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代政治的重要特点:嫡庶制的确立

周代政治的重要特点:嫡庶制的确立

【摘要】:王卒于彘,子宣王靖立,罢共和,周、召辅政,平定夷、狄,号称中兴。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后世史家因称都镐时之周为西周。周代政教最重要之点,就是嫡庶之制的确立。周初宗法,据《礼记·大传》所载,便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乡遂是直隶于天子而行自治之制的区域。王畿之内,行乡遂之制。

周的始祖为弃,尧、舜时为农官,封于邰,叫做后稷。后稷卒,子不窋立,失官,奔于戎、狄之间。再传至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没,子庆节立,国于邠(一作豳,陕西今县)。庆节八传至古公亶父,荤粥来侵,迁于岐山(陕西今县)之下,除戎、狄之俗,筑城郭宫室,立五官有司以治民,国号周:周室王业的基础至是确立。亶父有子三人: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季历有子名昌,有贤德,亶父欲传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逃走荆蛮。亶父没,季历立,以次征服西方诸小国和戎、狄。季历没,昌立,为商西伯。西伯敬老慈幼,天下贤才多归周,其势益大,纣因命西伯得专征伐。西伯于是伐邘、密须、犬戎、耆、崇诸国〔57〕,荆、梁、雍、豫、徐、扬六州都归周,因于崇地营丰邑,徙都之,并命世子发营镐(在今陕西鄂县东)。西伯卒,发继立,以太公望、周公〔58〕为师辅,会诸侯于盟津〔59〕,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后二年,乃伐纣,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纣大败,自焚死,于是发代商而有天下,徙都镐,是为周武王。追谥亶父为太王,昌为文王。武王既灭商,因封纣子武庚于殷,使主商民,又封弟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县),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叔处于霍(山西今县),使以监殷,叫做三监。武王卒,子成王诵立,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和武庚俱叛,周公亲征,诛管叔、武庚,处蔡叔等以罪。乱平以后,始营洛邑(今河南洛阳县)为东都,而以镐为西都。周的王业,至是始完全巩固。成王卒,子康王钊立。成、康之际,为周的极盛时代。康王卒,子昭王瑕立,南巡死于汉水,王道衰微自此始。传至夷王燮,下堂而见诸侯〔60〕,王室益衰。夷王卒,子厉王胡立,暴虐侈傲,国人多谤,王得卫巫,使之监谤;国人不能堪,相率叛王,王奔于彘(今山西霍县):是为我国史上人民自起而反对帝王的第一声。王出奔后,周公、召公二相行政,叫做共和〔61〕。王卒于彘,子宣王靖立,罢共和,周、召辅政,平定夷、狄,号称中兴。宣王卒,子幽王宫湦立,嬖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父申侯(今河南南阳县北)和犬戎因伐周,弑幽王于骊山(今陕西临潼县东南)之下,诸侯共立宜臼,便是平王。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后世史家因称都镐时之周为西周。东迁以后,便入于春秋时代,从此政由方伯,就只见霸者的横行,不闻王室的振起了。平王二十四传至赧王延,为秦所灭,周亡。周自武王至赧王,传三十二世,历主三十七,凡八六七年,其世系表如下:

三代政教,以周为最备。周代政教最重要之点,就是嫡庶之制的确立。由嫡庶之制,而有传子传嫡之制,进而又生宗法之制。周初宗法,据《礼记·大传》所载,便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这种制度,原来是为天子和诸侯的继统法而设,但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便不为君统而为宗统,由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无不纳之于宗法组织之中;因此,所谓国家,便无异是以宗法为结集的中心而形成的一种团体了。兹将宗法图表列如下,以作参考:

既有嫡庶之制,于是为人子者为之后之制定,而立子立嫡君位前定,便无疑义了。由嫡庶之制,又生丧服之制和祭法,于是尊尊亲亲之义明。他如分封子弟之制,也和嫡庶之制有关,其结果便是异姓诸侯之势弱,而天子之位尊。他如以贤贤之义治官和同姓不婚之制,也为周代政教的要点。此外,周代其他种种制度,也很重要,兹条述如次:一曰官制。有太师、太傅、太保,叫做三公。又有少师、少傅、少保,叫做三孤,又叫做三卿。三公坐而论道,三孤为三公之贰。又有六卿: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征伐,秋官司寇掌刑法,冬官司空掌土木农工之事。六卿与三卿,并叫做九卿。六卿之下,又有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诸官,各有所掌。二曰刑法。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又有徒刑、赎刑及刖髡桎梏等刑。而周代法制的特点,则为议辟和听讼〔62〕,前者和周代政制有关,后者为审判制度的确立。三曰学制。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国学是贵族入的,分为小学大学两级;乡学是平民入的,在州称序,在党称庠,在闾称塾,都是小学。乡学无大学,其俊秀可升于国学。国学教官有大乐正、小乐正、大胥、小胥,教科有诗、书、礼、乐;乡学方面,据《王制》所述,有“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63〕。至于入学年龄,则国学方面,规定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四曰乡遂制和兵制。乡遂是直隶于天子而行自治之制的区域。据《周礼》所载,王畿方千里,四面各五百里,节次分之〔64〕。王畿之内,行乡遂之制。其区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凡六乡;(离王城百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凡六遂。(离王城二百里)总计乡遂方四百里,十五万家,而自治之官,凡三万七千八百七十五人。其职务:一为调查乡遂的人畜车辇旗鼓兵革以及田野耕器,二为教民读法,三为办理乡遂的教育,四为办理力役和征兵之事,五为办理征敛之事。至于兵制,则六乡各出一军,共六军,凡七万五千人。又遂亦家出一人,以为乡之副,其军数和人数均与乡同。乡遂之家只出兵,而车马出于官。至于乡遂之外,则行甸法,出兵兼出车马。其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甸,甸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大车三乘,牛十二头,徒二十五人〔65〕。兵士训练之法,则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都是于农隙以讲武事〔66〕。五曰赋税制。商、周两代,行井田制。商制:划六百三十亩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外为私田,八家各受一区,助耕公田,不复税其私田,叫做助法。周制:乡遂用贡法,都鄙用助法,通夏、商二代之法,叫做彻法。彻就是通的意思,乡遂附郭之地,凶丰易察,而人家错处,画井为难,所以贡而不助;都鄙野外之地,情伪难知,而一望平原,画井较易,所以助而不贡。周制一夫受田百亩,余夫二十五亩,年三十受一夫之田,二十受余夫之田,六十归田于公。这种土地,并不是农民的私产,却是贵族的世禄,而由国家分授给农民耕种的;所以这种世禄井田制度,贵族只是坐收贡赋,而农民却要尽力田亩以供奉贵族。田赋之外,又有口赋、杂税、贡献〔67〕,名目繁多。至于币制,则当时金布谷米并行。

周代制度,是否完全实行过,这当然是疑问;但其影响及于后世至深至大,却无疑义。周代制度完备如此,虽说出自周公之手,但也和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原来部落社会,至虞舜以后,就已逐渐崩溃,而渐进到国家组织,到了周代,因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益加发达〔68〕,成了主要的生产部门。要在这样的经济阶段中,始能确立宗法之制和封建制度。所以周公明定制度,决非他一人的聪明才力所能独创,而是一方面鉴于夏、商的旧制,他方面相应于时势的需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才产生这样完备的制度。王畿便只有六乡各出一军,并无遂以外亦服兵役之说。按照当时国人与野人的阶级制度,确系如此,详见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