》,即今介绍天竺数学之始。以音韵论:唐僧守温所作三十六字母,即取自印度梵文;而《大般涅槃经》和《华严经》亦有梵文字母。以音乐论:苏祇婆所传入的琵琶七调,即印度北宗音乐的一派。他如制糖之法和木棉,也自印度输入。以上所述,都是印度传入我国的文化;但我国的文化,也有输入印度的:如印度自我国输入梨、桃,如玄奘以梵文译老子《道德经》,如唐代《秦王破阵乐》之演奏于戒日王宫廷,都可以窥见其一鳞片爪。

波斯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详见第八章。现在述隋、唐时代波斯文化和我国文化的接触。祅教和摩尼教,都是波斯人所创立的宗教,其中如摩尼教徒,最习用粟特人的历法,像“密”(日曜日)、“莫”(月曜日)、“云汉”(火曜日)、“咥”(水曜日)、“温没斯”(木曜日)、“那颉”(金曜日)、“枳浣”(土曜日)七曜之名,或许是由他们传入我国的。其次,就绘画论:唐初流寓长安的康国人康萨陀,其所绘奇禽异兽,即富有伊兰的画风。于阗国人尉迟乙僧的凹凸画,也含有几分伊兰的成分,甚至大家如吴道玄的佛画和人物画也受了这种凹凸画的影响。以雕刻论:太宗昭陵六骏的浮刻,大智禅师碑侧的花纹等,都富有伊兰的作风。他如庵摩勒、毗梨勒、诃勒勒三种植物所酿制的酒,如打球之戏〔190〕,如波斯锦,也都来自波斯。而唐时所谓胡服、胡姬,其中也有出自波斯的。唐世,波斯人流寓中国的很多,其中深染华风的自不在少数。像李珣及其妹舜弦,便是一例,且在中国文学史上颇享盛名〔191〕。至于中国文化影响西方最大的,就是蚕织。原来大秦最贵重蚕丝的织物,汉世,安息所以要阻止中国和大秦交通,就在独占丝市之利;而大秦亟欲通中国,也是为此。直到唐代,我国的蚕种,才由波斯人携归君士坦丁;欧洲人至是,始知蚕织之事。又波斯为大食所灭后,中西文化媒介的责任,又由大食人负担,天宝十年(751),恒逻斯一役,大食俘得中国兵士,其中有善于造纸的工人,大食人因令此辈俘虏在撒马尔干(Samarkand)设厂制造,于是中国的造纸术遂由大食人输入欧洲,而成为促进欧洲文化的利器。又大食人流寓唐代的很多,其中也有深受汉化的,像武宗时的李彦昇便是一例,且由卢钧之荐,得登进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