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的转变期,而和两汉截然不同;但唐代的文化却和这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次述南北朝的经学,南朝的经学,即继承魏、晋一派,叫做南学,北朝变动较迟,多守汉儒之说,叫做北学。又南北朝经师多为义疏之学,虽不及汉、晋诸儒章句学的博大,但于经义大都能疏通而互相证明,实开后此唐人疏注的风气。此外尚有《十六国春秋》,纪十六国事,为后魏崔鸿所撰;其书至北宋已亡佚,今通行一百卷本,为明万历时的伪作。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的转变期,而和两汉截然不同;但唐代的文化却和这时代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先述经学。魏、晋的经学,可分三点来说:第一,今文学的绝灭。据史籍所载:齐《诗》,魏时已亡:永嘉之乱,《易》亡施氏、梁邱氏、孟氏,《书》亡欧阳氏、大小夏侯氏,《诗》亡《鲁诗》《韩诗》,京氏《易》无传人,《春秋》《公羊》《穀梁》寖衰,虽存若亡。到东晋元帝设立博士,置《周易》王氏(弼)、《尚书》郑氏(玄),古文《尚书》孔氏(伪孔安国)、《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杜预)服氏(服虔)、《论语》《孝经》郑氏各一人,今文学由是绝灭。直至清季,始有今文学的复兴。第二,反郑学运动。原来自后汉郑玄兼采今古文遍注群经以后,于是郑学独盛。直至王肃出,始有反郑学的运动。肃兼通今古文,不主一家;其反对郑学的专书,叫做《圣证论》;又伪作孔安国《尚书传》《〈论语〉〈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五书,以互相证明。肃为武帝外祖,因此假借帝王的威权,以其伪作立于学官。郑学由是大受打击,今古文的家法,从此无人过问,而当时儒者也就只知斤斤于郑、王之辩了。第三,老庄化的经学的流行。原来两汉说经,或囿于章句训诂,或牵于五行灾异,前者失之烦琐,后者失之迷信,所以后汉之世,就有王充作《论衡》以反对当时儒家的虚妄,其《变虚》《异虚》诸篇,且以老子为上德。三国以后,由于战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影响〔126〕,于是自然主义特盛,而老庄之学,竟代经学而起。首倡老庄之学的,要算魏时的何晏、王弼。晏、弼均祖述老、庄,王氏《易注》,尽扫象数,杂以老、庄之旨;何氏《论语集解》,虽采郑注,而说解颇异,并不尽主郑说。这样一来,所谓经学,便脱离了训诂的束缚和迷信的范围,而逐渐进到经学之哲学(玄理)的探讨的地步。自是王、何两氏之说,便居于重要地位,而和王肃、杜预、范宁〔127〕不守成说自出心裁的一派,分据了当时的经学界。次述南北朝的经学,南朝的经学,即继承魏、晋一派,叫做南学,北朝变动较迟,多守汉儒之说,叫做北学。当时南学《易》用王弼《注》,《书》用王肃《伪古文》,《左传》宗杜预,北学《易》《书》宗郑玄,《左传》宗服虔;但《诗》同宗郑玄,《礼》并主毛公。南学和北学不同,据《北史·儒林传序》所述,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又南北朝经师多为义疏之学,虽不及汉、晋诸儒章句学的博大,但于经义大都能疏通而互相证明,实开后此唐人疏注的风气

文学也和经学一样。汉代文章以朴质为主,至后汉末叶,始渐染浮华之风。及曹操父子崇尚文学,其风益盛。于是自魏历晋、宋、齐、梁、陈,文章均尚绮丽,而骈体文大盛。其时梁昭明太子统又集《文选》,以为文章的准的。刘勰又作《文心雕龙》,评论古今文体以及文章组织之法。当时作家,宋有颜延年、谢灵运,齐有王融,梁有沈约、江淹,陈有徐陵;均以修饰词句为文,绮艳而浮靡。只有晋、宋间的陶潜能超出流俗,不受当时文学雕琢的习染。北朝文章,初颇醇厚,后来取法江左,也就渐染绮丽。独宇文泰命苏绰仿《尚书》体作《大诰》,力矫浮华,遂开唐代古文运动的先声。以诗而论,也多词尚缛丽,曹植诸人,倡之于前;其后继之而起的:晋有陆机、潘岳、左思,宋有谢灵运、颜延年、谢朓、鲍照,梁有武帝、简文帝、沈约、江淹,陈有阴铿、徐陵。惟陶潜“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而梁钟嵘作《诗品》,为后世评诗者所宗;沈约倡四声八病之说〔128〕,于是声律渐谐,格调一变,而唐律始兴。北朝诗学,自后魏孝文帝崇尚文雅,始见盛行,但也习染南朝浮华之风。只有北齐斛律金的作品〔129〕,独能词多质直,神趣高古,直追汉京。

因为这时代的诗文,注重音节,所以音韵也随之发达。原来古昔谐声字的音读,必与声母相同:声母在某韵,从其声的即与之同韵。并且籀、篆之字,体正声显,所以音韵正确。自秦汉以来,籀、篆一变而为隶、草,谐声之字,渐不可审;字音无一定标准,故得任情变易,由是周、秦以声母为标准之法,便全不适用,而韵书以兴。音韵学的初起,只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但古语与今语殊,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至魏孙炎作《尔雅音义》,始创反切之法〔130〕。自后音声之辨愈严,至魏李登、晋吕静始有五音的分配。五音既正,四声遂起〔131〕。自是以音韵用于诗文,自成体制。降至隋世,陆法言等斟酌南北古今,撰为《切韵》,可谓集其大成;今世所传《广韵》,即源于《切韵》。又反切与字母相表里,而孙炎诸人均不言字母;至唐初僧舍利,始作三十字母;后有僧守温,又加六字,于是有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晓匣影喻来日三十六字母,为反切之总持,叫做等韵。现今注音符号的声母,便是损益这三十六字母而成的。

汉书》而后,后汉班固、刘珍诸人,又成《东观汉纪》,纪后汉一代之事。自是吴谢承又作《后汉书》,晋、宋以后,薛莹、司马彪、谢沈、袁山松、华峤、刘义庆均有著作,合《东观汉纪》及谢承书,为八家《后汉书》。南朝宋范晔始删诸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即今世所传的《后汉书》。晋陈寿又撰《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著《晋书》的共有二十家,其属于纪传体的有九家,属于编年体的有十一家。至唐太宗时撰成《新晋书》,叫做御撰,于是诸家之作,多半散亡。梁沈约修《宋书》,梁萧子显作《南齐书》,北齐魏收又作《魏书》,均为正史。此外尚有《十六国春秋》,纪十六国事,为后魏崔鸿所撰;其书至北宋已亡佚,今通行一百卷本,为明万历时的伪作。又有《通史》,为梁武帝时所撰,后世通史之名,实始于此。和史学最有关系的,就是地理。晋裴秀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缺,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南朝宋谢庄又作左氏经传《方丈图》,据《宋书·谢庄传》所载,其法“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后魏郦道元,又撰《水经注》。而晋挚虞所作《畿服经》,记州郡及县分野、山陵、水泉、道里、土田、民风、物俗甚详,但其书早亡。至南朝齐陆澄始作《地理书》,任昉又增补澄书而作《地记》,陈顾野王又作《舆地志》,隋代因之,始有《区宇图志》及《诸州图经》诸书之作。同时如晋法显的《佛国记》,亦为与地理有关的重要著作。

数学大家,三国时以曹魏刘徽为最有名。徽研究《九章》,甚有心得,作《九章注》。又作《重差》一卷,唐初称为《海岛算》。《孙子算经》,旧说以为出于孙武,其实为后汉以后人所伪造。晋代夏侯阳和后魏张邱建均著有《算经》,又有《五曹算经》,惜不传其作者姓名。北周甄鸾又撰《五经算术》。南朝宋何承天、齐祖冲之亦均精算,而冲之发明圆周率密率,尤为惊人的创见〔132〕。以天文历法论:后汉建安中刘洪,发明月绕地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所以运行有迟有疾。晋虞喜又发明岁差法,为后世所宗。后秦姜岌及南朝何承天、祖冲之亦精天文历法,而冲之应用岁差法于历,尤为重要。至于言天文之书,则晋有鲁胜的《正天论》,梁有祖暅(冲之之子)的《天文录》和陶弘景的《天仪说要》,后魏张渊的《观象赋》。图绘则有吴陆绩的《浑天图》和后魏信都芳的《器准图》;浑天仪则吴王蕃、陆绩、葛衡及宋、梁、后魏均有制作。至于其他制作,则蜀诸葛亮损益连弩叫做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又作木牛流马。而魏马钧更巧思绝世,其所作翻车、木人戏,均有新意。祖冲之作千里船、指南车等,则巧又过之。他如医学,除华佗外,当以晋葛洪、王叔和及梁陶弘景为最有名。

书体至后汉大备,三国魏钟繇备具各种书法,为后世言楷书者所祖。魏又有卫觊,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降至晋代,书家更多。卫桓也善楷书,又作散隶(即今所谓草隶),其所作《四体书势》,于字体的变迁,书家的短长,论评甚详。李矩妻卫夫人(名铄)有《笔阵图》,于笔法论究甚多,为世所重。自是楷书分为南北二派:大抵北派宗汉隶,多法卫觊,用笔劲正,寓圆于方;南方初亦追摹汉隶,但自王导携钟繇《宣示帖》过江,其从子羲之,羲之子献之,皆工楷书,其后效法者,趋于妍媚,易方为圆,与北派笔法不同,而日远于汉隶。宋羊欣、齐王僧虔均师法之,遂成南派。南派长于书帖,北派长于书碑,南帖北碑之分自此始。绘画以三国时吴曹不兴及晋初卫协为最有名,其画能具备六法〔133〕。其后顾恺之出,虽师法卫协而其造就反在协之上,长于人物、神兽、风景,为后世言画者所宗。又有戴逵以善画圣贤之像见称,兼长雕塑。又泰西油画之法或亦于此时输入我国。南北朝时,宋有陆探微,以顾恺之画法,作连绵不绝的一笔画,与恺之、张僧繇及唐吴道玄(即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又有宋炳,长于山水,以实地写景为主,开后世画家的创格。齐有谢赫,其绘人物,能于一见之后,想像描绘,毫发无遗;其创著《画品录》序文中所举的六法,为后世论画的典型。梁元帝也善绘画;而张僧繇则以善画佛像见称,又张氏画山水,参用印度画染晕法,特创没骨皴法,实为中印画法融合的成功者。北齐杨子华以画马著名,当时称为画圣;又有曹仲达最善佛画,与张僧繇及唐吴道玄、周昉并称为佛教画上的四典型。北周之世,则以田僧亮之野服柴车的风俗画为最有名。雕刻和造像,在这时期,更为发达。东晋沙门竺道一、道安诸人所造佛像为其滥觞。而北方凿窟造像,则更流行。前秦苻坚时,有沙门乐僧,在敦煌鸣沙山穿一石窟造佛像,叫做莫高窟,为我国凿窟造像的嚆矢。自是至唐,成窟宝千余龛,即今所称的千佛岩。北凉沮渠蒙逊也于凉州凿石窟造佛,后魏灭北凉。至文成帝时,僧昙曜又在今山西大同县云岗堡武州山凿造石窟五所,叫做灵岩,其所建寺院甚多,至今尚有石佛古寺一所。孝文帝迁洛以后,又于洛城南伊阙龙门山凿造石窟寺,后名古阳洞,至今依然存在。宣武帝时又于龙门造宾阳洞。东魏又造莲花洞。以上诸石窟,均有造像,且多浮雕,在美术史上均占重要地位。至于南朝,自宋至陈,均造佛像,而以梁武帝时为最盛。最后述音乐董卓之乱,古乐亡缺;至魏武帝平荆州,获汉雅乐郞杜夔,使其刊定雅律,于是始复先代古乐。永嘉之乱,伶官乐器,尽没于刘、石(刘聪、石勒)。后魏道武帝破慕容宝于中山,获晋乐器,不知采用,于是古乐亡绝。梁武帝虽命沈约考定乐制,但与古法迥异。降至北周武帝时,郑译采龟兹琵琶之法,以定雅乐,于是雅乐与俗乐杂乱,为中国乐律一大变革;而唐宋以后,琵琶便成为乐的主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