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夏代政教影响及其世系表

夏代政教影响及其世系表

【摘要】:夏自禹至履癸,历主十七,传十四世,凡三三九年,其世系表如次:夏代之于黄帝、尧、舜,和秦代之于三代〔46〕,同是本国史划时期的所在。此外夏代政教影响后世最大的,还有三点:(一)五行至禹而传。由此看来,足征这原是夏代行政的要目,所以启伐有扈氏的罪名,亦不外“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夏制以孟春月为正月,建寅,今阴历之称夏历或寅历者本此。

禹受舜禅,即位于安邑(山西今县),国号夏。夏禹一代大事,就是征服三苗。原来自黄帝擒杀蚩尤之后,三苗之众还保有江、汉一带。玄嚣政衰,九黎(即苗)复乱,颛顼起而平之。帝喾之衰,九黎又乱,尧起而平之。舜时,窜三苗于三危〔39〕,其势稍衰。然舜犹亲征三苗,道死苍梧:足见三苗之乱,依旧未绝。禹平洪水以后,才将三苗完全征服。禹没,子启继位〔40〕,诸侯有扈氏〔41〕不服,启率师亲征,灭有扈氏:传子之局,至是全定。启没,子太康立,荒于游畋,有穷后羿〔42〕于是因夏民而代夏政。太康没,弟仲康立;仲康没,子相立,为羿所迫,徙居商丘(河南今县),羿遂称帝。羿也荒于游畋,为其臣寒浞〔43〕所杀。浞既代羿,又进而谋相,相后有缗氏有娠,逃于有仍〔44〕,后来生了少康。少康以田一成众一旅〔45〕,又得遗臣靡之助,竟灭浞,复都安邑,号为中兴。少康死后,十一传至履癸(即桀),暴虐无道,卒为诸侯商汤所代。夏自禹至履癸,历主十七,传十四世,凡三三九年,其世系表如次:

夏代之于黄帝、尧、舜,和秦代之于三代〔46〕,同是本国史划时期的所在。其重要关键,就是天子的权力,至夏始重。原来自黄帝建国以来,所谓天子,并无统辖诸侯的实权,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到了夏禹,天子的权力才扩大起来。禹在唐、虞之世,任司空之职,历时很久,在治水的进行中,他逐渐集大权于一身,水土既平,其德望随之增高,实际上当时诸侯早已无力和他分庭抗礼。所以即位以后,会诸侯于涂山(在今安徽怀远县),防风氏〔47〕后至,他竟以后至为罪名杀了防风氏。后来传子之局之所以能确立,亦即天子权力扩大之证。此种局面的形成,固由于禹在治水进行中获得掌握大权,增高声望的机会,但最重要的原因,却在于水土既平以后,人民能安土定居,同时,国内交通进步,消息传递灵通,使国家组织逐渐巩固。这样看来,可知黄帝建国全系传说,而本国史上粗具国家组织的雏形,当自夏始。此外夏代政教影响后世最大的,还有三点:(一)五行至禹而传。五行之说首见于《洪范》。《洪范》:“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五行并无神秘的意味,都是和人生日用最关切的事物,所以《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由此看来,足征这原是夏代行政的要目,所以启伐有扈氏的罪名,亦不外“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五行的本意,不过如此,但后人附会为天行,便含有神秘的意味了。(二)田赋之制自夏而始。水土既平,人民安土定居,于是授田收赋之制起。据《孟子·滕文公上》所载:夏制一夫受田五十亩,以数年收获的平均数,定一年收赋的标准〔48〕。(三)夏历沿用至清,无所更改。夏制以孟春月为正月,建寅,今阴历之称夏历或寅历者本此。夏历分叙节气,多合农时,所以商、周而降,正朔虽时有改易〔49〕,但农时仍用夏历,直至民国,始改用阳历。上述三者之外,他如官制,则初为六卿,后改五官〔50〕,而诸侯之长,称为九牧。如学制,则有国学和乡学之别:国学是贵族入的,分太学和小学两级,太学叫做东序,小学叫做西序;乡学是平民入的,叫做校。至于学校内容,则国学的教科以乐为重要,而以明人伦为国学乡学共同的训练目标。

由上所述,可知夏代正在由部落社会进到国家组织的行程中,当时君臣之分虽未明定,但天子的权力确较以前加大。同时,粗耕的农业,在夏代虽未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但也在逐渐的发展中:这由田赋制的确立和夏代注重农时,便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