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隋唐外交互动

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隋唐外交互动

【摘要】:两汉对倭的交通,详见第八章。到了唐代,中日交通,更为发达。到了隋代,丹丹和婆利均奉表入贡,而通赤土〔152〕,尤为隋代对外交通的一大事。前一年,大食王噉密莫末腻遣使至唐修好,是为中国和大食正式交通之始。唐代自经这次战败后,即不再与大食结怨,安史之乱且借其兵以平乱。而我国拂菻的交通,则又必经大食。唐中叶以后,大食人的通商范围日益开拓,于是亚洲海陆商权,全归他们掌握。

两汉对倭的交通,详见第八章。魏明帝时,倭女王卑弥呼又遣使入朝;魏遣使报聘,并诏封为亲魏倭王。自是倭屡遣使入朝。当时交通路线:系由今朝鲜半岛南端渡海至对马岛,过对马海峡而至壹岐,复海行至肥前松浦,由此上陆,达筑前怡土,经筑前宇,至筑后山门,即为卑弥呼所居之地。晋代因鲜卑崛起辽西,而朝鲜半岛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又并起,于是向来借朝鲜以通倭国之路为之断绝。直到晋安帝时,倭王才遣使至中国。这里所谓倭王,当为日本仁德天皇,而所谓倭,也非前此卑弥呼治下的倭国,却是指大和朝治下的日本。时日本屡次入贡,南朝宋以其王为安东将军。宋亡梁兴,虽诏以其王为征东大将军,但中、日交通一时中断;至隋才又恢复。炀帝大业四年(608),日本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朝隋;隋亦遣裴世清随妹子至日报聘。同年,日本又遣妹子随世清朝隋,高向玄理、清安、僧旻等八人,也于这时随伴来隋留学。十年,又派犬上御田锹等朝隋。当时交通路线:系由百济至竹岛(为全罗南道珍岛西南的一小岛),南望耽罗国(即济州岛),经今对马,东至壹岐,自此至紫筑,即抵难波津,至于由百济至隋之路,或由百济横断黄海直达今山东蓬莱县,或沿高丽西海岸北上经辽东半岛东海岸横过渤海湾口以达蓬莱县,而蓬莱则为当时发航或上陆之地。到了唐代,中日交通,更为发达。于是日本遣使至唐之事益多,而入唐留学生亦多于此时随其使者来中国。计自太宗贞观四年至昭宗乾宁四年(630—894),日本前后遣使至唐凡十九次。当时交通路线:系从今大阪市三津寺町发航,经今濑户内海,至筑前而碇泊于今博多,由此分南北二路。北路经壹岐、对马,通过朝鲜南端与今济川岛之间,到达今仁川附近,由此或直横断黄海,或沿朝鲜西岸及辽东半岛东岸横断渤海湾口,而至今山东蓬莱县上陆。南路从筑紫西岸,经今屋久岛而直抵大岛,再由此横断东海,达于长江口;或由五岛群岛,横断东海,达于长江口。中、日两国停派使节以后,我国商船仍不时往来中、日间。此等商船,专以贸易为主,其由我国运至日本货物,不外经卷、佛像、佛画、佛具以及文集、诗集、药品、香科之类。当时航路,南路与北路并行,其由南路的,所费时日,少则三昼夜,多则六七昼夜,而超过十昼夜的却很少。

汉代对南洋的交通,详见第八章。吴孙权时,遣朱应、康泰通海南诸国,其详不可考。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高僧法显由陆路赴印度求经,由海道经爪哇回国,是为中国人至南洋见于记载之始。爪哇与广州间,在当时时有商船往来,我国人往来于其间的,当不止法显一人。南朝刘宋时,南洋慕化,阿罗单国、闍婆婆达国(二国均在今爪哇地)及干陀利(即后世所称的三佛齐,在今苏门答腊东南境),均先后奉表入贡。到了梁代,顿逊国(在今新嘉坡)、丹丹国(在今马来吉兰丹地)、干陀利国及今爪哇之东的婆利国,均遣使入贡,交通颇繁。我国人移殖南洋的,想来不在少数。到了隋代,丹丹和婆利均奉表入贡,而通赤土〔152〕,尤为隋代对外交通的一大事。唐与南洋交通更为发达,华侨移殖南洋,也从这时起才见于记载。当时遣使朝贡于唐的:有赤土、丹丹堕婆登(在三佛齐境内)、室利佛逝(即三佛齐)、诃陵(在今爪哇)、婆罗(在今婆罗州)及婆利诸国。交通路线,大抵自广州发航,分为二路:一路经今东京湾以抵交州,由此沿海岸至林邑;一路不经东京湾,横断南海,直达林邑。既达林邑以后,再经罗越(在今马来半岛南端)达于室利佛逝,由此东南行抵诃陵,西北行经今马六甲海峡则抵裸人国(今尼古巴群岛)。从裸人国北行,入今孟加拉湾,则抵耽罗栗底(今加尔各答),由此再达狮子国(今锡兰岛),但也有从裸人国直航至狮子国的。至于船舶,则往来于广州和南海诸国的,有唐使船和昆仑船〔153〕;往来于狮子国、南海诸国和广州的,有锡兰、婆罗门船和西域贾人船;往来于耽罗栗底和南海诸国间的,有印度船;往来于交州沿岸各地的,有交趾船。来往船舶,多凑集于室利佛逝,故其地为当时南洋贸易中心地。这时唐代对外贸易,以广州、泉州杭州为主要商港,设有市舶使,监督中外贸易,并征税入官,实为我国海关制度的先声。他如明州、扬州、交州,则属次要的商港。惟广州一地最为重要,从这时起,广州就占有我国财富和商业上的重要地位。当时来中国贸易的,有波斯人、犹太人、大食人、马来人。那时南洋航海权,全操于华人之手。华人往来既多,其侨居南洋的,当不在少数,大抵今爪哇、新嘉坡、巨港一代,必多华侨足迹。现今华侨称中国为唐山,称中国人为唐人,称汉文为唐文,称华人街为唐人街,就是从唐代向外移殖而起的。

对古波斯的交通,详见第八章。到了唐代,往来更加密切,并有波斯船,往来于中、波之间。其航行路线,大抵自波斯湾发航,沿今印度半岛西海岸而抵狮子国,由此至耽罗栗底。经今占碑而达室利佛逝,东北行即达广州。当时波斯人侨居我国的很多。高宗永徽二年,波斯为大食所灭,于是波斯人在海上的势力又为大食人所夺。前一年,大食王噉密莫末腻遣使至唐修好,是为中国和大食正式交通之始。玄宗时,以西域诸国不附,命高仙芝往讨,诸国均来朝贡;但因石国国王为仙芝所诱杀,王子求救于大食,天宝十年,大食遂大破仙芝于怛逻斯(在千泉西)。唐代自经这次战败后,即不再与大食结怨,安史之乱且借其兵以平乱。这样一来,于是天宝以还,大食人留住长安的竟多至数千人,他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各地,因为贸易关系,也多有侨居的大食人。同时中国人留寓大食的也自不少,仙芝部下杜环为大食所掳,曾见大食有汉匠作画者樊淑、刘泚,织络者乐环、吕礼,即其明证。当时交通分海陆二路:海路和波斯、广州间的路线相同;陆路必经西域诸国。而我国拂菻的交通,则又必经大食。唐中叶以后,大食人的通商范围日益开拓,于是亚洲海陆商权,全归他们掌握。

西域久不通中国,至隋炀帝时,命裴矩于武威张掖间,引招西域诸国使者,于是相率来朝的有四十余国,因置西戎校尉以应接使者。其时通西域之路有三:一为北道,发自敦煌,经伊吾、蒲类海(在今新疆镇西县),庭州、千泉而至拂菻;中道发自敦煌,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过葱岭,经昭武九姓诸国〔154〕,而至波斯;南道发自敦煌,经鄯善、于阗,过葱岭,又经吐火罗,而至北印度。那时张掖为极西互市场,诸藩均来此贸易,隋于其地置互市监。唐代通西域之路,不出隋时南北中三道,但唐代为统治被征服民族和保护商旅计,却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更设焉耆、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当时以敦煌西面的玉门关和阳关为极西的门户,所有中外商旅和货物,都必得经过其地;而龟兹和四镇便是东西亚细亚的贸易孔道,其在葱岭以西,则昭武九姓诸国握有商务上的霸权,东西货物的贩运,大抵都经过他们之手。

唐代对印度的交通共有五道:法显回国时所走的便是海道,其余都是陆道。兹分述如次:一曰北道。从敦煌出发,经高昌、焉耆、龟兹、跋禄迦、温宿,越拔达岭,抵热海至碎叶,再经千泉,南下而入印度。玄奘西行求法由此道。二曰南道。从敦煌出发,经于阗,越葱岭,经印度河上游而入印度,玄奘归国由此道。三曰吐蕃道。发自长安,经今四川,西南行至吐蕃首府逻些城(即今拉萨),经泥波罗(今尼泊尔),而入中印度。此道在唐初颇通行,但自吐蕃叛乱后即不通。四曰云南道。发自长安,或从今四川入今云南,或从广州溯今西江入云南,或从交州溯红河入云南;再由云南至缅甸而达于东印度的迦摩缕波(今阿萨密)。

隋唐的对外交通,已如上述,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当时通四夷之路共有七道:第一条由营州(今热河朝阳县)入安东,即自今热河经辽东至平壤,北抵渤海,南抵鸭绿江;第二条由登州入高丽、渤海,这是通日本的要道,其详见前;第三条由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通大同、云中。只有这条路所到达的地方,在今日的邦域之内;第四条由中受降城(今绥远五原县),以通回鹘,这条路从现今五原起,北渡沙漠,至色楞格河流域,极北抵今贝加尔湖,东北抵室韦;第五条由安西入西域道,其详见前;第六条由安南通天竺道,即上述通印度的云南道;第七条由广州,通海夷道,其详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