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隋唐制度详解-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

隋唐制度详解-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

【摘要】:地方官制,自晋以来,均行州、郡、县三级制度。炀帝又废州置郡,郡置太守,县置县令,几回复秦、汉之旧,为地方两级制。唐初以州转县,州置刺史,县置县令,也为两级制。唐沿隋制定均田租庸调之法。以上所述,系属于田赋一项,自唐中叶以后,因为国用不足,还有许多杂税,如盐税、茶税、酒税、关税等,留到第二十八章再讲。隋沿北周旧制,也行府兵之制

中央官制:隋唐均置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位虽尊重,但非要职,与宰相之任全异,无其人则缺。真握宰相实权的,却有三省。隋制: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门下省设纳言二人,内史省设内史令二人,同行宰相职权:于是中央大权在隋以前归一省独掌,至是变为三省同掌〔155〕。唐因隋制,惟改纳言为门下侍中,改内史省为中书省,以中书令为长官。又隋制:尚书令下设左右仆射各一人,下置吏、礼、兵、都官、度、支六曹,分掌庶政。唐同隋制,惟以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又唐初,尚书令为太宗所兼领,不以授人,遂以次官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其后又不真除,只就他官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目,便算做宰相:这便是唐代中央官制特异之处〔156〕。此外隋于中央设三台:谒者主受诏劳使慰抚,司隶主巡察京畿内外,御史主纠察;至唐便只设御史台。隋又有五监:国子监教育,将作监掌营造,少府监掌制作,都水监掌河堤水运,长秋监掌宦者;唐因隋制,惟改长秋监为军器监。又有九寺:光禄寺主皇帝膳食,太常寺主祭祀,卫尉寺主宫门卫屯兵,宗正寺主皇族之事,太仆寺主皇帝舆马,大理寺主刑辟,鸿胪寺主诸蕃客,司农寺主谷货,太府寺主帑藏财物:大都为皇帝个人而服务,于政治无重大关系;唐因隋制,无有改易。

地方官制,自晋以来,均行州、郡、县三级制度。东晋以后,又侨置州郡,于是形成有官无地的局面。隋兴,废五百余郡,而以州治民,分全国为雍、梁、豫、兖、冀、青、徐、扬、荆九州,职事同于郡守,无复刺举之任。炀帝又废州置郡,郡置太守,县置县令,几回复秦、汉之旧,为地方两级制。所有侨州侨郡,至是全废。唐初以州转县,州置刺史,县置县令,也为两级制。太宗时,分全国为十道:一曰关内道,辖令陕西中部至河套地及甘肃东部地;二曰河南道,辖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山东、河南两省地;三曰河东道,辖今山西省地;四曰河北道,辖今黄河以北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地及辽宁西部地;五曰山南道,辖今四川东北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及陕西、河南二省南部地;六曰陇右道,辖今甘肃西部至新疆地;七曰淮南道,辖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江苏、安徽、湖北三省地;八曰江南道,辖今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地;九曰剑南道,辖今四川西部及甘肃、云南地。十曰岭南道,辖今广西及安南地。玄宗时改为十五道,即析关内道为关内(辖今陕西北部及河套地),京畿(辖今陕西中部及甘肃地)二道,析河南道为河南(辖今山东及河南、安徽地)、都畿(辖今河南西部)二道,析山南道为山南东(辖今河南、湖南、湖北地),山南西(辖今陕西、四川地)二道,析江南道为江南东(辖今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地),江南西(辖今江西、湖北、湖南地),黔中(辖今贵州、四川、湖南地),其余六道仍旧。各道设使〔157〕,督察州县,叫做“监司之官”,掌察善恶,并不直接理事;但历久遂侵夺州县实权,而变为虚三级制。唐初有都督、都护等官,原为边防而设;但中叶以后,于都督加旌节而为节度使,其权始重。安史乱后,节度使遍于各地,掌握民政兵马财政大权,诸使名目,尽为所兼,而各州亦受其支配,不复能与中央直接;因此遂由虚三级制变为实三级制了〔158〕。至于京尹之官,则隋于京兆、河南皆置尹,使兼理牧任;唐于京兆、河南、太原各置牧一人尹一人少尹二人。他如正从九品的官阶,则依前制,无有改易。

隋沿北朝旧制,行均田之法。其制:十八以上为丁,受田,从役;六十为老,退田,免役。隋代授田之数,和北齐一样;其赋制: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麻土以布,绢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力役依北周之制〔159〕,役丁为十二番,匠则六番;一番为三日。唐沿隋制定均田租庸调之法。其制:民年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授田之数:丁男中男给一顷(百亩为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以工商为业的人,永业口分田各减半给授。田多可以足其人的为宽乡,不足的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乡有余田,即给比乡,州县亦然。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的,得卖永业田;诸庶人要徙乡的,亦得卖永业田;其由狭乡徙至宽乡的,得并卖口分田。其赋制: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力役,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这种制度,是从晋代户调之式和北朝均田之法而来的,果能尽力推行,至少可以使农人无过富赤贫之差。不过这种制度的本身,就有弊病:它一方要行均田,一方却听民买卖,加之货币经济在当时又很发达,这样一来,便免不了土地的兼并。其次,这种制度全以人丁为本,正确的户籍,便是推行这种制度的前提,但自武氏以后,户籍即已紊乱。户籍既紊乱,就自然谈不到口分世业的授受,可是政府依旧按户收赋,而不问田之有无多寡,这样一来,就不免有田者无税,无田者有税,田多者税少,田少者税多了。兼并之风既炽,田之授受又废,于是农民为着规避租调而流亡而改业而为盗匪的就日见增多,从而户籍愈乱,国家岁入愈少。安、史乱后,户口流亡更多,租调更形减少,于是对于后来的赋制,便不能不谋根本的改革,而杨炎的税法随之而起。德宗时宰相杨炎始定两税法,其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这种税法,可以叫做财产课税预算征税,而为后来上下忙之所自始。当时实行这种税法,其用意全在增加国家的岁入,但是均田均赋之义由是荡然无存,而私人买卖土地遂不可改,直到现今还是如此。以上所述,系属于田赋一项,自唐中叶以后,因为国用不足,还有许多杂税,如盐税、茶税、酒税、关税等,留到第二十八章再讲。

隋沿北周旧制,也行府兵之制,分为十二卫,各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到了唐代,其制益臻完善。唐制于全国设六百三十四府,而在关内的,有二百六十一府,均隶中央军十六卫,以供宿卫。其总制: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而以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为之副,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每府辖四团,每团设校尉一人,每团辖六队,每队设队正一人,每队辖五火,每火设火长一人。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老免。其能骑而射的为越骑,其余为步兵。府兵平日都安居田亩,折冲以农隙教习战阵。国家有事则临时征发,命将统率;战争完了,兵归其府,将上其印,故无拥兵自雄之人。府兵任宿卫的,叫做番上。至高宗武氏时,府兵之法渐坏,遂由征兵而行募兵。开元十一年,召募强壮,令其宿卫,旬日之间,得精兵十三万人,分隶诸卫,叫做骑。骑既行,府兵遂不见重;天宝以后,骑也渐废弛,有名无实,于是天子所恃,便只有禁军了〔160〕。后来德宗信任宦官,使领禁军;结果天子反为宦官所制。

隋代学校,时兴时废,无多大成绩可言;只有把国子自为一监,不隶太常,而为掌握教育行政权的总机关,以及于专究经典的国子、太学,四门以外,另设书、算两学,这两点,就为唐代所因袭。唐代学制很完备,京师有七馆,一曰国子学,学额三百名,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的曾孙得入学;二曰太学,学额五百名,四品五品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的曾孙得入学;三曰四门学,学额一千三百名,内五百名为六品七品及侯伯子男之子,八百名为庶人的俊秀者。以上三馆,属大学性质,科目相同:有正经旁经之分,正经又分三类,《礼记》《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旁经有《孝经》《论语》,有时加《老子》。四曰广文馆,亦属大学性质,其制不详。五曰书学,学额三十名;六曰算学,学额三十名;七曰律学,学额五十名;凡年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八品九品子孙及庶人之习文字计算法令者皆得以学:以上三馆,属专门性质。上述七馆,统于国子监,而属于尚书省的礼部,国子监的长官,叫做祭酒,其职权和现今的教育部部长相类似。七馆之中,因广文馆旋即撤废,故又称六学。至于学官,则七馆各设有博士、助教、典学等名目。七馆之外,又有崇文馆,归东宫直辖,置有学士、直学士等学官;又有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置有馆主;崇文馆学额二十名,弘文馆学额三十名,入学资格,限于皇帝缌麻以上亲属、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属及宰相,散官一品,京官从三品之子;两馆科目与国子学同,属大学性质。此外又有医学,归大医署直辖,而隶属于中书省,内分四门:一曰医学,医生四十名;二曰针学,针生二十人;三曰按摩,按摩生十五名;四曰咒禁,咒禁生十名:其入学资格不详。各门均设有博士等官,属专门性质。又有崇玄学,隶属尚书省,以《老子》《庄子》《列子》为科目,属专门性质,其学官学额及入学资格均不详。另有小学,则专教贵胄子弟。至于由政方政府办理的,则府、州、县均有学,又有医学和崇玄学。这些学校,其程度只是在中小学之间,其毕业生不必上升于中央各大学,而可以直接应试乡贡;但年在二十一以下,通一经以上,及未通经,精神聪悟者,每年铨最举送所司简试,听入四门学充俊士。

其权全操诸中正之手,士虽有奇才异能,倘不为中正所知,即无法登入仕途。隋初,也沿用此法;至炀帝时,始设进士科,令士人投牒自进,以矫九品官人之法的流弊,是为科举制之始。唐因隋制,定取士之法为三种:由“学”“馆”进的,叫做生徒,由州县考送至京师受试的叫做乡贡;由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的,叫做制举。前二种为常科,后一种则随天子的好尚而定,不拘常格。生徒和乡贡的科目有八,即: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童子,但士人所趋却只有明经、进士两科,所以两科得人特盛。凡明经先试帖经、墨义〔161〕,答时务策三道;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又试帖经,至玄宗时加试诗赋,遂为唐代承袭不变之制。唐初试士,由吏部主之,玄宗时移于礼部,遂为永制。又武氏策贡士于洛城殿,是为殿试之始,而武科亦始于武氏。以上所述,是取士之法;但登科以后,凡要经过铨选,才授之以官,这就叫做“释褐试”。铨选分文武,文选属吏部,武选属兵部。文武官取中后,给以证书,叫做吿身。唐初铨选,颇有衡鉴人才之意;但自玄宗用人一循资格,而铨选遂成死法。又汉代郡县之佐,都是由其长官自辟,历代均沿其制。至隋始废其制,由吏部除授。唐因随制,凡五品以上,有册授,有制授;六品以下皆旨授,悉由于铨选按隋、唐两代的科举制,也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打破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便是它的好处。如自科举制创立以后,而学校遂成为科举的附庸,没有独立养成人才的地位,却是它的坏处。至于帖经墨义但重记诵,诗赋专尚浮华,却都和实际的学问无关;而由科举制所引起的慕虚荣好奔竞的风尚,则更是士子堕落的表征。

隋代刑律,是兼采魏、晋和北魏两种法系加以斟酌而完成的,文帝即位,更定《新律》凡十二卷〔162〕,又损益北齐旧制,置十恶之条〔163〕。炀帝以除十恶之条,又敕修新律,凡十八篇〔164〕,叫做《大业律》。唐初刑法,务取宽大,至太宗时,始按隋律加以修正,成《唐律》十二卷〔165〕,遂为宋明清诸代所本。其十恶之罪,亦沿隋旧。《唐律》既定,又有增补,于是唐之法律有律、令、格、式四种〔166〕,而令、格、式三者则所以补律之不足。四者之外,又有《六典》,以官名为别,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项,凡三十卷,包括一切国家大政,可以叫做一部行政法典,而为明清诸会典所自本。次述刑名。隋刑名有五:一曰死刑,分斩绞二种。二曰流刑,分三等,二千里居作三年,千五百里居作二年半,千里居作二年。三曰徒刑,分五等,自一年至三年。每等递加半年。四曰杖刑,分五等,自六十至一百,每等递加一十。五曰笞刑,分五等,自十至五十,每等递加一十。唐代五刑,也和隋代一样;只有流刑三等自二千里至三千里,每等递加五百里为异。唐代更有八议,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宾、议勋;但所犯如属十恶之罪,则虽当八议之条,亦罪在不赦。至于司法的执行,则地方诉讼,自县达于州府,自州府达于大理寺,实为三级制度;其在京师,则杖刑以下的委诸当局的推断,徒刑以上的交大理寺。如遇决断大狱,则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大理寺卿俱集参同,是即明清两代三法司之制之所本。

隋铸五铢钱,重如其文;末年天下盗起,私铸钱轻,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更轻。唐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每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日久法坏,私铸渐多,杂以铁锡,轻漫无复钱形。肃宗时,第五琦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和开元通宝钱并行;既又铸重轮乾元钱,以一当五十。法既屡易,于是物价腾贵,民不聊生。后来乾元重宝钱和重轮乾元钱改铸铜器,由是民间钱少,致使市井交易,以绫罗绢布杂货和钱兼用。至于民间私铸,则终唐之世,莫能禁止。又唐有飞钱,始于惠宗时,其性质等于现今的汇票,为我国纸币制度之始〔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