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太古文化与社会-杨东莼文集·专著卷

太古文化与社会-杨东莼文集·专著卷

【摘要】:以下就这三系民族的活动,说明太古的文化和社会。泰族的文化和社会,正代表着由渔猎到牧畜的过程。这样看来,可知黄帝时的文化和社会,实较前代大有进步。所谓伏羲、神农,决非一系相承的君主,只是各族杰出的部长;并且各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不是步调齐一的。

先史时代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和神话,没有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便是传疑时代。这时代很长,本国史自盘古〔6〕至唐、虞前〔7〕均属之。盘古之后,相传有三皇,又说自燧人至伏羲有187代,异说纷纭,莫可究诘。即通常所谓三皇五帝,诸书所载,也不一致〔8〕。可见汉族生息东亚,历时必久,惜无信史可证,所以不能推定其世系和年代。近人蒙文通所著《古史甄微》把太古民族分为三系:以燧人、伏羲为海岱民族,又称泰族;以炎帝神农为江汉民族,又称炎族;以黄帝颛顼为河洛民族,又称黄族〔9〕。这种分法固然不尽妥善,但汉族在太古时以此三系为最有势力,则无疑义;并且就三系的地域及其文化的进展来说,也或许如此。以下就这三系民族的活动,说明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社会进化,首渔猎,次牧畜,再次才是耕稼。泰族的文化和社会,正代表着由渔猎到牧畜的过程。这族的根据地为海、岱,即《禹贡》青、徐二州,在黄河下游。当炎、黄二族还未崛起以前,它是强有力的一族,其杰出的部长,前有燧人,后有伏羲〔10〕,都是风姓。在燧人之世,这族还是以渔猎为生;到了伏羲,才由渔猎进至牧畜〔11〕。这族的文化,相传多创自伏羲,今条举如下:(一)画八卦,为文字的肇端〔12〕。(二)以俪皮制嫁娶之礼,而夫妇之伦始正。(三)立周天历度,由是始有甲历之作。(四)作琴瑟,由是始有和民之乐。(五)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六)他如兵器、律吕、算法、医术,也莫不始创于伏羲。相传伏羲传十五代,都袭伏羲之号。

炎族姜姓,其根据地或云在江、汉,或云在河南〔13〕;其杰出的部长为神农〔14〕。这族为太古进到耕稼最早的民族〔15〕,至神农出,始代泰族而有天下。这族的文化,相传多创自神农,今条举如下:(一)由行国进至居国〔16〕。(二)由母统变为男统〔17〕。(三)商业的兴起〔18〕。(四)正四时以利农事〔19〕。(五)结绳记事:大事结大绳,小事结小绳。(六)他如音乐和医术,则或许是因袭泰族而来的〔20〕。相传神农传八代,至榆罔而为黄帝所代。

黄族起于西北,其根据地在今黄河、洛水两流域之间。这族最初以牧畜为生〔21〕;以后才进到耕稼〔22〕。炎族势衰时,黄族部长黄帝崛起〔23〕,先后平定榆罔和蚩尤〔24〕,北逐荤粥〔25〕,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各部酋长由是尊黄帝为天子,都于涿鹿(今河北涿县):是为汉族由部落进于国家之始。国家组织既具雏形,于是护卫这国家组织的一切制作,也随之而起;所以黄帝的制作,不但超迈前代,并且多为后世所因袭。今分述如下:(一)划野分州,经营国邑,为封建之始〔26〕。(二)经土设井,立步制亩,为井田之始〔27〕。(三)命仓颉作书,于是我国始有正式的文字〔28〕。(四)命元妃西陵氏养蚕,为蚕学之始。(五)范金为币,为货币之始。(六)作冕旒,正衣裳,以表贵贱,为服制之始。(七)命隶首作算数,而权度量衡制度,就由此而起。(八)命伶伦作律吕,大容作乐,音乐由是较前进步。(九)帝咨于岐伯而作《素问》,医学由是较前进步。(十)命大挠作甲子,容成制盖天及调历,而历法大进〔29〕。(十一)作指南车以定方向,为发明磁针之始〔30〕。(十二)立六相,又立占天之官,而官制较前完备〔31〕。(十三)他如宫室、棺椁、扉履、舟车、杵臼、弓矢,也都完备。这样看来,可知黄帝时的文化和社会,实较前代大有进步。这原是社会日进、人事日繁的结果,而黄帝前后政治转换的关键,也全在这一点。相传黄帝死后,其子孙昌意颛顼帝喾帝挚继有天下,帝挚以后,始入于唐、虞时代〔32〕

以上所述,当然是传说,但从这传说中,可以作如次所述的推测:第一,这传说表现出社会由渔猎进到牧畜再进到耕稼的阶段和国家组织的雏形之出现。第二,太古部落杂处,不相统属。所谓伏羲、神农,决非一系相承的君主,只是各族杰出的部长;并且各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不是步调齐一的。第三,各族对于文化制度的创造,决不是一二杰出的部长所独创的;其实,这些制作,都是前后相因,相应于社会的需要、依据既往的经验而发生的;甚至这些制作的出现,还远在伏羲、神农、黄帝之后。第四,黄帝前后的政治,完全两样,正表现着由部落到国家的过程;并且据史册所载,也要到黄帝以后,才有世系可考。