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虞政治进步,洪水平定

唐虞政治进步,洪水平定

【摘要】:唐、虞之世,是儒家盛称的黄金时代,其政教设施,确较以前进步,今分述如下:(一)官制。唐、虞之世,还有两件大事:一为尧、舜、禹的禅让,一为禹平洪水。尧因命四岳推举堪继帝位的人,四岳以虞舜对。由上所述,可知唐、虞之世,其政治设施,较前大有进步;但最重要的,还是洪水的平定:第一,因为洪水既平,人民始得定居,定居之后,始能播艺五谷。

尧、舜以后,因为史料流传较详,所以从这时起,我国历史便可稽考了。尧、舜都是黄帝之后:尧佐兄挚,受封唐侯,姬姓,号陶唐氏;舜姚姓,号有虞氏。尧为唐侯,德最盛,时挚执政微弱,诸侯因推尧为天子,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舜受尧禅而有天下,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

唐、虞之世,是儒家盛称的黄金时代,其政教设施,确较以前进步,今分述如下:(一)官制。中央设百揆总理庶政,尧时舜为之,舜时禹为之。又设司空典司水土,尧、舜之时,皆禹为之;后稷典司农事,尧、舜之时,皆弃为之;司徒典司教化,舜时契为之;士典司兵刑,舜时皋陶为之;共工典司百工,舜时垂为之;虞典司山泽,舜时益为之;秩宗典司祭祀,舜时伯夷为之;典乐典司乐教,舜时夔为之;纳言出纳帝命,舜时龙为之。尧时,又设历官,命羲、和四子司历象〔33〕。地方则设四岳(一作四嶽)以统治诸侯,十二州各设州牧以分治诸侯。其用人多由于推举,有三载考绩之法,以定官吏的优劣;有鞭刑,以惩戒官吏的失职。(二)学制。据《礼记·王制》所载:舜时有上庠以养国老,下庠以养庶老,都是国学,前者为太学,后者为小学。而司徒和典乐,便是专司教育的官吏。(三)法制。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都是肉刑,或谓出自苗民。五刑之外,又有“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共计为九刑。(四)历象。据《尚书·尧典》所载:尧时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之制〔34〕,沿用至四千余年。而舜时又有璇玑玉衡是为我国有浑天仪之始。(五)祭法。据《礼记·祭法》所载:有上帝六宗山川群鬼〔35〕

唐、虞之世,还有两件大事:一为尧、舜、禹的禅让,一为禹平洪水。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尧在位七十年,欲以帝位让给四岳,四岳不受。尧因命四岳推举堪继帝位的人,四岳以虞舜对。尧由是妻以二女,以观其内;历试诸艰,以观其外。知舜贤,乃命摄位。尧没,三年之丧毕,舜让辟尧子丹朱。诸侯不朝丹朱而朝舜,舜以天意所在,遂即天子位。又据《夏本纪》所载:舜子商均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舜没,三年之丧毕,禹也让辟商均;诸侯归禹,然后禹践天子位。禅让的大事,大致如此。大抵当时大权,都在四岳和诸侯手中;所谓禅让和得国,其关键全在诸侯的归从与否;所以舜、禹的辟让丹朱、商均,也就不外是观看诸侯的风色罢了。

相传洪水泛滥,为祸已久。尧时,洪水未平,五谷不登,禽兽逼人;人民无法定居,只得上丘陵,赴树木。尧从四岳之言,用鲧治水。鲧之治水,多筑堤防,以遏水势;经营九载,还未成功。舜既摄政,殛鲧而用鲧子禹治水,并命益和契以助禹。禹之治水,先从测量下手,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然后因其高下,从事疏凿。又命益焚山林而驱禽兽;洪水既平之地,又命弃教民种植,使民定居。当时最重要的是河、济、江、淮四条水,叫做四渎。而冀州三面临河,又系帝都所在,所以治水的次第:首为导河,其次瀹济,其次导淮,最后导江,都使之入海。至于小水,则大抵北条之水,多入河、济;南条之水,多入江、淮〔36〕。禹劳身焦思,经营十三年,而洪水始平。水土既平,于是舜封禹为夏伯(今河南禹县),赐姓姒;封契于商(今陕西商县),赐姓子;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赐姓姬;并祚四岳以国,封于吕(今河南新蔡县),赐姓姜。

由上所述,可知唐、虞之世,其政治设施,较前大有进步;但最重要的,还是洪水的平定:第一,因为洪水既平,人民始得定居,定居之后,始能播艺五谷。第二,人民生活既有保障,然后始能布以五教〔37〕,使人民日即于礼义之域。第三,水土既平,国内交通为之大进,于是中央和侯国的关系才能逐渐密切,所谓朝觐巡狩的制度,才能建立起来〔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